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04日 星期六

中华鲟放流:三峡绿色水电新名片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9日

点击数: 887

4月8日,由中国三峡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宜昌市胭脂园公园成功举办,500尾大规格中华鲟放归长江。这是三峡集团打造绿色水电的又一张名片。

 

此次活动是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第59次开展中华鲟放流。本报记者采访得知,今年是中华鲟放流质量最高的一年,平均体重是历年放流之最。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1.4亿年历史,被称为水生生物的"活化石",更被誉为"水中大熊猫"。"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物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秘书长袁柏松对记者表示。

 

 

平均体重是历年放流之最


  自1984年以来,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已持续开展了33年。中华鲟研究所整体划转到三峡集团后,中华鲟的增殖放流活动得到了中国三峡集团的高度重视。2012年为将中华鲟保护打造成为一张生态环保的公益名片,中国三峡集团与宜昌市政府在宜昌市胭脂园共同设立"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确定每年4月中旬前后联合举办中华鲟放流活动,中华鲟放流活动时间和地点得到了固定。


  据了解,2009年我国停止了野生中华鲟的科研捕捞,经过攻坚克难,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在同年取得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并在之后连续多年获得全人工繁殖的成功,标志着中华鲟种群的繁殖可以脱离对野生种群的依赖,这在中华鲟保护工作中是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也因此成为国内在停止科研捕捞后唯一一家实现连续放流中华鲟的单位。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李志远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利用野生中华鲟繁殖出了子一代,再利用子一代繁殖出了子二代。截至今天,我们仅中华鲟子二代就已经放流了17500尾。。,跟踪监测数据显示至少有3-4成的中华鲟顺利洄游到了大海,并且放流鱼体规格越大,洄游成活率越高,这对中华鲟种群的补充是非常明显的"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也更加注重放流中华鲟的规格与质量。今年放流的中华鲟是2011年至2014年出生的子二代,最大的已有6龄,最小的也已经有3龄,平均体长110cm,平均单体重量达到5.5kg,平均体重是历年放流之最。

 

 

 

近几年,每年洄游进入长江产卵的中华鲟数量已不足百尾,表明分布于长江及近海的中华鲟种群数量已较为稀少。在这种状况下,人工增殖放流大规格的中华鲟对于野生群体数量的补充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华鲟是典型的长距离海河洄游性鱼类。虽然放流规格的提升使得中华鲟在洄游过程中的成活率大幅提高,但中华鲟洄游过程的安全不能予以忽视。中华鲟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中国近海摄食生长,活动范围覆盖了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海域,所以近海环境生存环境的下降对中华鲟物种种群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这些都是中华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将保护中华鲟作为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中的一部分,绝对不仅是在实验室、在养殖车间的研究与繁育,更重要的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为中华鲟提供适宜生存繁衍的环境。

 

 

  大数据检测洄游运动规律

 

今年,为了掌握中华鲟降河洄游运动规律,科学的评价放流效果,对放流的中华鲟采用了体外T型标记、PIT标记和声呐标记,进行了DNA数据采集,建立了放流群里遗传分子信息数据库。


  其中T型标属于体外标记,通过这种标志可实现与自然繁殖群体的区别,标记上打印有唯一编号、放流单位及联系方式,可有效提高放流后误捕误伤信息的反馈率;"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和声纳标记属于体内标记,其中PIT标记具有唯一编码,无需内部电池,可长期有效;声纳标记是在中华鲟体内置入声波发射装置,通过主动追踪或者沿江布设接收器的方式接收声呐信号,从而获取鱼类洄游信息。这种标记在放流后不需要回捕标记鱼,当标记鱼游经接收器接收范围(约1公里)时,就能被自动记录,从而推测鱼类洄游路线。


  此次放流有40尾中华鲟植入了声呐标记,并在干流的监利、城陵矶、武汉、汉江、湖口、彭泽、南京、江阴及支流的洞庭湖、汉江、鄱阳湖入口设置了监测断面。其中,对监利、城陵矶、武汉、南京、江阴等重点断面进行了加密布设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及时掌握放流中华鲟洄游动态。

 

 

 除了大数据监测中华鲟洄游运动规律,记者了解到,三峡集团正在建设"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建成后将是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鱼类繁育保护研究基地,其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保育对象包括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圆口铜鱼等长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鱼类30余种,将承担研究长江流域代表性珍稀和特有鱼类的繁殖保护技术,为增殖放流站提供珍稀特有鱼类种鱼和苗种,同时开展鱼类保护方面的科普教育工作。

 

 

  生态调度成效显著

正如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没有葛洲坝、没有人工保护,中华鲟可能早就绝迹了。"


  "很多人认为建大坝对中华鲟会产生影响,这只是表面现象。水电建设虽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是通过减少或者消除影响,水电建设对环境的负面会降到最低。从中华鲟物种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增殖放流、人工保护,目前它的生存状态比没建三峡大坝前要好很多。"张博庭说。


  最典型的生态调度是位于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水电站,在运行期通过优化工程设计,采用水库分层取水方式来减免下泄低温水的影响,提高下泄水温,降低低温水对鱼类生长繁殖的不利影响。这一工程优化设计的改动,虽然经济成本巨大,但三峡集团更看重的是其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秘书长袁柏松也表示,开发水电不可避免地要修建大坝,对局部的河流生态和洄游鱼类造成不利影响。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葛洲坝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设计施工初期,就从项目中拨出专项经费、成立了研究所,对中华鲟开展专门的研究。中国三峡集团作为国家开发水电等清洁能源的骨干企业,模范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多年以来不断加大对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放流与科学研究力度,中华鲟放流数量已超过500余万尾,是水电工程建设与维护生态平衡有机结合的典范。


  "在长期的、持续的对中华鲟研究的投入中,我们走在世界前列。中华鲟放流活动是一项成功的长江流域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保持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袁柏松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在建全国的水电站的施工中,从设计、施工开始就关注河流的生态物种、地质条件的保护。


  "三峡工程投入运行以来,我们在与河流生态保护和谐发展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李志远对本报记者说,"2011年以来,在每年的5-6月份'四大家鱼'繁殖期时,通过调节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运行方式,形成有利于其产卵繁殖的人造涨水过程,使得"四大家鱼"鱼类的数量呈现显著增长。"


  今年三峡水库即将实施第七次生态调度,七年间科研人员对"四大家鱼"繁殖规律、繁殖环境条件逐步掌握,调度更加精准、有效。调查数据显示,生态调度时间占整个繁殖期时间1/10以内,但生态调度期产卵数量却占到总繁殖期的40%左右,生态调度成效明显。

 

 

  起于长江,不止于长江

 

不仅在长江流域,随着国际业务的不断拓展,三峡集团也将海外业务所在地的相关河流水生生态保护工作视为己任,积极履行中资企业社会责任,注重环保工作。


  2016年8月12日,三峡集团老挝南立电站有限责任公司与老挝孟丰县政府联合主办了南立1-2水电站放鱼活动,共投放鱼苗10万余尾。南立电站自2010年运行发电以来,始终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在优先考量的位置,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以实际行动保护南立电站流域鱼类资源,养护库区下游水域生态环境,维护电站所在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


  今年3月20日至31日,三峡巴西公司组织的73.5万尾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巴西巴拉那河流域展开。这次放流鲳鱼、鲷鱼、钝齿兔脂鲤、宝莲灯鱼和墨西哥丽脂鲤等鱼类对保护当地渔业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健康河流项目经理汪卢弘表示,在参与长江保护工作的十几年当中,TNC与包括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等政府机构、企业等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合作项目。从三峡大坝如何更健康可持续的运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如果更有效的管理,金沙江下游的生态流量研究,长江支流的生态修复,长江河口的湿地恢复,以及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合作延伸到南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


  如今,从金沙江到长江入海口,从南亚的老挝南立河到地球另一侧的巴西巴拉那河,在三峡集团的大坝旁,凡是有珍稀特有鱼类存在的地方,便是三峡集团关注的地方。三峡集团已从护鲟出发,将清洁能源开发事业与长江水生生态保护事业、国际河流生态保护事业融在了一起。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