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国之重器丨没有改革开放 就没有三峡工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7日

点击数: 198

今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三峡枢纽工程,充分肯定了它的重大作用和历史意义。指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了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让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三峡工程,我们特地邀请了亲历亲为的“老三峡人”袁国林、陶景良两位水利水电专家,撰写了此文,以飨读者。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我国治水史上的创举。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其巨大的综合效益,成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推动了三峡工程建设,三峡工程建设又成为改革开放的实验场。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工程,亲临正在通航的五级船闸、垂直升船机,正在发电的左岸电厂实地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对大家说,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看了以后非常振奋。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治理长江和利用长江水力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峡工程的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三峡工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正值孙中山先生提出兴建三峡工程设想100周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和毛泽东主席考察三峡工程坝址6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不禁使我们这些亲历亲为的“老三峡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百年来三峡工程艰苦而又辉煌的历程浮现在我们面前。

 

三峡工程的历史回顾

 

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用英文发表的《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开发三峡的设想;1932年至1943年,国民政府对三峡工程断断续续做了少量勘测设计工作。面对1931年、1935年长江中下游遭遇的两次大洪水(均死亡14万多人),国民政府只能望江兴叹,束手无策。1944年,美国大坝专家萨凡奇实地考察三峡后,在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协助下,提出了轰动世界的《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促成中美联合设计三峡工程。由于当时国民党一心打内战,经济面临崩溃,1947年5月,国民政府明令中止了三峡工程计划。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兴建规模和效益巨大的三峡工程,只能是“梦想”。

 

1949年,历经磨难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新纪元。1949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北平香山接见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钱昌照,当谈到三峡工程时,毛主席说:“将来这件事还是要办的。”国民党政府的注意力放在内战上,放在营私舞弊上,对扬子江水利开发计划的意义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予以支持。当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相继解放。汛期发生大洪水,多处堤防溃决成灾,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命令正在南下广西任职的林一山留在武汉担任中南水利部部长,并兼任筹建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从此,新中国开始积极全面展开三峡工程科研和规划。

 

1952年4月5日,能够缓解洪水灾害的荆江分洪工程破土动工,30万军民奋战75天,以神奇的速度提前25天建成全部主体工程,创造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毛泽东于1953年2月在“长江舰”上接见了林一山。他在了解长江洪水的成因和三阶段治江方案后问道:“在支流上修这么多水库,能不能抵上三峡一个水库呢?”林一山说:“支流上不论修多少水库,仍有30万平方公里的暴雨区不能控制,仍可酿成大灾。”毛泽东指向三峡出口处说:“费了那么大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大洪水,百万军民大力防守,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武汉市仍被洪水围困百日之久,京广铁路一百天不能正常通车,因灾死亡3.3万人,损失惨重。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快编制长江流域规划和开展三峡工程研究,并决定请苏联派专家来华协助。研究和准备兴建三峡工程,开始列入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1955年至1957年,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设计工作全面展开。

 

毛泽东于1956年夏在武汉横渡长江后,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的豪迈诗句。描绘出“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壮丽蓝图。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听取了林一山和李锐对兴建三峡工程的不同意见,提出了“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还委托周恩来亲自抓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建设这件大事,“一年抓四次”。

 

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于1958年3月25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重要文件。《意见》中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各项有关工作。”

 

毛泽东于1958年3月30日乘“江峡轮”考察了三峡工程坝址。在周恩来主持下,大规模的三峡工程科技攻关在全国展开。长办于1959年初相继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随后,成立了三峡防空炸科研领导小组。三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确定了“雄心不变,加强科研,加强人防”的方针。

 

水利电力部和湖北省于1968年4月联名报送了《关于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设想》。次年毛泽东视察湖北时,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指出,在目前备战时期,不宜作此想。三峡工程的科研和规划工作暂时冷却下来。

 

为了缓解华中地区工业用电十分紧缺的局面,1970年12月中央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并指出:“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建设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葛洲坝工程在经历了开工、停工、复工之后,终于在1989年8月全部建成,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同时,还培养锻炼了一支具有高水平建设和运行巨型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队伍,为建设三峡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推动了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于1980年7月考察了三峡库区、三峡坝址和葛洲坝工程,听取了三峡工程情况汇报,坚定指出“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至此,兴建三峡工程再次列入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国务院于1984年4月下发《关于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原则批准了正常蓄水位150米方案,即低坝方案。1985年1月19日,是三峡工程建设史上重要的一天。邓小平在听取李鹏汇报重庆市提出的正常蓄水位180米方案,即中坝方案后说:“三峡是特大的工程项目,要考虑长远利益,我们应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低坝方案不好,中坝方案是好方案,从现在即可着手准备。”“现在的开发性移民方针对头了。”为了做好移民工作“可以考虑把四川省分为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肯定了三峡工程,肯定了开发性移民方针,对兴建三峡工程作出了重大决策。

 

在低坝与中坝方案尚待抉择的同时,一些社会人士对兴建三峡工程也提出了若干不同意见。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达到高潮。为了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重新提出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更加细致、精确和稳妥,1986年6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是中共中央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二个重要文件。

 

三峡工程论证一开始就是民主的,开放的。水利电力部聘请了既具有很高权威性,又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12位专家参加论证,其中包含持不同意见的专家,组成了14个论证专家组,涉及了三峡工程方方面面的问题,历时2年8个月,提出了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对策。论证总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推荐的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正常蓄水位175米。长办根据论证成果,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

 

得益于改革开放,在国内论证的同时,中国水利电力部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共同聘用加拿大国际工程扬子联营公司,与国内平行进行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按照国际通用标准编制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设计所依据的基本资料,包括水文、泥沙、地质等资料是充分和可靠的,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工程不会使环境遭受大的危害。加方推荐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60米。总的结论是:三峡工程效益巨大,在技术、经济和财务方面都是可行的,建议早日兴建。为国内最终方案提供了佐证。

 

重新提出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及其10个专家组的严格审查。最终,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庄严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改革开放的春风,使长达近40年的三峡工程规划、科研、论证工作结出丰硕成果。三峡工程的建设必将进一步展示我国人民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保障了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

 

1993年,是三峡工程建设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数万人齐聚三峡工程坝址三斗坪,开始了各项准备工程,百万移民开始大规模搬迁与安置。这一年,中华民族迈出了三峡工程由梦想变成现实的第一步,吹响了三峡工程建设改革开放的号角。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是三峡工程高层次决策机构,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三峡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推行了重大改革。国务院决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三峡工程建设。成立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和中国电网建设总公司,分别作为三峡枢纽工程和输变电工程的项目法人。全面负责三峡工程的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等。实行与国际接轨的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项目监理制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这种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三峡工程高效率建设、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打下坚实基础。为国有企业改革树立了榜样。

 

——改革三峡工程投资控制。摒弃了基本建设工程每隔若干年调整一次概算的管理模式。三峡枢纽工程、移民工程和输变电工程都实行了“静态控制、动态管理”,建立了责任清晰、风险分担、科学合理的投资管理体系。为工程总投资均控制在概算范围以内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标志着我国基本建设工程的投资管理,走上了与市场经济接轨、与国际接轨的路子。

 

——制定三峡工程创新的质量标准。中国三峡总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参考世界各国水电工程最高标准和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制定了严格的三峡工程质量标准,有些标准和条文已经被我国有关行业采纳并已走出国门。

 

——着力开展枢纽工程一系列科技创新。三峡枢纽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面临着一系列国内外前所未有的难题,在17年建设过程中,实现了诸如大江截流、二期围堰及其混凝土防渗墙、大坝低温混凝土快速连续浇筑技术(连续3年创造了混凝土浇筑方量的世界纪录)、双线五级船闸175米高边坡开挖、超大规模人字门制造安装、工程信息自动化建设等100多项技术突破。

 

——着力开展输变电工程一系列科技创新。在交直流线路架设、换流站建设、50万伏直流输电技术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其技术、设备和运行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攻克了80万伏直流和100万伏交流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重大机电装备制造实现了国产化。三峡枢纽工程和输变电工程重大机电装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跨越了与国外30年的技术差距,创造了“三峡模式”。当我们看到国产的与进口的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比肩运转,感到无比自豪。

 

——实施了开发性移民方针。在大规模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保证了131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使移民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轨道。实行“统一领导,分省(直辖市)负责,以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实行移民任务与资金“双包干”政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号召全国21个省、区、市,10个大中城市,50多个中央单位,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

 

国家对三峡工程建立了严格的监督体系,分阶段进行验收和第三方评估(中国工程院)。正是由于上述一整套改革和创新,确保了三峡工程建设自始至终严格按照初步设计安全有序推进,如期完成了艰巨的建设任务。

 

三峡工程巨大的综合效益彰显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三峡工程于2009年如期建成(国家批准缓建的垂直升船机除外),2010年汛后至2017年汛后,已连续8年试验性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改革开放铸就的三峡工程这一牵涉国脉国运的“国之重器”,巨大而显著的综合效益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安澜、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防洪效益十分显著。当上游洪水达到百年一遇时,经过三峡水库调蓄,可以不动用中下游的分蓄洪区,使洪水平稳下泄。2010年7月20日,三峡工程遭遇运行后的最大洪峰70000立方米每秒,这场比1998年洪峰峰值还高的大洪水,经过三峡工程科学调度,使荆江河段、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安然无恙,避免了百万军民上大堤“严防死守”。2012年7月24日,三峡工程又遭遇71200立方米每秒洪峰,再一次使长江中下游安然无恙。2017年汛期,湖南湘资沅澧四水、洞庭湖区、江汉平原防洪形势严峻。三峡水库入库流量28000立方米每秒,下泄流量削减至8000立方米每秒,有力支援了湖南、湖北人民抗洪抢险。三峡工程显著的防洪效益得到初步发挥。

 

——发电效益好于预期。三峡电站装机总容量2250万千瓦,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设计年发电量882亿千瓦时。从2003年开始发电以来,一直安全稳定运行,其发电效益远超出预期。2014年,全年发电988亿千瓦时,刷新了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的世界纪录。截至2017年3月1日,三峡电站已累计发电1万亿千瓦时,按照每千瓦时电量产生10元GDP计算,可以支撑我国10万亿元GDP。三峡电站还促进了“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获得了可观的地区之间错峰效益和水电站群补偿调节效益,以及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

 

——航运效益十分显著。2008年试验性蓄水后,流急、道弯、水浅、滩险多的航道成为高峡平湖,“自古川江不夜航”成为历史,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开启了长江航运新篇章。至2017年,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已安全高效运行14年。过闸货物量由2004年的3430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10033万吨。此后,每年货物通过量均超过1亿吨。每年枯水期,增加了宜昌至武汉航道水深,万吨级船队或5000吨级单船可由上海直达重庆,水路运输廉价、安全、绿色、低碳的优势十分明显。从长江黄金水道到长江经济带,一个充满活力的长江新时代已经开启。

 

——水资源利用效益全面发挥。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具有兴利调节库容165亿立方米,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资源储备库,水资源利用效益更加得到显著发挥。每年枯水期给长江中下游生活生产供水,有效缓解了工农业生产和沿江城镇生活用水紧张局面。为有效保护中下游渔业资源,人工创造适合四大家鱼繁殖所需洪峰过程,促使四大家鱼产卵繁殖。为长江口遭遇大潮而压咸补水,效果明显。

 

——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初见成效。三峡工程可有效避免洪水泛滥造成大量人口伤亡和对灾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曾经被1998年大洪水冲毁家园的村民们感慨地说:“三峡工程真是功德无量啊。”可有效减少分流入洞庭湖水沙,既减轻洪水威胁,又延缓泥沙淤积,改善湖泊生态。可有效减少钉螺蔓延与血吸虫病传播。大量减少碳排放,对减缓温室效应作出重大贡献。2017年3月1日,三峡电站已累计发电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1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58亿吨、二氧化硫899万吨、氮氧化物257万吨。

 

三峡工程在全面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影响,但都在预测和可控范围之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工程运行不断创新,这些不利影响将得到解决或降到最低限度。美丽长江一定会实现。

 

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推动了我国基建战线和重大机电装备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使我国由水电大国跃升为水电强国,“三峡品牌”已享誉世界。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获取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依靠拼搏奋斗获取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三峡工程已成为人们旅游和瞻仰的亮点,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300万人(对国人免收门票)。很多国际政要为三峡工程点赞,港澳台及华人华侨携祖孙三代参观三峡,肃然起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巍然屹立的三峡工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成的民族工程、圆梦工程,是改革开放铸就的大国重器,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精神铸就的丰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袁国林,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水利水电资深专家,现任《三峡工程史料选编》总编辑;陶景良,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水利水电资深专家,现任《三峡工程史料选编˙百年综述卷》主编)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