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百问三峡》第4篇 感动中国(39-44问)

来源:中国三峡集团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点击数: 848

三峡移民工程

 

 深情回眸(陆纲/摄)

 

 39.为什么说移民工程 是三峡工程建设中的 重点和难点?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百万移民搬迁与安置也就成为三峡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

 

移民数量大:三峡水库移民人数达130万,意味着每100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三峡移民,这在世界水库移民史上绝无仅有。要使移民同意搬迁、愿意搬迁,并找到新的安居地,使其生产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随社会发展同步提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涉及范围广:三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0个区县,2座城市、10座县城、114座集镇,淹没陆域面积632平方千米。长江干流和支流两岸47万亩良田沃土和3473万平方米各类房屋被淹,大量公路桥梁、港口码头、输电通信广播线路等基础设施被淹,1632家工矿企业被淹。三峡移民工程不仅是单个家庭的搬迁安置,还须对该地区进行经济结构重组和社会重建,这使得三峡移民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环境容量不足:三峡库区山高坡陡,耕地不足,人多地少的基础性矛盾长期存在。大片土地被淹没后,城镇、企业搬迁和基础设施重建占地,耕地进一步减少,使得环境容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必须对农村移民实行外迁安置。

 

三峡库区70%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区,经济不够发达,产业基础薄弱,移民搬迁后,安稳致富的任务十分艰巨。

 

时间跨度长:三峡百万移民从1993年开始大规模实施,至2009年完成全部搬迁安置任务,时间长达17年。这期间,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快速发展,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必须着力解决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峡库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和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才能保证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三峡水库"一库清水"。

 

基于以上原因,移民搬迁安置涉及国家、地方、移民群众以及安置区老居民等多方面的利益调整,只有本着对国家、对历史、对移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完成这项难上加难的任务。

 

 

  40.三峡库区百万移民 搬迁安置难题是如何破解的?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搬迁安置工作1993年开始大规模实施,至2009年年底提前一年完成了130万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其间,还保证了三峡工程135米、156米和175米试验性蓄水的按期实现。这一难题是如何破解的呢?

 

三峡工程动工前的1985-1992年,进行了8年开发性移民试点,为大规模移民和制定移民条例积累了宝贵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为三峡移民确立了开发性移民方针,受到了广大移民群众的赞同和支持。他们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搬迁机遇,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着力进行产品、产业、所有制结构调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并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国务院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一项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库移民颁布的法规性文件,第一次提出了要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使三峡移民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实行了"中央统一领导、分省(直辖市)负责、以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既保证了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又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实行了移民任务和移民资金切块包干的原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包干",还实行了移民资金"静态控制、动态管理",这对于保证每项移民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7年,成立了重庆直辖市,占三峡库区移民85%的原四川省库区各县划入重庆市,这是开发大西南、保证三峡移民工程顺利进行的重大举措。

 

编制了分县、分省(直辖市)移民搬迁安置规划,这是一个指令性文件,库区各区县都严格按照既定目标完成了艰巨的移民任务,从而保证了总任务提前一年顺利完成。

 

为了使移民安稳致富和保护库区生态与环境,1999年实行了"两个调整"和"两个防治"。"两个调整"主要指农村移民19.6万人需要进行外迁安置的政策调整以及受淹工矿企业搬迁政策调整。"两个防治"主要指地质灾害防治和水污染防治。这些措施保证了农村移民和工矿企业的顺利搬迁以及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了三峡水库"一盆清水"。

 

针对移民搬迁安置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土地法的出台,2006年适时调整了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和概算,增加了移民经费。

 

建立了移民资金监督网,实行了移民工作稽察、审计、移民工程质量检查和综合监理的监督体系,做到政策透明、政务公开。从而保证了移民资金使用安全,有效防止了腐败,及时纠正了移民工作中的不合规做法,保障了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推行了移民工程"五为主"的工作机制,即农村移民安置以乡镇政府为主,城市、县城迁建以区、县政府为主,集镇迁建以镇政府为主,工矿企业迁建以企业法人和主管部门为主,专业设施复建以项目法人和主管部门为主。这样的工作机制调动了有关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举全区、县之力共同做好移民工作的新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个大中城市,中央40个部(委)、局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进一步促进了库区产业发展,推动了移民的搬迁安置。

 

宣传移民,关心移民,形成了为世人称颂的三峡移民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拚搏精神。正是由于广大移民群众付出的艰辛和奉献,使三峡工程2009年按期完工,2010年10月开始全面发挥显著的综合效益。

 

 

  41.三峡移民搬迁到了 哪里?生活如何?

 

三峡移民搬迁安置是按照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与三峡枢纽工程进度相衔接的原则组织实施的。

 

三峡库区城镇移民,全部由旧城镇搬迁到新城镇,仍然从事自己原来的职业。三峡库区建成整体搬迁的新县城8座,建成部分被淹、部分搬迁的城市2座和县城2座,建成整体搬迁、部分被淹和部分搬迁的新集镇106座。由于新城镇规模扩大,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子女上学、看病就医较为方便,绝大多数移民的生活水平好于搬迁前水平。但新城镇占地范围内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少数移民由于文化水平低、缺少经营能力和一技之长,生活水平较搬迁前有所下降;还有少部分原来以门面经营商业为生的"纯居民",由于新城镇的门面房数量和面积均较旧城镇扩大了8~10倍,营业额和利润下降,使其生活水平较搬迁前也有所下降。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安置在1999年前以就地后靠为主,这种方式成本低,且符合移民"离土不离乡"的愿望。但后靠安置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土地面积不足,人地、人水关系紧张,毁林开荒、水土流失等。1999年国家对农村移民安置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把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自找门路安置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走出库区外迁安置。三峡库区共外迁农村移民19.6万人。湖北省的外迁农村移民,全部安置在本省非库区农村。重庆市的外迁农村移民,除在本市非库区农村安置外,还外迁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11个省市的农村进行农业安置。

 

11个省市选择了自然条件较好、经济相对发达、土地容量较为充裕、民风淳朴的村、组,作为外迁移民的安置点。坚持了以农为本的原则,外迁移民承包的耕地、自留地、宅基地不低于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并积极帮助和引导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产。

 

三峡库区外迁农村移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绝大多数较搬迁前有所提高。就地后靠的农村移民,由于采取"坡地改梯地"、建设田间蓄水池、种植适销对路产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等措施,多数农村移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较搬迁前有所提高,但也有少数的耕地较少的农村移民生活水平较搬迁前持平或略有下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使百万移民都能够安稳致富。

 

   42.三峡移民工程 搬迁了多少工矿企业?

 

三峡水库淹没线以下需要搬迁的有1632户工矿企业。其中大型6户,中型26户,小型1600户。

 

三峡库区的小型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雷同,多为小水泥厂、小化肥厂、小造纸厂、小酒厂、小机械厂、小印刷厂等。多数小型企业管理落后、设备陈旧、污染环境、产品销路不畅,经济效益很差,平均资产负债率达113%,亏损企业占70%以上。如果原样搬迁,势必丧失机遇,浪费移民资金,形成新的亏损源和污染源。

 

1999年国务院三峡建委决定调整淹没工矿企业迁建政策,把搬迁与企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着力点放在结构调整、改进质量和提高效益上。实行了破产关闭一批,扶优扶强一批,与对口支援名优企业合资合作一批的"三个一批"政策。

 

在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下,1632家搬迁工矿企业,依法破产、关闭1102家,保留530家,合并重组为406家。对于破产关闭企业的职工,库区各级政府妥善安置,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经过关停并转的搬迁企业,保存了活力,焕发了青春。

 

例如,重庆市涪陵区的太极集团,其前身是涪陵中药厂,靠职工用手工制作中药丸经营。搬迁新厂后,引进人才和新药急支糖浆,逐渐发展壮大,成功上市,成为拥有几十亿资产的集团企业。

 

再如,湖北省兴山县的兴发化工集团,其前身是兴山县化工厂,主要生产黄磷。移民补偿资金9000万元后,搬迁发展为兴山化工总厂,又发展为上市的兴发化工集团,产品已达10余个系列50多个品种,畅销30多个国家,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

 

 
  43.国家是如何对三峡 库区移民搬迁安置 资金进行监管的?

 

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所需资金,实行"静态投资,动态管理"的投资管理模式。按照国家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和1993年5月价格水平,确定三峡移民搬迁安置静态投资为400亿元,后来根据移民搬迁安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政策调整,新增静态投资130.04亿元,静态总投资为530.04亿元,按照静态投资进行包干控制。动态管理,即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得出动态投资,按项目动态投资进行拨款。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资金支付的总动态投资为856.53亿元。

 

三峡移民搬迁安置费用除勘测规划费、科研费、滑坡处理监测费、50%的基本预备费,合计30.94亿元由中央根据移民工作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使用外,其余的费用按照移民数量和淹没实物数量的多少切块给湖北省、重庆市包干使用,其中重庆市约占85.5%;湖北省约占14.5%。

 

移民补偿资金的每一元钱都对应有移民搬迁安置的规定任务,任何损失和浪费都会影响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的完成和移民政策目标的实现,都会损害移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为管好用好移民补偿资金,建立移民资金监督体系十分重要和必要。

 

三峡工程库区的移民资金监督体系(移民资金监督网),是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移民、审计、检察、银行等部门参加的,省(直辖市)、地、县三级的移民资金监督网。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联合检查,使移民资金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真正贯彻落实到基层;二是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维护移民资金管理政策、法规的严肃性。通过他们的工作,违规违纪比例逐年下降,违法案件大量减少,为移民任务的顺利完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待续^^^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