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解读之二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8日

点击数: 323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结合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要求和“双碳”发展战略,系统全面地阐明了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理念、内涵特征、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并针对如何加强电力供应保障性支撑体系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体现了电力供应安全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的基础性定位。

 

  能源安全保障重心和压力向电力系统集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对能源领域来说,能源发展约束增多增强、安全态势日趋严峻、能源系统结构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供应侧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和需求侧终端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能源安全的重心和压力持续向电力转移,以油气为底色的能源安全问题将演化为电力系统的供应安全和产业链安全问题。要统筹近期与长远,妥善处理近中期关于油气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更要积极谋划电力安全愈发重要带来的能源安全保障新局面。

 

《蓝皮书》将加强电力供应保障性支撑体系建设放在加强四大体系建设的首位,体现出“双碳”目标推进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在扮演更重要角色承担更大使命的同时,电力安全的基础性地位也将更加凸显。只有把握能源安全主动权才能把握住发展主动权,电力供应安全保障需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系统性认识新形势新挑战,主动做好全方位应对策略,依靠高质量发展增强保供能力,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型电力系统电力安全供应保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需求特别是电力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统筹保供和转型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蓝皮书》对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安全稳定、极端天气、一次能源供需等一系列影响电力安全供应的问题,总体看电力系统是稳定可靠的,但近年来局部韧性降低,抵御冲击能力在逐步变弱。

 

一是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技术特性演化从量变转为质变,安全稳定运行面临新挑战。随着新能源发电大量替代常规电源,以及储能、可调节负荷等广泛应用,电力系统的技术基础、控制基础和运行机理深刻变化,从由同步发电机为主导的机械电磁系统,向由电力电子设备和同步机共同主导的混合系统转变。我国“三北”地区已建成多回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直流,送端电源出力稳定性和支撑能力较输送火电的通道有所下降,电网安全运行控制问题面临更大挑战。

 

二是电力可靠供应受气候因素影响加剧,不确定性风险显著增加。从日内平衡看,新能源装机规模大但参与电力平衡能力较弱,负荷晚高峰时段的光伏出力接近于零,风电可信容量全国看约3%~30%。从长周期平衡看,长期静稳天气和来水偏枯等导致可再生能源出力长时间无法与系统负荷匹配,2020年西北电网冬季冷空气间歇期,风电低出力过程(出力小于装机10%)明显,最长持续时间接近120小时,2022年西南地区需求超预期增长叠加水电枯水期电量不足,长周期平衡问题凸显,严重影响电力安全供应。从极端天气影响看,极寒、高温等极端天气深刻影响电力需求,需求短期内的超预期增长给电力供应保障带来巨大挑战。同时气象灾害可能引发出力受阻、电力设施破坏、一次能源供应链中断等问题,导致电力供应中断风险加大。

 

三是一次能源供需波动向电力传导,电力安全面临跨系统新风险。电力供应安全风险传导链呈现跨系统的显著特点,化石能源燃料利用约束收紧和价格波动使得电力供需从传统的电力电量平衡转变为一二次能源综合平衡保障,能源产运储销各环节风险均会逐级向电力供需核心环节渗透。煤炭、天然气等发电燃料的持续稳定供应是火力发电的基石,当前我国火力发电装机占比超过50%,一旦出现发电燃料供应风险,将严重影响电力供应安全。

 

坚持系统观念,做好电力保供全方位应对策略

 

保障电力供应安全,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树立全社会一盘棋思想,形成各环节齐抓共管、各主体通力合作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供应保障局面。

 

一是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未来各类型清洁电源发展定位是电力低碳转型和安全保供的焦点问题。大力发展新能源,着力提升新能源主动支撑和调节能力,积极推进水电开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适当发展气电增强系统灵活性,合理统筹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发展,实现各类型清洁能源电源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多能互补优势和实现电力多元化供应,保障电力供应稳定性。

 

二是科学合理确定煤电发展定位。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科学确定煤电发展定位,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近中期来看,煤电装机及发电量仍有一定增长空间,新增煤电主要发挥高峰电力平衡和应急保障作用。同时我国拥有规模巨大的煤电优质存量机组,改造后具备可观灵活调节潜力,与新能源发展形成较强优势互补效应。通过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加快煤电功能定位转变,充分发挥保电力、保电量、保调节的“三保”兜底保障作用。

 

三是充分挖掘需求侧资源潜力。构建多元化终端用能体系,高效有序推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建立健全可调节负荷资源普查机制,将需求响应容量纳入电力规划,与支持政策和示范机制配套衔接,发挥电力平衡支撑作用。积极推进需求侧资源参与市场化配套政策机制,构建开放、高效、智能的市场运营支撑平台。

 

四是加强电网的资源配置和基础平台作用。坚持“就地平衡、就近平衡为要,跨区平衡互济”,推动煤电与新能源、新能源与灵活调节电源、本地电源与外来电优化组合。送端建设坚强主网架,支撑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实现风光水火多能互补,提高清洁能源外送效率。受端依托大电网,支撑多馈入直流安全运行,保障东中部能源供应安全。提升区域统筹协调支援能力,做好余缺互济,充分发挥大电网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五是提升电力安全治理能力,建立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系统性机制。市场机制层面,不断完善充分反映保障性和灵活性电力资源价值的电力市场机制,健全一次能源产供销储协调运行机制,保障能源市场稳定。政策法规层面,强化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和能源应急保障制度,通过法律明确规定能源供应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预案触发情形、处置程序、能源价格调整方式。管理模式层面,做好应急预案、压实责任主体,建立用户、发电、电网全社会一体的电力供应保障应急体系。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