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省政府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30日
点击数: 1042
广东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及电力能源,重点内容梳理如下:
2023年工作安排
支持阳江国际风电城、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及工程基地等建设
建设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和陆丰核电5、6号机组、廉江核电一期等项目。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12日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 王伟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发展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五年三次亲临广东视察,多次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赋予我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使命、重大机遇,殷切寄望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省政协监督支持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深入落实“1+1+9”工作部署,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奋力朝着现代化建设目标迈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经济实力实现大步跨越。预计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万亿元,五年跨过3个万亿元级台阶、年均增长5%,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3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3万亿元。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00万户、五年净增608万户,其中企业超过700万户、占全国1/7,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17家、五年增加6家。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2∶41.1∶54.7,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5%、29.5%,金融业增加值达1.15万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5.9%。广东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决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抢抓机遇推进“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改革开放迸发强劲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顺利实施,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展现蓬勃活力。深圳先行示范区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显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全部落地、18条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稳健起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开局良好。营商环境、数字政府、要素市场化、国资国企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广东自贸试验区41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8000亿元,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百亿美元级项目相继落户,广东“两个重要窗口”作用充分彰显。
五年来,我们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五年增加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五年翻了一番多。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挂牌运作,去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6%,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广东正成长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五年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明显增强。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沿海经济带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型成势,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态势显现,继广州、深圳之后,佛山、东莞迈入万亿元级城市行列,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广湛高铁、广汕汕高铁、粤东城际铁路、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建成赣深高铁、南沙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3+4+8”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成型,机场旅客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首位,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2万公里、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高铁运营总里程达2367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实现地市全覆盖。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发展加快,援藏援疆、对口合作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们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600多亿元,推动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帮助桂川黔滇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东西部协作连续5年获国家考核“好”的等次。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249亿元,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粮食产量、面积、单产连续4年“三增”。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0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46以内。“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扎实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卫生户厕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绘就了广东乡村振兴新画卷。
五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累计投入7500亿元补上历史欠账。城镇污水管网新增4.53万公里、五年翻了近一番,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劣Ⅴ类国考断面,地表水国考断面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茅洲河、练江等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高质量建成碧道5212公里。大气主要污染物连续8年全指标达标,PM2.5平均浓度大幅降至20微克/立方米。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1130万吨/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510万亩、绿地面积51.53万公顷,南岭生态屏障建设持续推进,珠三角基本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群,越来越多的人推开窗户就可以享受“生态福利”。
五年来,我们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小切口大变化”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5万元、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690万人、占全国1/10,“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893万人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252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至57%以上,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居全国前列。加快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新增医疗机构床位超过10万张,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3岁。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稳步提升。筹建保障性安居工程81万套(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惠及超过15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7.57万户、完成6.64万户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整治,治理违法建设9亿平方米。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大步,建成珠三角全国文明城市群,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五级全覆盖,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稳居全国首位。建立五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双拥共建、人民武装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参事文史、地方志、地震、气象等事业全面进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三年来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社会大局保持平安稳定。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香港局势动荡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大战大考。如期完成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全省存量隐性债务全部化解,707家P2P平台全部退出运营,64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推进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向好,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连续4年获得A级,国家质量考核连续7次获得A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率先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广东正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过去五年,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严格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极大激发全省上下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我们坚持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省政协通报情况,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4228件、省政协提案3610件。我们扎实推进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是本届省政府的收官之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力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以超常决心、超常措施攻坚克难,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左右,成绩殊为不易。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广东作为人口大省、开放大省,是全国疫情防控压力最大的省份。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主动防、早发现、快处置、防外溢、优服务,织密织牢外防输入、区域协同、粤港澳联防联控“三道防线”,坚决打好系列本土疫情攻坚战。特别是广州、深圳两个超大城市经受住一波又一波疫情的严峻考验。面对深圳超乎寻常的本土疫情,我们以最快速度切断疫情传播渠道,最大程度保障供港物资量足价稳,在阻击本土疫情、防境外输入、支援香港抗疫“三条战线”上同时发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面对广州发生在多个城中村的较大规模聚集性疫情,我们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各市各方面力量,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力支持广州应对抗疫三年来最复杂最严峻最艰难的防控形势。面对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们聚焦保健康、防重症,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和疫苗接种工作,全力保障药品和医疗物资供应,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社会秩序稳定。一年来,全省人民众志成城、群防群控,广大医务人员、基层工作者、志愿者不畏艰辛、勇毅坚守,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担当负责,全省上下凝聚起同心抗疫、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的强大力量,打好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
二是强化经济大省勇挑大梁责任,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受多重因素冲击影响,我省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突出,经济发展遇到多年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坚持顶压前行、积极主动作为,率先出台两批214项稳经济具体举措,推动政策靠前发力、工作提速加力。出台“重大项目10条”“专项债9条”,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突出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新批我省支撑性电源建设规模2300万千瓦、新增专项债4322亿元,推动廉江核电一期、陆丰核电5号机组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开工。特别是总投资600多亿元的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惠及云浮、阳江、茂名、湛江4市1800万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粤西老百姓的缺水问题。总投资均超过500亿元的深江高铁、狮子洋通道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开辟新的重要通道。总投资100亿欧元的巴斯夫一体化基地项目全面建设、首套装置投产,这是我国重化工领域首个外商独资项目、也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出台“促消费9条和16条”“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47条”,实施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等政策,打出“消费券+消费政策+促销活动”组合拳。出台“稳外贸11条和4条”,支持企业通过包机、代参展方式开拓多元化市场,全力以赴畅通粤港跨境贸易通道,创新举办广交会、高交会、中国航展和超百场“粤贸全球”“粤贸全国”经贸活动。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项目853个、投资总额2.5万亿元,充分证明海内外投资者对广东营商环境高度认可、对广东发展前景长期看好。
三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提振市场主体信心。针对市场主体面临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困难,我们全面落实国家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及时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25条”“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5条”等系列助企惠企政策,深入开展重点企业服务活动,推动政策应享尽享、资金直达快享,全年退税减税缓税降费高达4656亿元、力度历年最大,以真金白银帮助企业纾困发展、渡过难关。出台“稳工业32条及增量政策”,全力抓好投资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行动,“一链一策”“一企一策”解决问题,粤芯二期、瑞庆时代、广汽自主品牌20万辆新能源汽车扩产、华星光电T9生产线、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建成投产。粤芯三期、华润微电子、增芯科技传感器等集成电路重大制造项目获批建设,“广东强芯”工程深入推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迈出坚实步伐。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7家,推动1万家企业“小升规”、超过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改,工业投资增长12%。工业经济顶住了冲击,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韧性和发展实力。
四是谋划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发力,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出台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持续加大投入。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挂牌成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散裂中子源二期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质运行。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实施新一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启动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在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推动国家级基金聚焦我省重大科技成果开展股权投资,促进科技信贷提质扩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扎实推进,新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达135人,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充分彰显了广东对海内外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五是推进重大平台创新政策落地落实,大力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港澳药械通”“澳车北上”落地实施,深圳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横琴“双15%”税收优惠政策、前海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顺利落地,广州期货交易所首个交易品种工业硅挂牌上市。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鼓励类产业15%企业所得税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等优惠政策,南沙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机遇。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获批实施,国家在安排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方面赋予一系列政策利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有序转移,加大用地用能、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珠三角地区国企、大型民企、商协会与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对接,清远承接广州纺织服装商圈产业取得积极成效,各市形成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探索共同富裕路径和模式迈出新步伐。
六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61.8万亩,复耕复种撂荒耕地72.7万亩,“粤强种芯”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产量1291.5万吨,粮食产量、面积、单产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累计创建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预制菜、农业微生物产业,深入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出村入城搭建起有效平台,荔枝、菠萝、水产、畜禽等优质农产品产销两旺。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大力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取得新成效,启动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全省乡村风貌实现美丽蝶变。
七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仍保持在70%以上。我们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支持企业减负稳岗扩就业,落实社保费缓缴、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10万人就业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71.3万高校毕业生、4200万异地务工人员就业保持基本稳定。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结构调整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全面落实,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扎实推进,高等教育160个学科入选ESI排名前1%,新增3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11家医院跻身全国综合医院百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集采药品、医用耗材平均降价5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5个门诊特定病种医疗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落成开馆,成为彰显岭南文化、展现时代气度的新标识。强化基层“三保”,省财政补助市县5315亿元。落实企业职工养老金18连调,350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及时将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以内,老百姓“米袋子”“菜篮子”满满当当、量足价稳。
八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积极主动与产煤大省、有关能源企业对接,多渠道增加煤炭、天然气供应保障,建成投产闽粤联网、粤澳联网220千伏第三通道等21项重点电网工程,新增电源装机容量超过1300万千瓦,推动发电企业能发尽发、应发尽发,在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保持平稳电力供应,没有实施有序用电、更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和省“65条”硬措施,打好城镇燃气安全、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攻坚战,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4%、17.5%。严厉打击毒品、电信网络诈骗、偷渡走私等突出违法犯罪行为,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特别是面对历史性的“龙舟水”和北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建国以来首次启动全省Ⅰ级防汛应急响应,及时转移155万危险区域群众,没有发生群死群伤事故,坚决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年来,我们大力倡导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全力促进政府系统转作风、提效能,推动形成心无旁骛谋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我们下沉一线、靠前服务,认真落实省领导同志定点联系市县、省市工作对接等机制,深入21个地市逐个对接,“一市一策”帮助基层破解瓶颈难题。我们打破常规、创新机制,率先建立重大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和驻京工作组,通过集中办公、上下联动,显著提升项目审批、要素保障和问题协调效率,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我们主动谋划、积极争取,抓住国家给予我省115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大礼包”的重大机遇,以超常规举措特事特办,仅用1个月时间就签约项目273个、总投资1.8万亿元,并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创造了新时代广东速度,为广东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各位代表!广东过去五年的发展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广东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实现的每一步跨越、赢得的每一次胜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是我们奋进新征程最大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五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粤中央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县域综合实力整体还不够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有待提升,农村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破解“卡脖子”问题需要持续发力;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基础能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必须直面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我们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认真贯彻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东篇章。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扎实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战略,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按照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宏伟蓝图,根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的要求,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进步,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大台阶,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制造业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充分释放,“集成式”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更加协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共同富裕取得扎实进展。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响鼓重锤、快马加鞭的殷殷嘱托,一以贯之的是要求广东肩负起走在前列、支撑带动、窗口示范的使命任务。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改革开放大局、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进一步认清广东所处的历史方位、具备的优势基础,以广东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东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我们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以高质量发展的步步推进,赢得现代化建设的节节胜利。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制造业当家,抓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我们要担当好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抓住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国资国企、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数字政府、信用广东等领域先行先试,打造广东标志性引领性改革品牌,擦亮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向全世界展示一个不僵化、不停滞、不懈怠的活力广东。我们要担当好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的重要任务,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省,塑造广东贸易的战略态势和战略优势,把广东打造成为全球高端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的枢纽区域。三是坚定不移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我们要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牵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加快推进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加快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着力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广东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四是坚定不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大力实施“民生十大工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水平医疗卫生体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均衡性可及性,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五是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我们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法治广东。
各位代表!广东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团结奋斗,抓住机遇、塑造机遇,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扎扎实实办好广东的事,就一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恢宏画卷上写下增光添彩的一笔。
三、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粮食产量1268万吨以上;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稳预期、强信心、抓落实,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广东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一)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开展跨境“保险通”,实施好“澳车北上”,加快推动“港车北上”,加快建设“数字湾区”,继续抓好湾区标准和认证、职业资格认可、内地科研人才签注和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等工作。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皇岗口岸重建,加快深江高铁、广佛环城际等项目建设,做好深圳枢纽西丽站、广州东站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支持珠海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加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动佛山三龙湾、惠州大亚湾、东莞滨海湾、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肇庆新区建设。高质量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港澳居民在粤发展提供更加便利条件。我们要满怀激情、大步向前,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以改革创新推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出台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落实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支持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支持建设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等重点片区,推动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地,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支持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加快深圳海洋大学等规划建设。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打造深港合作新引擎。我们要充分发挥深圳先行示范区引领作用,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大力推进横琴、前海、南沙建设。加快编制实施横琴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实施横琴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聚焦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横琴培育壮大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等重点产业,推动“分线管理”和澳门新街坊建设,提升琴澳一体化发展水平。支持新一轮前海总体发展规划获批实施,推动前海合作区条例修订,抓好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国际人才港和风投创投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港深西部铁路、前海口岸。出台支持政策推动南沙加速发展,高水平编制新一轮南沙总体发展规划,推动出台南沙条例,支持南沙探索设立法定机构,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推动设立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加快推进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建设,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加快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形成热火朝天落实南沙方案的生动局面。
支持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支持广州编制面向204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功能。支持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走廊,抓好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推进中新知识城、国际金融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面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加快广州白云机场三期、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等项目建设。支持推进老城区城市更新,以“绣花”功夫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
(二)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
树立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导向。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开展“亩均”等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全面提升当家产业优势,大力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提质壮大现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若干5000亿元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深海空天等领域抢占制高点,推动家居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工业、五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当家企业优势,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健全支持制造业当家的资源要素配置新机制,强化城产、产城融合,建设一批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撑型产业园区和“万亩千亿”大平台,支持高新区、经开区、产业转移园等打造符合产业生态的2.0、3.0升级版园区,高质量升级改造村镇工业集聚区,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提升作用,实施工业设计赋能广东行动,新增30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广东过去以制造业起家,也必将依靠制造业当家赢得未来,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链长+链主制”为抓手,制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1+N”政策措施。积极承接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基础制造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基础能力提升。加快补齐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加快粤芯三期、增芯科技传感器、华润微电子、江门中创新航等项目建设。下大力气抓好工业投资,推进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三期乙烯、茂石化技术改造等产业链重大项目建设,支持阳江国际风电城、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及工程基地、湛江东海岛钢铁石化产业园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等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支持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改,新推动70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努力改出发展新动能。
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打造一批质量强国建设标杆城市。开展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提升广东标准国际化水平。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构建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深入实施“品质工程”,支持培育更多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网络强省、数字广东建设,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推动5G网络实现城乡主要区域基本覆盖,加快金融、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关键软件、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产业,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新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支持佛山、东莞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加快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数字生活智能化。支持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建设,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归集、共享利用,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内外资一体化全产业链招商,落实“制造业投资10条”“稳外资12条”和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办好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经贸合作招商会、海洋经济博览会、海丝博览会、中博会,重点招引根植性强、竞争力强的科技类制造类企业。我们既要重视引进新项目,也要鼓励和支持现有项目增资扩产。各地要强化“一把手”带头招商,拿出改革开放之初的拼劲、闯劲,积极开展驻点招商、靶向招商、链主招商、以商引商,掀起新一轮大招商、招大商热潮,谋划引进一批新的百亿元级、百亿美元级大项目,形成招商引资千帆竞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的升腾景象。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域高中整体提升,促进教育公平。高质量办好幼儿园、小学、中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盼。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建设好省职教城。推动高等教育提升质量、办出特色,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进专门学校建设,提升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建设,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是国之大计,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必须把娃娃的事办好、把祖国的未来培养好。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提升创新竞争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向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转变,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提升创新引领力,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好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国之重器”作用,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加快建设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鹏城云脑Ⅲ、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长期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更多“从0到1”的源头性创新成果涌现,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提升创新硬实力,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项目形成机制,“一技一策”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提升创新驱动力,发挥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优势和高新区重要平台载体作用,完善高校、科研机构成果产业化机制,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和高标准保护,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提升创新支撑力,支持创建广深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引导天使投资加快发展,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证券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提升创新源动力,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机制,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居住在广东、工作在湾区”等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实施制造业人才“十百千万”专项行动,组建产业创新人才联盟。优化实施人才优粤卡制度,解决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着力扩内需稳外需,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环境。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大餐饮、文旅、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促进力度,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发展免税经济、首店经济、共享经济、低空经济。推进广州、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6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育一批国内外品牌消费集聚区,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供销冷链物流骨干网全面组网投产,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开展“粤贸全国”经贸活动,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赢得更大市场。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全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30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
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交通强省,完善“三横六纵两联”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支线和联络线建设,推进高速公路技术改造和铁路电气化改造。建成广汕汕高铁,加快广湛、珠肇、梅龙高铁和粤东城际等项目建设,做好漳汕、梅武、广清永、深南高铁和南珠中城际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深中、狮子洋、黄茅海等跨江跨海通道以及南雄至信丰、龙川至寻乌等出省通道建设,抓好梅州至泉州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沈海、京港澳、深岑、广昆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升级,强化普通国省道改造升级,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抓好深圳机场三跑道、珠海机场、惠州机场等项目改扩建和珠三角枢纽机场、阳江机场前期工作,推进东江、北江上延等内河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巩固深圳港欧美集装箱班轮航线优势,加密广州港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班轮航线,加快沿海港口疏港铁路建设,发展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增强港口集疏运能力。加快建设粤西、粤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争取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通水。建设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和陆丰核电5、6号机组、廉江核电一期等项目。推进国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发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贸易强省建设“六大行动”,培育引进一批贸易总部型企业、跨境电商龙头企业、现代商贸流通领军企业,新打造一批千亿元级、万亿元级出口产业集群,支持汕头、湛江建设大型出口加工产业区。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元器件、飞机、汽车、农副产品、中高端消费品六大进口基地,组建全牌照大宗商品进出口公司,推动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示范省、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广东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高水平办好广交会、高交会等重大展会,巩固拓展美欧、日韩、东南亚等多元化国际市场。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入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强企业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和海外仓布局,推动中欧班列提质扩容。广东将坚持开放不止步、向开放要活力,努力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以侨为桥推进高水平开放,坚持老侨新侨并重,创新聚侨惠侨政策,持续深入推进“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系列工作。办好世界客商大会、华人华侨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等活动,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助力广东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争取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汕头做好“侨”的文章、推进经济特区建设。推动汕头、江门深入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支持梅州、潮州等市发挥侨乡优势,引导华侨华人更好发挥投资兴业、双向开放的重要作用。加强侨批文物保护和侨文化研究。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垦造水田5万亩,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加强精耕细作,扎实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丝苗米、岭南蔬果、南药、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更多“粤字号”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休闲旅游、数字农业、预制菜、农业微生物产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云浮建设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探索鱼塘种稻和果园种粮等新技术新模式。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加快灯塔盆地、雷州半岛、南雄盆地等大型灌区建设,推进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渔港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稳定畜禽产业支持政策,加快畜禽养殖场户升级改造。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村庄规划优化提升,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供水水质提升,开展“五美”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更大力度壮大县域经济。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支持珠三角及周边的县域融入大城市发展建设、产业实力较强的县域做强主导产业、生态功能重要的县域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域加快补齐城镇建设短板。支持沿海县做好海洋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培育一批经济强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支持县城高水平扩容提质。健全县域发展促进机制,推动扩权强县赋能。在“湾+带”“双核+双副中心”等协作基础上,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实现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5个县(市)帮扶协作全覆盖,做好珠三角12个县(市)产业协作工作。县域强则市域强,县域活则全省活,我们一定要把县域经济这篇大文章做好。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支持有条件的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形成一批名镇名品,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深入实施供销社联农扩面五项工程。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拓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城市更新,深入推进“三旧”改造,下大力气抓好广州、深圳等市城中村改造,实施农贸市场提升工程,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通村入户便民利民工程,加快补齐乡村道路、村内照明、冷链物流等短板,促进农产品外销和消费品下乡。建立城市人才入县下乡机制,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深入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支持民族地区、老区苏区加快发展,加快推动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深化援藏援疆、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合作。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落实“1+14+15”政策体系,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精准化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高水平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支持帮扶协作双方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增强转入地造血功能,为转出地产业升级拓展空间。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这件互利共赢、意义深远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出更大成效。
(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出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规范产业用房租赁市场、稳定租赁价格,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完善中小微企业政府性融资担保补助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完善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民营经济是支撑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各级政府要积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既“清”又“亲”,让民营企业信心满满、放手拼搏,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强化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推进省属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立足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完善投资监管工作机制,健全高质量发展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进广州、深圳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城市营商环境建设短板弱项对标提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创建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制度,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一照通行”改革,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使监管对诚信经营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深入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丰富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应用体系,深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和数字机关建设,推动数据资源“一网共享”直达基层。强化“粤系列”平台建设,推出一批行业标志性应用。推进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均衡化发展,完善一体化基础设施和本质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全省数据业务网、算力资源发布共享平台。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承诺制”改革,动态调整一批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实施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机制。推广重点领域前期工作标准化指引,开展重大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试点。谋划储备一批支撑性、战略性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纳入国家“盘子”。用好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丰富民间资本投资场景,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清晰界定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钱随人走”转移支付机制,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县级财力保障长效机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高效统一的征管新模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深交所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加快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展、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支持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七)突出绿美广东引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全面落实林长制,对重要生态区域的低效林开展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树种林种结构,集中连片打造功能多样的高质量林分和优美林相,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推进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加强湿地保护和水土保持,推进矿山绿色治理、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等行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监管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广东的绿水青山必将展现更美的景象。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全面提升空气质量行动计划,抓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精准防控臭氧污染,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落实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环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