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生态修复新材料在兰州交大问世 将破解中小蓄水工程建设难题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4日

点击数: 264

随着水生态文明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如何破解水系修复中存在的水体渗漏、水质易腐、成本过高等问题,已显得尤为迫切。不过,这一问题,在兰州交通大学水科所所长刘有录的一项研究中已取得新的突破:他首次创新采用凹凸棒、PAL(坡缕石材制备)、红胶泥等天然材料修筑工程,攻克了这一难题。

 

10月30日,由甘肃省科协倡导、兰州市科协与兰州交通大学水科所主办的兰州城市水生态文明研讨会,在兰州交通大学举办。当与会专家获悉刘有录在兰州生态水系、渠体、湖体材料试验中,首次创新采用凹凸棒、PAL(坡缕石材制备)、红胶泥等天然材料修筑蓄水工程,克服传统以混凝土、土工布、土工膜、塑膜等为材料建造小型蓄水工程中存在的水体渗漏、水质易腐、成本过高等问题,纷纷对这一科研成果表示赞叹。

 

有专家还惊呼,这一技术不仅将走向世界,还会给甘肃富有的凹凸棒石材料资源带来产业化开发的新契机。

 

为达到中小蓄水工程生态构建要求,刘有录在多年从事兰州生态水系、渠体、湖体材料试验中发现,用凹凸棒、PAL、红胶泥等天然材料修筑蓄水工程,能实现水体与地下水自然交换,形成“活水”;宜于地形的塑建;该材料还能吸附水体无机物,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况且这些天然材料不仅环保,而且成本较低,是水系生态修复中理想的新材料。

 

有了这一新材料,普通河床(缓流条件)建设采用防渗膜处理中的不生态、不环保问题得到破解。比如,防渗膜的铺设会对地表水带来长期累积性的影响,并进而带来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使水质恶化,将会严重影响水体的各种功能,因而也会带来长期的直接经济损失。

 

该项新研发,来源于刘有录多年开展的“农脉水池工程”试验。这是一种生态防漏水池,以提高水池防渗漏性能,并达到改善水池中水体的水质和降低水池建造成本的目的。旨在建立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实现低成本维护,符合生态、低碳的建设理念。

 

“农脉水池”在理论上的创新点基于大地是有生命的活体,用PLA与红胶泥等天然材料修筑透气不透水的水池,PLA材料克服了传统“集雨混凝土水窖”等蓄水构筑的水质易变的缺点,是一种小型蓄水工程的新型建筑材料。“农脉水池”在建设时采用了PLA材料和红胶泥,使池底和池壁胶结连成一整体,且连接密实。因此农脉水池是透气不透水的,在实践上克服了目前缺水地区以水泥为主要建筑材料修建小型蓄水工程的缺点。

 

该技术于2010年在榆中县三角城乡应用于生态景观荷花池,相对混凝土构筑池壁池底的池塘,具有美观、纯生态无污染、一次性投资维护方便,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机械施工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2013年,刘有录在兰州交通大学黄河试验基地用凹凸棒、PAL、红胶泥等天然材料修筑透气不透水的600平方米的农脉水池,水深1—1.2米,每天5毫米的蒸发下渗量,蓄水三个月,目测水质良好。该项研发非常适合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推广做生态景观池。

 

刘有录认为,目前这一技术可在兰州新区修建的千塘百湖试验推广,解决混凝土水池水质易臭之虞;规划中的兰州生态水系功能网的三条南河道、干渠、支渠、毛渠共约300多公里,修建中试验采用凹凸棒、PLA材料、红胶泥等天然材料,不但保护生态,同时节约大量资金;农脉水池适用于我省开展的联村联户工程,同果蔬大棚、节水滴管配套,促农户奔小康等多个领域。

 

刘有录,武汉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工学博士毕业,现任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兰州交通大学水科所所长。自1975年研究河流动力学以来,长期关注山水兰州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凭借30多年资深研究,相继凝练出安宁桃花溪、老龙头水利枢纽、金城金水道、兰州生态水系功能网、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工程等利用黄河水资源项目。

 

早在三年前,科技鑫报也发出关于“兰州应充分用好黄河水资源”的系列报道,呼吁兰州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实现“天下黄河绿兰州”。

 

2013年5月19日,兰州市人民政府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签订了《关于根本改善城市供水结构加快兰州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城市。双方确定的总目标为:发挥黄河穿越兰州市的独特自然优势,科学规划兰州水系,改善城市供水结构,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工程,建设兰州高标准水生态文明城市。并通过刘家峡调水、柴家峡拦河工程予以推进。

 

记者从当天的研讨会上获悉,这两大工程正稳步推进。刘有录创新利用凹凸棒、PAL、红胶泥天然材料,破解中小蓄水工程难题的科研成果,为把兰州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做好了前期技术准备。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