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9日
点击数: 434
电力行业迎来改革良机
电价改革是“触动利益”之举。改革的目的在于将政府定价范围限定在输电价、配电价环节,而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定价权交给市场
一季度,我国全社会累计用电量达到127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经历了两个季度的回落。不过,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5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较1至2月份4.5%的增速有显著提升。
受国内外复杂形势影响,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同时,全国环保和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用电需求不乐观,因此,二季度用电量预期清淡,但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用电增速有望小幅回升。
从盈利状况看,1至2月份,电力行业全行业累计利润总额367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火电盈利大幅增长38%,是推动电力行业盈利增长的主要板块。在经济增速放缓、清洁能源替代、煤炭产能释放以及进口煤冲击等多因素影响下,煤炭价格仍处于下跌通道,秦皇岛5500大卡原煤同比下跌15%左右,火电行业燃料大幅成本下降,导致火电行业盈利大幅提升。
总的来看,随着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电力产业景气水平将稳中略升。这也为电力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电力行业未来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清洁化发展,促进清洁能源比重稳步提升,并加快火力发电的清洁化利用。预计到2015年,我国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将提升至35%以上。
二是加快市场化改革。今年以来,一些省份陆续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从而推进电价形成机制改革,上网电价由发电市场竞争或发电企业与大用户双边合同确定,输配电价实行政府管制,形成直接反映电网企业效率的独立输配电价。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攻坚战,也是“触动利益”之举,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将政府定价范围限定在输电价、配电价环节,而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确保任何发电厂商、电力购买者能够以非歧视的条件接入输配电网,同时,提高电网运行效率,降低电力输送成本,以充分的输送容量培育有效竞争的市场。
电力行业发展进入换挡期
用电需求增长放缓,既与暖冬有关,也与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治理大气污染以及化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已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
2014年一季度,中经电力产业景气指数比去年四季度下降0.9点,降幅较上季度扩大0.6点。总的来看,一季度电力行业景气度下滑,与电力需求增长放缓导致的发电放缓和主营业务收入下降有关。
中电联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2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回落3.0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一季度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量同比增长5.4%(国家统计局口径为5.8%),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回落2.9个百分点,并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增速下滑。中经电力产业景气指数监测结果表明,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电力出厂价格总水平虽然同比上涨0.4%,但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却降至近三年来最低水平,这进一步印证了全社会用电量需求减弱的判断。
电力行业用电需求增长放缓,在一定程度上与暖冬有关,更与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治理大气污染以及化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密切相关,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经产生预期效果。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已经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增长的增速换挡期。
数据显示,一季度,化工、建材、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四大重点用电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2%,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及四季度回落1.1和4.4个百分点。四大行业中除建材行业因上年同期负增长导致用电增速较高外,其余三个行业增速相对偏低。黑色金属行业用电仅增长1.7%,其中3月份同比下降0.2%。这表明,我国电力需求结构正在趋于优化。这一趋势未来仍将进一步持续。
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等因素测算,2014年全年用电量增速有望维持在7.0%左右。除非个别地区个别时段出现极端天气或其他特殊情况,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考虑到国家治理大气污染以及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决心,电力行业应加快优化电力供给结构,进一步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促进清洁发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进步和相互融合,促进了清洁能源技术的逐步成熟,推动了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一季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前,我国应把加快清洁能源发电作为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统筹规划清洁能源发电,增强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以及天然气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的规划协调性,保障规划与国家财政补贴额度、环境保护要求、经济社会电价承受能力以及电力系统消纳能力等相关因素相协调。结合国家预调微调政策,加快核准并开工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和核电站,为电力绿色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继续加大电网投资力度,加快跨区送电通道建设,解决“三北”基地“弃风”、“弃光”难题;加大城乡配电网投资,积极推动智能化,为分布式发电接入电网奠定物质技术基础,有序提高用电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加快落实促进分布式发电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健全资金筹集机制和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鼓励清洁能源发电科技创新,降低清洁能源发电成本,为清洁能源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电力行业盈利空间加大
2014年一季度,中经电力产业景气指数为98.7,比去年四季度下降0.9点,降幅较上季度扩大0.6点;中经电力产业预警指数为70.8,比去年四季度大幅下降12.5点,回落至偏冷的“浅蓝灯区”。
二季度,随着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电力产业景气度或将稳中略升
景气指数继续下降
2014年一季度,中经电力产业①景气指数为98.7(2003年增长水平=100),比去年四季度下降0.9点,降幅较上季度扩大0.6点。
构成中经电力产业景气指数的5个指标(仅剔除季节因素,保留随机因素②)中,与去年四季度相比,电力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数同比增速均有所下降。
进一步剔除随机因素后,中经电力产业景气指数为98.5(见景气走势图中的蓝色曲线),比去年四季度下降1.0点,比未剔除随机因素的产业景气指数(见景气走势图中的红色曲线)略低0.2点,说明一季度产业政策等因素对电力产业运行的影响仍基本维持中性。
预警指数明显回落
一季度,中经电力产业预警指数为70.8,比去年四季度大幅下降12.5点,从而回落至偏冷的“浅蓝灯区”。
从灯号变化看,电力行业从业人数由去年四季度的红灯变为黄灯,利润总额由黄灯变为绿灯,固定资产投资由浅蓝灯变为蓝灯,其余指标预警灯号不变。
发电量增长连续两个季度放缓
经初步季节调整③,一季度发电量为11871.6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5.5%,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回落2.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增长趋缓。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4.7%,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9.7%,核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6.3%,6000千瓦及以上风电厂发电量同比增长9.5%。
价格稳中见涨
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电力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4%,而去年四季度为同比下降0.1%。
主营业务收入降至近3年来最低增长水平
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电力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2735.2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回落4.6个百分点,经过连续2个季度增长放缓后,降至2011年二季度以来最低增长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放缓,主要由于电力需求减弱。受节能减排以及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部分“两高”行业企业出现关停现象,相关行业生产增速回落;同时,气温偏高也影响了电力需求增长。
利润增长加快
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电力行业实现利润总额875.3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比去年四季度提高7.2个百分点,这也是利润同比增速经历4个季度连续回落后开始上行。这主要得益于煤炭价格在1月初达到近半年高点后逐渐回落,发电企业盈利空间加大。
据计算,一季度电力行业销售利润率为6.9%,比去年四季度高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并高于全部工业销售利润率5.2%的平均水平。
税金增长有所加快
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电力行业税金总额为735.1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去年四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去年同期为下降1.1%。税金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5.6%,比去年四季度略有上升,但仍低于去年同期6.1%的水平。
应收账款增长加快
经初步季节调整,截至一季度末,电力行业应收账款为2558.5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去年四季度上升11.7个百分点。一季度电力行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16.1天,比去年四季度减少2.4天,且低于去年同期周转18天的水平,反映资金周转效率有所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
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026.0亿元,同比下降4.2%,降幅比去年四季度收窄2.0个百分点。本季度核电投资的比重明显上升,为21.5%,比去年全年高5.1个百分点;水电投资比重为34.9%,比去年全年高1.4个百分点。
用工增长保持平稳
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电力行业从业人数为247.6万人,同比增长2.1%,增速与去年四季度基本持平。
注解:
①电力产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电力生产和电力供应业。
②季节因素是指四季更迭对数据的影响。随机因素指新政策实施、自然灾害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
③初步季节调整指仅剔除节假日因素,未剔除随机性不规则要素的影响。
★预警灯号图是采用交通信号灯的方式对描述行业发展状况的一些重要指标所处的状态进行划分:红灯表示过快(过热),黄灯表示偏快(偏热),绿灯表示正常稳定,浅蓝灯表示偏慢(偏冷),蓝灯表示过慢(过冷);并对单个指标灯号赋予不同的分值,将其汇总而成的综合预警指数也同样由5个灯区显示,意义同上。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