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9日 星期日

三峡之子 魂归三峡——悼念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

来源:三峡小微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7日

点击数: 849

2020年7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同志在武汉与世长辞。

 

  巍巍三峡工程,凝结着几代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中,郑守仁院士尤为特别。他是“大坝的基石”,他是“当代的大禹”,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三峡工程是郑守仁院士治水生涯的巅峰杰作。

 

  三峡之子,魂归三峡。

 

  全体三峡人深切缅怀郑守仁院士,郑守仁院士永远活在三峡人心中!

 

 

我们不会忘记,郑守仁院士不居功、不争名,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郑守仁院士从小就立志要当水利工程师,为家园解除洪灾威胁,为家乡父老造福。从陆水到乌江渡,从葛洲坝、隔河岩、再到三峡,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脚踏进长江,就把毕身的心血奉献给了这条中华大地上的母亲河。工地迁到哪里,他就把家安在哪里,为三峡工程设计、施工,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及围堰设计施工等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浩浩长江上耸立起中国治水史上的两座丰碑,郑守仁院士的名字当之无愧地镌刻在上面。

 

 

1997 年,郑守仁院士(左二)与设计人员在三峡升船机施工现场。

 

 

1998 年,郑守仁夫妇在二期围堰施工现场。

 

我们不会忘记,郑守仁院士创新引领、攻坚克难,带领三峡设计团队攀登世界大坝建设高峰。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是水电领域世界级难题“题库”。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郑守仁院士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带领广大技术人员,实事求是、不失时机地组织、研究、攻克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在许多关键项目上起到了技术把关作用,尤其在三峡工程两次大型截流设计中的技术主导作用十分突出,把一个个问号变成了惊叹号。

 

 

1998 年,郑守仁院士巡视导流明渠水势流态。

 

我们不会忘记,郑守仁院士持之以恒、敢于负责,始终对工程质量一丝不苟。“千年大计,国运所系”,三峡工程的质量关乎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数十年来,郑守仁院士始终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镌刻在心里,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大会小会,郑守仁院士必讲工程质量,反复强调“三峡工程的成败首先在设计,一流的设计才有一流的工程”。每一块大坝基石、每一项分部工程、每一个项目工程的验收,郑守仁院士都严格要求设计人员,同时也严格要求参建各方。

 

 

郑守仁,摄于2006年。(摄影:陈中原)

 

我们不会忘记,郑守仁院士牢记誓言、淡泊名利,始终践行水利行业精神。“这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群体的功劳,领导这么信任我,让我负责这项工作,责任是主要的,经济上的需求是次要的。我们搞技术工作的会把这些东西都看得比较淡薄一些。” 郑守仁院士一生坚持将自己的奖金全部捐出,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对三峡工程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所有热情,忘我忘家、拼命工作。郑守仁院士是“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精神的忠实实践者,是“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的具体化身。

 

 

2010 年,郑守仁院士在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至 175 米会议上发言。

 

 

2018年5月,郑守仁院士在三峡工程管理研讨会上发言。

 

大江东去,大坝巍然,江水呜咽,山河同悲!

 

这座傲立世界水电之巅的大国重器,凝聚了中国优秀水利工程师的心血智慧,见证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映照了郑守仁院士报效祖国和热爱长江的赤子之心。

 

  郑守仁院士的忠魂与三峡大坝同在!郑守仁院士千古!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四日

 

 

 

2019年7月,郑守仁院士接受记者采访。 

 

郑守仁院士简介

 

郑守仁院士1940年1月出生,安徽颍上人。196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原华东水利学院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学习。1963年8月毕业分配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工作,历任施工设计处导流组副组长、副处长、处长,长江委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守仁院士从事水利工作50多年来,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等现场全过程设计,主持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工作。他常年驻守工地,被称为“工地院士”;刻苦创新,带领设计团队勇攀世界大坝建设高峰,为推进长江水利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作出卓越贡献。

 

郑守仁院士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钱正英奖、省部级劳模、“隔河岩工程建设有特殊贡献者”“三峡科技创新终身成就奖”、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新中国成立70年“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简介来源: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官网)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