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2日
点击数: 463
吉林丰满水电站始建于1937年,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有“中国水电之母”之称。由于当时的施工水平有限,丰满水电站老坝存在诸多缺陷,虽经多年补强加固和精心维护,但部分缺陷仍然无法彻底消除,后被评定为“病坝”。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经有关专家及科研设计单位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在原址下游重建一座新坝。由于重建工程工期长、投资大、施工作业复杂、安全风险较大,国家能源局东北监管局按照国家能源局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电力安全监管职责,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安全监管措施,为丰满大坝的安全重建保驾护航。
重建工程任重道远
回顾大坝重建工程五大亮点:一是新坝与老坝并存,建设管理难度极高。新建大坝在老坝坝轴线下游120米处,新坝建设期间老坝仍然正常挡水,三期电站正常发电,工程本身拆除与改造、新建与生产并存,既要保证生产安全、基建安全,又要满足防洪、灌溉、航运和下游用水等需求,统筹协调管理难度极大;二是破解高寒地区施工技术难题。东北寒冷地区建设近百米高碾压混凝土坝,须妥善解决碾压混凝土温控、外保温、施工方法以及施工实时监控等多项技术难题,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创新建设鱼道等环保专项设施。根据鱼类的洄游特性,丰满大坝重建工程在近百米高坝上修建升鱼机设施在国内尚属首次,可以保证新的丰满大坝建成后,恢复松花江流域80年前的相关生态情况;四是研发与应用“智慧丰满”管控系统。大坝建设过程中,通过诸多摄像头采集信息并进行传输,通过电脑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实时对建设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管控。采集到的相关信息及关键部分的摄录资料还会保留下来,做到痕迹管理;五是首次完全采用碾压混凝土技术。新建工程自始至终完全采用碾压混凝土技术,国内尚属首次。碾压机上安装传感器,通过GPS系统的网络实时传输,可以跟踪和监测碾压机在任意一点的行走轨迹,确定碾压的实密度,如果不够可实时报警。
重压下的安全监管持续发力
一是高度重视,持续监管。丰满大坝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工程重建以来一直很受关注,被国家列为重点工程挂牌督办。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吉林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部门领导曾先后多次莅临丰满大坝重建工程现场视察。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先后11次对丰满大坝重建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巡视;东北能源监管局联合大坝安全监察中心先后6次到工程现场进行安全督查,严格监管工程安全质量。领导层面的高度重视,层层传导至基层,让每名员工对大坝重建工作都不敢有丝毫怠慢。
二是严格执法,形成闭环。“检查不是走过场、处罚不是最终目的”,东北能源监管局历次现场督查共发现各类问题100余项,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近40条。每次检查结束后都立即召开现场情况通报会,通报检查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对整改工作跟踪督办,直到问题全部消除为止。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东北能源监管局及时约谈丰满建设局,该停工的立即叫停,甚至直接建议建设方更换施工单位。正是在高压的监管态势下,通过采取严格行政执法,不断加强闭环管理等工作,促进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多方努力,形成合力。重建工程开工之初,国家能源局立即组织能源监管机构、大坝安全监察中心、国家电网公司、丰满大坝重建工程建设局等有关单位召开安全工作座谈会,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工程重建过程中,东北能源监管局积极沟通,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企业、政府、监管部门3方优势,形成监管合力。丰满大坝重建工程从开工至今保持了安全生产的平稳态势,得益于国家能源局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监管机构、建设单位的密切配合及各参建单位的大力支持。
电力安全监管永远在路上
继续加大监管力度,毫不松懈。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丰满大坝重建工程已经顺利结束,工程基建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工程质量处于可控、在控状态,电力安全监管重点也将由基建转入生产运维,重点是做好防汛抗旱、日常电力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管工作。
认真总结监管经验,逐步推广。丰满大坝重建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东北能源监管局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监管作用,也为新形势下有效开展电力安全监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下一步,东北能源监管局将认真总结,逐步推广,扎实做好电力安全监管工作,更好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作者系东北能源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