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9日
点击数: 505
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期间,力推中国核电“走出去”。在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会见时提出要在核电等领域打造示范性强的“旗舰项目”后,习近平主席又与法国总统奥朗德共同见证了双方签订的关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的合作协议。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核电装备正处于“爬坡上台阶”和“走出去”能力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动高铁和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战略的历史机遇期,中国核电“走出去”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带动国内相关重大装备的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核电“走出去”成国家战略
荷兰核安全峰会期间,当地时间3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荷兰会见英国首相卡梅伦。习近平表示,双方应该在核电、高铁、高技术、金融等领域打造示范性强的“旗舰项目”,深化教育、科技、媒体等交流合作,便利人员往来。
一天后,当地时间3月26日,在习近平主席、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与法国电力公司总裁普格里奥在巴黎签署了关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工业合作协议和关于核能领域研发、设计、采购及运维合作协议。此举开启了中法核电合作新模式,是首次在第三国共同开发核电项目。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去年年底的国事访问中也多次推销中国核电,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被首次写入;同时由贺禹发起,11位政协委员联合提出了《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的提案。
“面对全球广阔的核电市场,中国核电"走出去"既有内在的动力,也具备了实际的能力。”贺禹表示,我国核电经过30年发展,全面实现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四个自主”,核电规模和全产业链能力都有了跨越式提升。
根据此次签署的协议,中广核将通过参股方式参与法国电力公司在英国拟新建核电项目的开发及建设,双方将共同推动由中广核牵头的中国核电企业控股开发英国后续新建核电项目。双方将在前期已签署的全球伙伴协议以及谅解备忘录执行协议下,加强核电技术研发领域的合作,加强核电工程项目设计与设备采购的合作,加强在运核电站运营与维修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双方核电工程设计和电厂设计、建造、采购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业绩。
据悉,此次签署的协议充分体现了2013年中法两国政府达成的以共同开发第三国核电市场为导向深化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等共识,标志着中法核能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有望带动国内重大装备出口
“我去年访问中东欧的时候,曾经跟他们的领导人说,如果你要建高铁、核电,在同等质量下,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我有这个底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答记者问时如是说。
贺禹表示,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核电技术、制造,以及设计、施工、运营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他认为,这是对中国整个工业体系和技术的认可,“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中国某核电站的一位高级工程师说,中国在人工成本、施工成本、设备成本等方面都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从而使得核电站的建设成本被降低下来。“我们是制造大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核电在制造方面也很成熟了。”他说,中国目前已经拥有模块化的建设能力,因此核电建设成本比韩国和日本等国家都要低。
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认为,我国核电装备正处于“爬坡上台阶”和“走出去”能力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动高铁和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战略的历史机遇期。如果失去了核电建设与发展的连续性,失去了持续的依托工程,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与人才队伍的培育和稳定方面都要面临衰退,刚刚形成的国产化进程将会停滞。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原中国核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鲍云樵也提出类似观点。他认为,由于国内核电建设的停滞,很可能造成我国核电建设资源浪费。“现在不准备,如果整个核电产业链出现断裂,后面会遇到危险。”
有知情人士表示,中国三大核电设备制造集团年产10套以上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设备的产能已经出现严重过剩,中国核电“走出去”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带动国内相关重大装备的出口。
因此,“如何更好地走核能之路”也成为东方电气以及整个核能业的未来之思。王计表示:“即使在最难的时期,东方电气也从未放弃对核电装备业务的坚持和投入。”对于今后的核电发展前景,王计持乐观态度:到2015年,东方电气的核电装备业务订单还不错,虽然2016年之后的订单现在还不是很明朗,如果不开工新的核电项目,可能会有压力,但从这几年释放出的各种信息来看,特别是近段时间国家层面力推包括核电在内的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国门,唱响世界”,对于中国核电产业来说,这无疑是好消息。他同时表示,针对中国目前向外主力输出的“华龙一号”,东方电气的相应装备制造生产能力是“能跟上的”。
不仅仅是东方电气,为实现“中国核电走出去,在全球唱响中国装备”的战略目标,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寻求走出国门为世界核电发展提供装备的途径。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