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 近百岁仍在泸州运行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8日

点击数: 167

4月12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在北京发布:涉及100个工业遗产,四川5处入选,其中最为“年长”的,要数泸州洞窝水电站——足足98岁了。

 

1月15日,洞窝水电站抗战军工遗产群获四川省首批十大工业遗产并授牌。

 

2018年12月15日,中国水利学会向泸州龙马潭洞窝水电站授牌,洞窝水电站被认定为“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

 

接二连三摘得殊荣,让世人关注这个藏在泸州龙马潭区洞窝风景区里面的水电站——洞窝水电站。它始建于1921年,1925年建成发电,是继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后我国第二座水电站,是四川最老的水电站。

 

令人惊喜的是,这座“工业遗产”98岁了,却仍不“服老”。目前,不仅承担着为企业供电、提供居民供水的功能,还肩负起传承城市历史、工业遗产保护、普及爱国教育的文化服务使命。

 

1921年,这座水电站如何诞生?经历了什么?未来又是什么活法?

 

4月14日至15日,记者走进洞窝水电站,试图为公众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难产”

 

  缺资金、缺技术、缺建材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竟是“糯米工程”

 

1921年,泸县人税西恒从德国柏林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并获得工程师称号。

 

也是那一年,他回到家乡,一幅画面令他感触:当时的泸州人,都在使用煤油、桐油等照明。税西恒决定用自己所学,修建水电站,点亮泸州城。

 

决心下了后,税西恒很快就拿出行动。他先组织同样留学德国的骆敬瞻、表兄彭玉富,当地展开水文、地理、地质勘察测绘;后经过大量走访、详细考察龙溪河后,税西恒一行惊奇的发现了龙溪河最末一个梯级——洞窝,有水源、有落差,适合水力发电。

 

原来,这里一道石梁将河水拦腰截断,形成高达44米的巨大落差,控制着上游流域面积518平方公里,径流平稳,水的落差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动能,从河流或水库等高位水源处向低位处引水,利用水压使之旋转,将水能转化为机械能。

 

仔细考察后,税西恒决定把电站建在这里。

 

地址选好了,启动资金成为最大难题。

 

税西恒想到通过私人入股方式募资。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税西恒找来一帮名人义士,采取私人入股的方式募集资金,并向德商订购发电设备。

 

但尴尬的是,由于技术超出当时时代,很多人不敢相信水能变成电并点亮城市。不少答应了交纳股金的人不想认股了,而德商方面又催款提货,否则合同取消。税西恒四处奔走解释,一再保证水电站一定办得成。有人干脆说:“投资可以,你出多少钱,我们就出多少钱。”

 

面对这种情况,税西恒不顾家人反对,变卖部分田产,带头交纳了2500元股金,并当众表示,建设电站期间,他不拿一分钱的工资,只吃极低的伙食。大家看到税西恒决心坚定,才纷纷出钱,渡过难关。

 

地址找好了,发电设备订到了,又遇到建材匮乏。税西恒花高价从唐山买来的10桶水泥用完后,工程还没有竣工,税西恒只好每天泡在工地上亲自设计施工,并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料,采取土办法,用糯米灰浆粘合安砌条石,修建厂房及主机基础。

 

令人惊奇的是,90多年过去,这个用粮食打造的“糯米工程”,除了表面的石块有少许风化外,连接处至今固若金汤。

 

在今年4月12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泸州洞窝水电站的入选理由,这样写道: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座水电站,将西方大坝工程设计理论与中国传统水工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有机结合(采用糯米浆拌石灰浆安砌条石,修建厂房及主机基础,仅使用少量水泥),设计者税西恒被称为“中国小水电之父”。

 

历经种种艰难,1925年,济和水力发电厂(洞窝水电站前身)建成,一台140千瓦德制西门子卧式机组点亮了泸州城。水电站送电那天,泸州万人空巷,奔走相告,从来没有看过“电”的泸州百姓,争相观看“电”是什么样的。

 

建成初期,因枯水期蓄水量不足,发电厂只能满足1000余盏电灯照明,。1931年济和电厂又在龙溪河上游谷溪滩修建相同规模的一座拱形砌石堤坝(第二级堤坝),蓄水容积226万立方米,改善了电站的调节能力。

 

  “更名”

 

  民转军焕发新生

 

  比新中国还年长的“化石级”机组 至今仍在运行

 

1934年,泸州遭遇大旱,水电站遇到了蓄水不足的尴尬。

 

水电站在龙溪河上游特凌桥修建堤坝(第三级堤坝),蓄水50万立方米,同时将洞窝堤坝加高1米。1936年,电站购入一台240千瓦德国的立式机组,在1938年开始发电。

 

1939年9月,日本飞机轰炸泸州,供电线路部分被毁,用户大减,济和水电公司无力恢复市街线路,遂将电厂卖给23兵工厂(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前身),正式更名洞窝水电站。

 

兵工厂的接手,意味着水电站从民用变为军用,开始为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军工生产提供能源供应。

 

随后,23兵工厂相继扩建机组,于1942年改建进水闸,引进美国通用公司水轮发电机组。据了解,同类产品中,目前还在工作的全世界仅此两台。

 

然而,这两台水轮发电机组运回泸州颇费周折——装运机组的货船,到重庆后不幸翻船,机组全部落水。

 

机组打捞起来后,负责技术的税西恒发现一个很恼火的事情:管段间连接的法兰(注:轴与轴之间相互连接的零件,用于管端之间的连接)少了一个。

 

考虑到时间成本,水电站不可能从国外重新订购一个小零件。税西恒只好自己设计、土法制造了一个,而这个法兰性能,并不比原装差。

 

随着泸州北方化工军品生产任务大增,对电的需求也同步扩大。1982年,洞窝水电站扩建——新增一台1250千瓦机组,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300千瓦。

 

令人吃惊的是,半个多世纪前购进的这些古老机组,至今仍能完好运行。

 

“每天除尘,定期保养。这些宝贝疙瘩,运行状况好的让人吃惊。”如今,一提到那两台运行数十年的老机组时,左泸平语气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据左泸平介绍,每年,这两台老机组也要进行检修,每三年还会大“体检”一次。每次检修最快也得15天,要细心把零件拆下来进行除尘,如果发现有磨损的,要及时维修。“老机组有些零件是当时税西恒自己设置制造的,现在找不到配件,我们必须分类装好,又再安装上去。即使在机组不发电运行的时候,我们都要用烘灯把老机组维护好,保证它不受潮。”

 

  “新生”

 

发电与传承并行

 

“洞窝水电博物馆”即将亮相

 

弹指一挥间,洞窝水电站已接近百岁。

 

4月15日,记者从泸州城区出发,30分钟后来到龙马潭区洞窝风景区。景区内有一座不起眼的水电站,仔细一看“洞窝水电站”五个大字被茂盛的树木遮挡在绿阴中。

 

电站前面是创始人税西恒的塑像,一块记载着电站历史的站志映入眼帘。机房内,一排维修工具静静的挂在墙上,老机器上的每一个开关,每一个配件虽然很旧,却熠熠生辉。

 

据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统计,目前,洞窝水电站年均发电约600万度,近百年来累计发电3亿多度,是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重要电能生产基地,同时为洞窝周边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现在处于枯水期,暂时没有发电,每年平均有8个月的时间在发电。”51岁的左泸平说,自己在这里工作35年了。

 

年迈洞窝水电站并不服老。如今,它将再度迎来新生——水电站垂直上方100米的地方,一座全新的博物馆将拔地而起,作为泸州乃至中国水电工业的“活化石”,这里将为公众展现工业文明和历史文化融合的缩影。

 

目前,洞窝水电站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四川省首批十大工业遗产。泸州还将把洞窝水电站打造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

 

“博物馆,是水电站传承历史文化的延伸。”龙马潭区“两馆”(蒋兆和故居陈列馆、洞窝水电博物馆)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罗永胜介绍,截至4月15日,洞窝水电博物馆已完成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招标,建筑方案设计,正在开展初步设计、地勘、环评工作,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

 

罗永胜表示,该博物馆已征集到晚清、民国和税西恒使用过的实物20余件,相关资料800余件,预计2020年建成一个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国家中型博物馆,实现年接待量达10万人、100个培训班次。

 

龙马潭区档案馆副馆长刘永华表示,下一步,洞窝水电站将继续申报争取进入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名单。

 

“再干几年就要退休了,舍不得啊!一辈子都与这些机组打交道,希望这些老机组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更多人了解水电站的历史。”左泸平说。

 

“ 快100岁了,水电站还会发多久的电?”临行前,记者忍不住问了这个问题。

 

“只要这里有水,就会一直发电下去。” 刘永华说。

 

  时间轴

 

2019年4月12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在京发布:涉及100个工业遗产,泸州洞窝水电站入选四川5处工业遗产。

 

2019年1月15日,洞窝水电站抗战军工遗产群获四川省首批十大工业遗产并授牌。

 

2018年12月15日,中国水利学会向泸州龙马潭洞窝水电站授牌,洞窝水电站被认定为“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

 

1982年,洞窝水电站扩建。新增一台1250千瓦机组,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300千瓦。

 

1939年9月,济和水电公司将电厂卖给23兵工厂(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前身),更名洞窝水电站,为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军工生产提供能源供应。

 

1925年,建成规模为一台140千瓦德制西门子卧式机组,取名济和水力发电厂(洞窝水电站前身)

 

原标题: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近百岁仍在泸州运行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