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6日
点击数: 1154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宋健为《永远的潘家铮》一书揭幕
中广网6月24日北京消息(记者费磊)学习和弘扬潘家铮院士科技创新精神座谈会今天在北京举行。来自水利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国家电网公司的100多位专家、院士出席会议。与潘家铮院士共同工作过的多位专家在会上发言,回顾了与潘家铮院士共同奋斗的事光岁月,共同感怀潘家铮院士坚持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永远的潘家铮》一书首发式同时举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宋健为《永远的潘家铮》一书揭幕。
潘家铮是我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木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原资深院士,科幻作家。2012年6月,潘家铮获得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2012年7月13日潘家铮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潘家铮院士离开我们已整一年,但这位水电界泰斗级人物的光辉特别是他的创新精神,还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水电工程师们。
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57年4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建造的大型水利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开工,潘家铮出任电站设计的副总工程师,具体领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那时他刚满30岁。善于创新的潘家铮结合工程实践对原设计方案做了多项修改,比如将原设计的实体重力坝改为大宽缝重力坝、采用“抽排措施”来降低坝基扬压力、采用溢流式厂房设计等,充分体现了他创新的勇气和能力。特别是拉板式大流量溢流式厂房,给时人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在潘家铮所写的《总得有人吃第一只螃蟹》一文中,他说到:“作为一名科技人员,首先应该有锐意创新的精神。因为,干事业贵在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同时他还这样评价自己:“也许是天性使然,从参加工作之日起,我就不愿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权威的约束,总想搞点新的名堂,来点‘突破’”。正是潘家铮具有这样一种自觉创新的意识,才促成了一项项新设计的诞生,也促进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求创新实事求是为科学据理力争
潘家铮勇于创新,但不盲目,他的创新意识始终秉承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只要是符合实际、保证工程安全的创新,他就会坚持真理,不惧权威的反对。
葛洲坝二江泄水闸是葛洲坝工程的主要泄水建筑物,长江委在设计时综合考虑经济性、工期和安全性,选用了封闭防渗排水系统这种新技术。但因泄水闸和消力池泄水量大、流速高,且坐落的基岩软弱有夹层,因此当时受到了国内著名权威和一些专家的质疑,他们建议把护坦改为重型结构。国务院对此意见非常重视,随即决定请潘家铮和曹楚生组织对二江泄洪闸的设计进行复审。在复审中,他凭着对工程实际情况的熟悉了解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令人信服的论证,坚决肯定了原设计方案。实践证明,潘家铮当时的坚持是正确的。
1980年,他发表了一篇《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扬压力和封闭式排水》的论文,专门阐述用封闭式排水技术降低扬压力对于提高坝基安全度和降低工程造价所具有的意义。可以说,潘家铮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常常是以为国家节约投资、降低工程造价和提高工程效率为出发点的。
四海真知皆为用愿看天下满堂红
潘家铮善于创新,也乐于引进、吸收和推广国内外大坝建设上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坝型和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比如1988年,时任水电部总工程师的潘家铮就曾作为水电部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推广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中的宏观指导、技术开发和组织协调,促进了该项技术的日臻完善。随后,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在广西龙滩大坝、贵州光照大坝、沙牌拱坝和三峡大坝等工程中广泛应用,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坝型之一。
相对于自己的创新成果,潘家铮更欣喜于青年一代的创新探索。他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学者的创新研究,更热心为具有原创性设计成果的推广和采用奔走呼吁。比如对郑州大学王复明教授的堤坝除险加固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设备、中国三峡总公司郑大迪教授的水力浮动式升船机技术的推荐等。
潘家铮创新精神的体现绝非仅此,而今巍然屹立的三峡大坝又倾注了这位三峡之子多少创新灵感。他勇于探索、追求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创造了无穷的物质财富,也成为一代代水电人无价的精神宝藏。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