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大唐集团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5日
点击数: 1430
在距离中国云南不远的缅甸大山深处,矗立着大唐集团公司首座境外投资建设的水电站——缅甸太平江一级水电站。2011年,就在这座承载着中国大唐走出国门开疆拓土梦想的电站开始光荣绽放时,却因缅甸政府和地方武装正面交火而陷入长期的停产黑暗中。在异国他乡,在战争硝烟弥漫的危险中,一群中国大唐人始终不离不弃,一次次突破封锁线,用生命、责任和执着,忠诚守护着我们的国有资产,守护着属于中国大唐人的尊严和骄傲……
2014年2月中旬的一天,我们穿越层层关卡,来到了缅甸,走近这座凝聚大唐人特殊感情的水电站以及用生命保护她的可亲可敬的大唐海外人!
缅甸太平江一级水电站
太平江畔,大唐集团首个境外电站绽风采
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州的大盈江流入毗邻的缅甸克钦邦境内时,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太平江,装机容量24万千瓦的太平江一级水电站就位于中缅37号界桩下游约2公里的河段内。
从德宏州盈江县城到缅甸太平江电站要行驶80多公里路程。清晨,从盈江县城出发不久,汽车就开始在深山中不停地盘行,一个接一个的弯道,车外山坡上、峡谷里,张扬着北方冬季所没有的绿。在车子从宽约二、三十米的中缅界河——洪崩河的河水中驶过后,我们便正式进入缅甸境内的克钦邦。相较之前而言,局势明显缓和了许多,但沿途多处仍要停车接受荷枪实弹的军人的检查。在通过层层关卡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曾遭遇战争创伤的太平江水电站。
太平江电站为有压引水式电站,共建设4台6万千瓦机组。在高山与原始森林的环绕中,大坝、厂房和生活营地沿着江水错落三处。开阔而安静的水库、长长的大坝、厂房内整洁有序的机组设备、山坡上白墙红顶的宿舍楼,甚至于生活营地内一株株怒放的紫色三角梅,都让这座海外电站充满平和与希望。
太平江一级水电站主厂房
何尝不是呢?2009年12月,在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见证下,包括太平江电站项目在内的16个中缅合作项目在缅甸首都内比都签订了协议。而中国大唐人也以满腔的激情投入到电站的建设中,他们克服了缅甸政府和地方武装长期对峙、地质塌方、地震灾害以及高温多雨导致洪水上涨等多种困难,于2010年底一举实现了"一年四投"的目标。
"(2011年)5月31日,太平江上游持续暴雨,太平江水电站投产以来第一次实现4机并网满负荷运行,日发电量创下历史新高……"这则发布于2011年6月8日大唐网页上的消息,充满着电站运营顺利的喜悦之情。一切,似乎都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战火,即将在身边燃起……
硝烟中不言弃,"我们很快就回来!"
2011年6月9日凌晨,在太平江电站下游河道、直线距离主厂房约5公里的地方传来阵阵枪声,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冲破长期对峙状态,展开了枪战。电站顺利运营的喜悦,在瞬间被凝固……
战火越来越密集,也越来越近。不久,两枚炮弹在项目施工单位广西水电工程局营地食堂附近爆炸;一枚炮弹在时任项目公司总经理李伟所乘汽车后面约70米的地方爆炸,他们正在从厂房去营地的路上,所幸人员安全;不时有炮弹落在厂房尾水中,激起的水浪高达几十米;6月11日,大坝主厂房对面再次发生密集炮击,并伴有枪声;6月12日,克钦地方武装封锁了与中国相邻的洪崩河关卡,禁止任何人员、任何物资进入;当晚9点左右,一枚炮弹在电站物资仓库围墙外炸响,距离电站中控室不足100米。来自战争的恐慌情绪在蔓延,附近的村民纷纷跑到电站来避难,办公楼、走廊里睡满了人,连缅甸电力部的员工也离开他们自己的营地,跑了过来。
此时,确保人员和电站安全成为当务之急。战争发生后,大唐(云南)水电联合开发公司立即启动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四级响应,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于6月9日下午即开始有序组织撤离参建单位、监理公司等百余人回到中国境内。6月13日,撤离后勤和行政人员40余人。为保证电站正常运行,生产人员和联合公司领导等28人仍留守在电站。6月14日,在做好现场安全措施,与缅方人员办理设备代保管手续后,中方人员被迫全部撤离,停产后的电站暂交缅甸电力部技术人员值守,保持电站柴油发电机定时启动抽水。
绝缘子下,一处导线被打断
危难之时见真情。在如此紧急撤离的情况下,大唐海外人情急之下想要带走的却并不是自己的私人物品,联合公司副总经理黄涛说起这事仍然心存感动:"那时,大家想的好像都是怎么保企业。我们财务人员,一个小伙子、一个女同志,两人坐在小车里,把财务服务器、账本抱在身上带出去了。出去后,在盈江、昆明又把账务给建了起来。" 倘若十几亿的账务资料不见了,这给后期企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在那次撤离时,因为心中只想着企业,很多人都没有把自己的衣物等私人物品带走。事实是,大家当时没带走的物品,后来全都丢失了……
就算战争的枪声在耳边响起,就算凶险在眼前,大家也从来没想过要放弃电站,连一丝这样的念头都不曾有。黄涛还记得当初离开时的情景:"6月14号,当时我跟总经理李伟最后离开厂房的,我们跟缅甸员工告别,说你们在这守好啊,我们过两天就回来,我们很快就回来!"
1个月后,他们真的回来了,却经历了一次永生难忘的生与死的考验;而"很快就会发电"的希望,开始变得遥遥无期……
穿越封锁,生命考验只为保设备
战争时期,子弹不长眼,地雷不认人,谁能保证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电站会平安无虞呢?况且留守的缅方员工技术还没有掌握到位,万一电站出现问题没人解决怎么办?回到国内,大家忧心忡忡,密切关注局势发展,同时积极与中缅两国有关部门交涉、磋商,为"很快回去"准备着。
绕道万里,辗转回到电站。离最后撤离快20天了,战争还没有停息的迹象。2011年7月3日,从缅方值守人员传来消息,说电站柴油机出现故障、厂房随时面临被淹的危险。得知这一消息后,联合公司干部员工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修复小组,无论前方危险有多大,也要穿过战区进入电站,修复柴油机,对电站损坏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尽可能快地恢复发电。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之前常走的洪崩河便道危险重重,如何进入电站?经过再三研究分析,大家决定绕道从缅甸南部城市仰光出发,经曼德勒转至克钦邦的八莫地区,再从八莫乘车进入电站。经集团公司向外交部汇报协商,最终,当年7月21日,由联合公司生产技术人员组成的8人先锋队不远万里,迂回辗转进入了分别1个多月的电站。进入电站后,大家抓紧一切时间,迅速对厂房、大坝和营地进行了检查,每天工作都在18小时以上,仅用7天就完成了站内设备全部恢复工作。期间,尽管电站周边多次发生武装交火,为了保护大坝设备安全,他们毅然决定对大坝受损设备进行了修复,成功使得大坝设备正常运行。恢复发电的希望似乎就在眼前。
修复大坝闸门
危险时刻,党员干部冲在前。按照相关规定,电站没有值长在生产现场,电网不能下令并网发电。当时大家那个心急啊!得知情况后,大唐海外公司副总经理冯雁山二话没说,不顾局势紧张,立刻带着值长,辗转从昆明到仰光经八莫,于7月29日抵达电站。当天晚上,电站成功发电了。在最危险的时刻义无反顾冒着生命危险挺进电站的冯雁山,进来后和大家一起忙碌,一起吃住在厂房,一起打地铺睡在地上。领导的言行对职工群众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领导都这样无所畏惧,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所以我们大家都无怨无悔,并且干劲很足。"在以后公司历次组织先锋队进电站时,都是点到谁谁就去,没有一个人说害怕,没有一个人退缩。
面临断粮,一天只吃一顿饭。就在"电也发了,都并上中国电网了"的时候,局势突然恶化了,政府军和地方武装冲突日渐紧张,通往电站的道路全部中断,物资进不来,电站成为了"孤岛",原来准备到7月底的粮食越来越捉襟见肘,大家开始面临断粮的威胁。到了8月2日时,蔬菜、肉类,包括调味品相继都吃光了,只剩下大米和干面条。有一次,大家甚至冒着危险到营地的食堂和宿舍里去寻找,然而一些"幸免于难"未被掠走的食材、零食大都因为天气炎热而发霉了。形势越来越糟糕,最后3天,连大米也没有了,油也没了,只剩下一点点的挂面、榨菜和盐巴,加起来还不够大家一天的饭量。作为先锋队员的司机兼后勤的贾金星师傅告诉我们:"到了8月11号,我们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了,那个饭呢,就是白水煮干面条,再放上点盐巴。剩下的面也快没了,就少下点,当时加上缅方人员差不多近20人吃饭,一顿只能下三小把挂面,平均下来到每个人的碗里,其实就是一碗水底下躺着一点点面条,吃时每人再分四、五根榨菜……"什么都没有的白水煮面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味道?而那一碗几乎一无所有的白水煮面,又如何能让一个个男子汉捱过整天的时间?!无法想像,然而,他们都撑过来了!
中缅边境洪崩河通道
严密规划,撤离有惊无险。8月2日傍晚在电站通往八莫路上发生的当地人被枪杀的恶性事故,将战争的残酷赤裸裸地推到了大家面前,必须尽快撤离!集团公司、海外公司、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国家外交部都在积极和缅方磋商,并就缅方政府军护送中方撤离达成一致。与此同时,面对途中太多不可控的形势,电站内大家对撤离行动进行了周密分析,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方案。黄涛回忆说:"我们做这个方案,是尽可能把会发生的危险都想到,然后想出如何应对。比如谁坐哪辆车,人员听谁指挥,都十分明确,我们当时还将人员分成了几个组;规定每个人都不能拿行李箱,全部背着包,防止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徒步走出去;当时网络还是通的,我们从网上下了地形图打印出来,发给每个组长,防止万一走散的话,能辨别走出去的方向和道路……"细致入微的行动部署,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和安全感。8月14日撤离的当天,下着雨,电站通往八莫的路泥泞不堪。而所谓缅方政府军的护送,并不是想像中那样开着车在前边带路,而是每隔一段距离,会有军人出来,说可以走,就继续前行,军人有的站在明处,有的则隐蔽在草丛里,会突然冒出来和大家挥挥手。联合公司安生部副主任孟宇说,那一路上真是步步惊心。"那天我们走了大约10多公里时,一辆车坏了,还好,还能勉强往前开。然后一路上又碰到4次塌方,我们就下车和缅军一起铲泥土、搬石头。"就这样走走停停,从电站到八莫50多公里的路,他们硬是走了4个多小时,庆幸的是,总算有惊无险。当中国驻缅大使馆了解到这次周密详尽的撤离行动时,不禁赞叹,没想到一个企业,居然能拥有像野战军一样的"作战思维"!
恢复生产,做国有资产忠诚卫士
"当时我们进来时,里面很乱啊,许多设备都生锈了,油也漏光了,也漏水。说实话,当时看着真心疼啊!要知道投了十几个亿,刚发了半年电就停产了!"站在如今整洁有序的厂房水轮机旁,黄涛对当初电站遭受损坏的那份疼惜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怎么能不心疼?集团公司将十几亿的资产交在你手里让你管理,这是何等厚重的信任,又是一份何等沉甸甸的责任!困难比天大,也要义无反顾地守护好!
难舍电站,再度探访。转眼间,电站停产已近两年了,恢复发电工作虽从未停止,却始终进展不大。一想到一砖一瓦亲手建立起来的电站"孤伶伶"地在异国承受战火时,大家内心如刀割。他们选择了"坚持"。2012年7月,在多方协调下,8名先锋队员再度穿越雷区和封锁线,向电站挺进。尽管事先已经做好了协调,但此次路途要经过军事冲突区,大家还是捏了一把汗。为防止出现意外,在前方队员从盈江向电站挺进的当天,联合公司驻缅甸办事处的3位同事提前行动,做好各种应急准备。联合公司副总经理王正林告诉我们:"我们3人分驻三地观察情况,1人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1人在首都内比都的缅甸电力部,我本人则进驻八莫军区司令部,一旦发生摩擦,我们好随时和各方面联系,争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三人小组和先锋队挺进现场时刻保持联系,直至他们安全抵达电站。
此次进驻电站只允许待1周时间,非常紧迫。黄涛说:"我们到了电站是晚上8点钟,厂房里漆黑一片,大家没有做任何的休息,立刻打着手电筒,先把备用电源打开,把设备整个检查一遍,第二天就上大坝了。"大家连轴转,工作干完了,用餐,用完餐后碰头商量一下再接着工作。结果,他们只用了5天的时间,就对电站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完成了4台机组的试转,摸清了设备底数,期间还对大坝、营地等设备设施受损情况进行了拍摄取证,为电站后期受损评估及保险索赔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电站进水口抢修
全力以赴,攻克难关。2013年以来,缅甸北部局势有所缓和。在集团公司和海外公司大力协调统筹下,联合公司于3月18日、27日,共派出27名技术人员分两批进入电站,开始恢复发电。可是,停产将近两年的电站犹如年久失修的机器,问题重重:库区泥沙严重淤积、水库无法蓄水、设备受损难以运转,生活工作环境恶劣,甚至大坝值班室都成为缅政府军据点所在。在重重困难面前,所有参战人员都没有打退堂鼓,大家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两年了,我们都憋着一股劲儿,都急着想发电,因为只有发电了,心里才感觉踏实!"
环境恶劣,忍受克服!快两年时间了,生活营地早已成为无人区。刚进电站时,大家全部住在厂房,没有床,晚上就睡在水泥地上,盖着潮湿的被褥;带进来的饮用水有限,就用沉淀后的江水做饭;无法洗澡,就用厂房尾水冲凉;由于仍处于对峙期,大家只能在厂房内行动,一旦离开厂房就必须向缅政府军汇报,在他们护送下才能在厂房外开展工作;周围经常会有眼镜蛇等各种动物出没……过于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得进场没几天,就有5人生病,而他们就依靠携带来的药品支撑着,相互鼓励。
技术欠缺,自力更生!要恢复发电,就必须重新走一遍原来的发电程序,而当时相关设备厂家人员以及原来负责运维的人员都不能进场,怎么办?既然别的资源靠不上,那就自力更生!"我们的线路保护是光纤保护,全被老鼠咬坏了,但外边人员进不来,我们就买了熔纤机自己熔。都没熔过怎么办?我们就在大坝上有信号的区域通过微信接收说明书,对着说明书做试验,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最后终于熔通了。"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他们就是凭着这种不成功誓不罢休的精神,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柴油机电瓶被拆,就用汽车电瓶替代;大坝供电主开关二次接线被拆,就用机械方式直接将开关先合上;面对居住在配电楼内的缅政府军,他们耐心沟通协调,终获理解搬出,为大坝设备修复和正常运行提供了外部条件。他们日夜攻坚,先后修复了大坝柴油机、10千伏供电线路、通讯等损坏系统29个,消除站内设备缺陷122个。
全力以赴,打通发电通道!在前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同时,联合公司中国境内的人员加紧和电网公司的联系,为恢复生产做好签订入网协议、购售电协议等工作。"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在做恢复生产的工作。电网公司会一直追问,你们究意什么时候发电,给我们一个确切的时间。"对此,联合公司副总经理封荣健和同事们就不停地解释电站面临的复杂情况,获得理解。为确保万无一失,在正式发电前的1周,他们干脆直接到电网公司"上班",以针对电网的需求随时和电站内联系。令人紧张的是,就在准备发电的头一天,即2013年4月17日晚上,联合公司收到缅方不同意发电的函。于是,公司连夜组织人员分析原因并重新撰写申请函,计划经营部主任黄国强在翻译申请函时,特别注意结合缅甸文化,尽量使用"请允许发电"等一些缅甸人更能接受的语言,并于凌晨4点多将申请函发了过去,最终顺利获得缅方予以发电的批准。
机组进水口拦污栅堵塞抢险
上下合力,中缅齐心。令我们动容的是,在太平江电站停产直至恢复生产的过程中,从集团公司、海外公司乃至联合公司,大家都以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抛弃不放弃,上下一心,中外齐心,用强大的合力克服了重重难关。为早日实现恢复生产,集团公司领导多次亲自带队,向国家有关部委呼吁协调;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方案;时刻关注缅甸局势,在形势变化的敏感时期,果断决策,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海外公司戮力齐心,始终把太平江电站恢复生产作为助力集团实现"一保一降"的重要任务来对待,海外公司总经理段忠民多次前往缅甸、云南等地,与中外有关机构进行协调,而在2013年3月,在后续人员无法进入电站的情况下,更是几乎每天从云南盈江驱车几十公里赶到通话信号稍好些的中缅边界洪崩河岸,和电站内部人员保持联系,随时了解情况随时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同时不断对大家进行鼓励;停产期间,海外公司副总经理蒋健平也坚持在盈江坐阵指挥,协调各方关系。而在停产的近两年时间,缅方员工在无水无电的情况下自始至终坚守在电站,通过边境地区的大灵通与中方员工保持联系,并在中方人员的指导下消除了柴油发电机多处缺陷。缅方副经理吴德明表示:"我们就是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电站保护好,待战争停下来,中方人员一进来就可以很快地恢复发电。"
2013年3月22日,大坝成功下闸蓄水,当天恢复了一台机组空转并带厂用电运行。4月18日,电站成功向缅甸八莫地区供电。4月19日10时18分,4号机组并入云南电网运行,标志着电站成功恢复发电!
在简单的恢复生产庆祝仪式上,大唐海外人用自己的呐喊声表达积压在心中长达两年的煎熬和期待——两年的生死穿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向国家、向集团公司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就在太平江电站恢复发电的第二天,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陈进行就在当天召开的经济活动分析上向大家通报了这一喜讯,极大激发了大家建设"效益大唐"的信心和决心。
信心满怀,新征程期待大丰收
恢复发电后,联合公司广大干部职工迅速全身心投入到机组稳定运行工作中:持续加强与外部的沟通协调,降低局势动荡对企业的影响;细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加快推进远控中心建设,为实施自主运营做好准备。到目前为止,电站没有发生一起发电中断事件。与此同时,坚持"价值思维效益导向",实行全面计划管理和预算管理;实施"比价管理、比价采购",确保所购产品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积极向政策要效益,申报"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资金补贴,争取保险赔款,保证了项目还本付息及正常运作的资金来源。自2013年4月19日成功恢复并网发电,太平江电站当年即完成发电量8亿千瓦时,比年初下达的计划超发了1900万千瓦时,全年实现利润1966万元,较计划增加了2750万元。这,无疑给所有太平江电站干部职工以莫大的信心。
2013年4月19日,电站成功恢复发电
"我们2014年的发电任务是9.5亿千瓦时,如果来水好的话,完成今年任务肯定没有问题!"在太平江电站厂房控制中心内,当班的值长李政伟充满信心。这位对"中国大唐"想往已久的小伙子于2012年正式加入中国大唐。对于在电站的工作生活,他非常满意:"我们平常饭都是两荤两素,还有汤和水果。公司每周都给我们送给养。"中午走近职工宿舍,电视、电脑、热水器、卫生间样样齐全,两名年轻职工正在用电脑上网。因为当地蚊虫太多,电站还细心地为每间房门配上了纱帘。
恢复生产后,在太平江电站工作的人员包括缅方员工,约有五、六十人,吃饭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联合公司总经部的王宇飞和他的同事雷打不动地,每周给电站送一次给养。由于目前电站仍处于军事对峙区,人员物资供应要经过军事交叉区,出入电站仍存在较大风险。在进出的路上要经过层层关卡,要防止车辆突然在不见人烟的山路上抛锚,还要时刻担心山坡塌方。"和前方的人比起来,我们这点困难真算不了什么!"年轻的王宇飞显然已经融入到了这支务实、奉献的大唐海外团队,在他眼中,克服困难已经是一种工作常态。
"现在是枯水季节,我们只有一台机组在发电,当丰水了,四台机组满发时,那才真是高兴,像是看到丰收了一样!" 经历风雨后的大唐海外人,比以前更加豁达开朗,谈到未来,黄涛的声音明显提高了很多。是啊,有着十万大唐人做后盾,有着集团公司党组的关注和支持,再加上这样一批甘于奉献、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大唐海外人,2014年,太平江电站一定会迎来更大的"丰收",大唐海外人的开拓步伐也将更加坚定有力!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