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英大网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7日
点击数: 593
早在2011年5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作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
多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周期性遭遇严重干旱和洪涝。每到此时,三峡工程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气候异常的“罪魁祸首”。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全球将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笔者禁不住要问,谁在“妖魔化”三峡工程?
缓解水灾去除心腹大患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到梅雨、台风和西南暖湿气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人口快速增长、耕地急剧扩张、湖泊湿地大片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制约,长江水灾日益频繁。根据历史统计,自西汉到清末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的水灾214次,1950~2005年间长江共发生严重水灾8次,尤其是1931年和1935年两次水灾,造成的死亡人数都在14万以上,受灾人口超过千万,如此高频率、大破坏的灾难形式,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可以这样评价,三峡工程是一项补救长江生态失衡的有效措施,将成为长江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三峡大坝形成的221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2004年以来5次成功拦蓄大于35000立方米/秒的洪峰,极大地减小了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特别是根本性地改善了荆江地区防洪形势,使长江中下游地区超过80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良田免受洪水的威胁,创造了难以估量的防洪效益,但是防洪这个兴建三峡工程的出发点,往往被选择性的淡出公众的视线。
清洁电力缓解供需矛盾
2011年4月伊始,随着煤炭价格持续走高,华北、华东、华中、西北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供需紧张。作为拥有几十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次面临这样严峻的能源供应形势,早在2003年,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一度用电告急,不得不大面积拉闸限电。正在这关键时刻,三峡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并通过三峡—常州直流输电线路及时支援,才缓解了彼时的用电危机。
2011年5月24日零时,三峡地下电站32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预计地下电站每年将发出30多亿千瓦时电能,其实早在2008年7月,三峡电站月发电量就突破百亿千瓦时,支持了全国用电量的5%;截至2010年7月9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4000亿千瓦时。如此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可再生能源,源源不断地被送往经济发达、能源不足的东南部10省市,再加上促进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全国格局所形成的联网效益,谁能怀疑三峡电力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起到的重大作用。
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果
从三峡工程建设以来,造成改变气候、诱发地震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真实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关于气候影响,根据各方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的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关于诱发地震,经过专家多年论证说明,“三峡坝区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地区,远离地震活跃的板块边缘”。
盘点三峡工程的环境效益,对于水质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兴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实施退耕还林及水土保持,坝区长江干流和近岸水域各断面水质良好,均达到或优于Ⅱ类;对于水库泥沙,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措施,排沙比为40%,2004年以来长江泥沙含量逐年下降;对于节能减排,按照26台机组年发电847亿千瓦时计算,三峡水电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原煤5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减少二氧化硫100多万吨。根据持续的综合研究表明,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使得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呈现优化的态势,而不是更加恶化。
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三峡工程也不能够具百利而无一弊,从工程论证、建设到运行的全过程,都存在诸多质疑和争辩。遗憾的是,目前的许多争论有些偏激、极端和意气用事,工程的存在几乎成了“万恶之源”。事实证明,三峡工程运行以来,其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远大于其不利影响,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真理越辩越明,相信通过科学的研究、可靠的数据和透明的论证,我们终究能够还原一个真实、准确、全面的三峡工程。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