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8日
点击数: 504
"我国水电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具备了走上行业'前台'的实力。东方电气水电机组产量和制造能力已经连续近10年处于世界第一,而全球7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机组60%都在中国,一半以上都是由东方电气和哈尔滨电气生产制造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水电装备已经具备了大踏步走出国门的条件。"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总经理斯泽夫此前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我国水电机组设备走了一条"引进来,走出去"的道路,刚开始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然后转变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现在已经开始向海外积极输出"中国制造"的水电机组产品和技术,投标海外水电项目。未来,我国水电装备走出去将从单纯的产品走出去逐步发展到服务、技术走出去,同时投资海外建厂,研发在国内,制造在当地,这将是未来海外市场的新增长点。
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在三峡工程之前,我国的水轮发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在30万千瓦~40万千瓦,与国际先进水平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彼时,我国刘家峡、龙羊峡单机容量30万千瓦,李家峡单机容量也仅有40万千瓦,而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建成并投产的大古力水电站,是世界第一台额定出力达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1996年,三峡工程左岸14台70万千瓦机组招标时,我国企业仅是"承包商",并支付了1635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7年后,当三峡工程右岸12台70万千瓦机组招标时,以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企业获得了8台机组的制造合同,机组主要机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到了 2007年三峡地下电站6台70万千瓦机组竞标时,6台机组全部由中国境内企业制造。
"三峡工程之后,我国先后建造了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小湾、龙滩电站,单机容量为77万千瓦的溪洛渡电站,以及世界首台单机容量达80万千瓦的向家坝水电站。这些项目都表明我国大型水电机组设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赵琨说。
"近年来,通过自主技术的发展,我国常规水电基本上同国外一流水电公司处于相当水平,能够同台竞技。溪洛渡77万千瓦混流式水轮机水力开发取得成功,在国际同台竞技中技术指标领先,自主开发的大型贯流式水轮机水力模型和仙游混流式水泵水轮机水力模型通过了瑞士洛桑中立试验台的同台对比和业主见证验收,葛洲坝电站增容改造水力模型顺利通过国内知名专家组的验收,各项水力性能全部满足合同要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军告诉《中国电力报》记者。
国内与国际市场"两条腿"走路
"我国水电设备市场的整体发展状况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前几年水电行业高速发展,为了完成订单,各设备制造厂均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生产规模,民营企业也快速发展。
目前全国发电设备产能已达到相当规模,随着招标规模的减少,产能过剩的情况将逐渐显现。"李云军说。
事实上,五大发电集团与龙头水电设备供应商早在2008年前就掀起了水电"圈地热潮",彼时,面对年均增加2000万千瓦的水电 "蛋糕",各设备制造厂均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生产规模,随着进入者的不断增多,行 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或多或少的阻碍了我国高端水电设备国产化的进程。
"2008年大批招标后,行业进入了4年的萧条期,其中金沙江、大渡河、澜沧江、雅砻江、怒江等'十二五'大中型水电重点开发流域几乎没有水电机组的招标,这直接造成了设备公司2012年国内订单的惨淡。"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电力报》记者,随着国家开发放缓,订单减少,企业只能走外向市场。
"现在我国水电在设计、设备制造以及产品价格上,有很大优势。但我国水电企业要走出去拿国际订单,还得讲究策略。面对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提倡大家编队出海,提高全产业链集成竞争的优势。"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曾表示,水电是清洁能源,而且上网电价比火电还要便宜,水电企业已经把目光从国内投向了国际市场,像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市场空间也非常大。
斯泽夫也认为,我国的水电装备企业也应该学会"抱团"走出去,总比各自单打独斗要好得多。而目前水电联合出海的模式已经初步成型,比如说凡是国内水电建设企业在国外中标,大部分都采用哈尔滨电机和东方电机的水电机组,同时,国内的变压器、开关等电力设备企业,也跟着开拓了国际市场。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