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蓝天从哪里来—纵论跨区输电治霾

来源:能源评论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1日

点击数: 451

"845"现象揭示了我国发展和能源消耗的现状: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已被透支,但能源消耗仍在增长。调整能源结构、跨区输电堪称纾解能源"刚需"与环保困局矛盾的"特效药"和治本之策,是贯彻好国务院部署的关键一招。


  嘉宾:


  ●?郝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易跃春: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


  ●?牛东晓: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雾霾围城之下反思能源结构


  记者:连续两年年初,我国东中部地区遭遇"十面霾伏",也让本来专业的名词PM2.5家喻户晓,这是否表明,我国的能源结构与雾霾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郝吉明:之所以说我国的雾霾污染和治理非常复杂,就是因为其成因最复杂:雾霾来源多样、成分复杂,堪称世界之最。当年英国的雾霾污染基本上是由采暖造成的,洛杉矶雾霾污染主要是由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我国的大气污染源除了汽车尾气排放、燃煤等造成污染之外,还有强大的工业体系造成的各种污染物排放。


  根据我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区域大气污染特征"的研究成果,PM2.5的排放来源被解析为三部分:一是通过燃煤、交通、农业等各种人类生产生活过程导致的污染源,排放出的一次颗粒物;二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形成的二次无机颗粒;三是由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生成的二次有机颗粒物;其中涉及到五种一次大气污染物,包括直接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铵和挥发性有机物。


  牛东晓:严重的雾霾与能源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目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除此之外,还有氮氧化物、烟尘等。在主要终端能源使用中产生单位电能热量,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硫最多,汽油排放的氮氧化物最多。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但能源消费不够清洁,2012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6.4%,原油占比达到18.9%。数据显示,我国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6%、56%、74%左右,产生的PM2.5占总量的50%~60%。直燃煤烟尘排放量接近等量电煤的3倍,加上石化消费与扬尘等,是雾霾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我国大范围出现的严重雾霾现象,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能源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易跃春:多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支撑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发展不可持续、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气候变化、雾霾加重等。雾霾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理雾霾就有必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


  记者:2月下旬,又一场罕见的连续高强度大气灰霾过程波及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灰霾影响面积约为143万平方公里,重霾面积约为81万平方公里。东部地区如此大面积长时间的污染是否表明该地区的环境容量已经濒临崩溃?


  郝吉明: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地区,占据国土面积8%的人口,却消耗了超过40%的能源,50%左右的燃油。这个"845"现象就是我国发展和能源消耗的现状。这些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已被透支,但能源消耗仍在增长。其次,治理大气污染难度最大。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来源非常广泛,造成控制极其困难,比如,氮氧化物污染控制就很难,但对氨污染的控制更难。我国经济仍处在高速增长期、人口也在不断增长,能源消耗增长就是"刚需"。因此,当前的形势表明,一方面治理大气污染压力极大,另一方面,我国需要付出比其他国家多几倍的努力来控制大气污染。要控制它,政府和公众都要有清醒的认识。


  雾霾治理呼唤能源作为


  记者: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进一步推出三大措施: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努力实施跨区送电项目;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广使用洁净煤。是否表明此次治理雾霾,能源行业将有更大担当?


  郝吉明:近两年,我国空气质量出现问题,特别是北京及中东部地区出现了长时间、大面积灰霾污染,受影响人口达8.5亿之多,这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在出台的大气治污"国十条"后又推出三大措施。从国家的层面来看,相关措施不仅仅强调了末端治理,更多是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构成等影响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些根本性措施入手,比如对钢铁行业、煤炭业清洁高效的利用等做出相关规定,强调从控制污染的源头入手。


  此外,我国颁布的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战略研究,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到目前为止,这是所有有关空气质量标准中唯一由国务院讨论后发布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关切,是一个重大进展。


  易跃春:现有能源结构能否持续、要不要调整的问题,近十年来大家一直在讨论,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在决策和实施操作层面力度还不是很大。此次国务院做出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跨区送电项目、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决定,表明国家把"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作为治理雾霾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推进。


  记者:雾霾重压之下,当如何反思我国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郝吉明:能源的最大作为是支撑了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我国的能源经济强度确实在逐年降低。但是,抵不过我们巨大的能源消耗总量带来的环境代价。有人质疑,说政府文件中的数字是变好了,而人民对于环境质量的感受却在变差,这是原因之一。


  探讨治理雾霾污染的具体举措时候,必须正视发展中的能源需求,正视雾霾污染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但如果没有发展,治霾只能是空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后发优势,不管是钢铁、水泥还是燃煤发电厂,都是在使用新技术进行跨越式发展,但即使如此,相关污染问题仍然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怎么跟环境保护同步,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雾霾是发展中产生的,也需要通过绿色发展控制雾霾污染,所以我们需要有坚定的执行力和耐心。


  易跃春:雾霾问题以前其实也存在,但不像2013年以来那么突出。以前,感受比较深的只是西部个别城市和北京等地,但去年以来大有蔓延全国之势。全国性的雾霾问题,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现有的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能源结构应该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朝着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方向发展,这有助于治理雾霾。当然,调整能源结构也不是单纯就治理雾霾提出来的,它同时兼顾了可持续发展、减排温室气体等多重因素。


  记者:从长远来看,解决雾霾问题,我国能源结构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


  牛东晓:要有效治理雾霾,应该增加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减少煤炭的低效直燃,对火电机组进一步"上大压小",用先进环保高效的大型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替代落后低效发电机组,进一步发展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燃气发电、页岩气发电、煤层气发电等新型能源。目前,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已占到总装机的26%,有了较大的进步。将来,随着电网调度运行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能源装机的进一步发展、电能替代的有效推进、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会进一步加快。


  易跃春:从长远看,还是要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风电、光伏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与煤炭等一次能源在地理位置整体分布上基本一致,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一方面加快中东部和内陆地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建设,另一方面通过特高压跨区打捆输送风、光、火电,是提高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例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跨区输电减少雾霾


  记者:建设特高压电网,对于缓解当前的环境压力、优化能源结构已经发挥作用。新的环境压力下,如何能更好地发挥其大容量、长距离配置能源资源的优势?


  易跃春:建设特高压输电通道,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重点地区的雾霾治理,能够起到积极的缓解作用。打个比方,京津冀地区的装机在6000万千瓦左右,通过一回特高压直流或两回特高压交流,可输送电力800万至1000万千瓦,可替代当地装机10%以上,相当于把超过当地10%的能源生产排放物分散到远方更大范围,避免过于集中排放,这对减少当地的雾霾将起到显著效果。


  另外,特高压建设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和建设布局。我国水电资源主要在西南部,煤炭资源在西北部、山西、内蒙古等地,负荷集中在中东部。在煤炭资源集中的地方建设大型高效的火电,能有效缓解日益繁重的交通运输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高压把能源布局的优化和治理雾霾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治理雾霾也对特高压送电和优化能源结构的决策起到了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是强调为了输送可再生能源而输送可再生能源,而是在特高压跨区输送通道中,具备这个条件,社会也有这方面的需要——通过跨区送电减少雾霾。西北的风电、光伏电等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应该利用好特高压通道,实现新能源和火电一起外送。国家加快跨区送电通道建设,一方面可以治理雾霾,一方面可以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记者:面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能源架构调整的挑战,应如何建立适合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能源消费和电力系统运行模式?


  牛东晓:为了有效地调整能源结构,我们要大力发展坚强智能电网,包括多种清洁能源发电与先进环保煤电的联合输送,高电压、远距离、大容量的跨区送电,因地制宜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以及灵活电价引导下的智能用电,发挥各自所长、互相补充,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家用电能替代等。


  易跃春: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能源需求还会持续增长,能源开发也将进一步增长。近年来,可再生能源虽然在加快发展,但火电占比一直在提高,基本没有低于70%。因此,应以雾霾治理为契机,建立适合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电力系统运行调度模式。当然,这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国家进一步促进、推动,让可再生能源比例逐步提高。虽然短期内以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有很大变化,但一定要朝着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的方向努力,并付诸实践。


  记者:我们还需要等待多少年才能摆脱雾霾污染,才能在蓝天下畅快呼吸?


  郝吉明: 空气不是一天被污染的,同样,治理污染也需要长期的过程。以北京出台的《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为例,2015 年,PM2.5浓度要下降到60毫克/立方米;2020年,PM2.5浓度控制在50毫克/立方米以下,比2010年减少30%,相当于目前密云水库上空的空气质量。


  如果按照世贸组织为发展我国家设定的最低空气质量标准,年均浓度要达到35毫克/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才可能实现。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