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三峡集团:三十年,与世界同行

来源:三峡集团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7日

点击数: 400

三峡工程建设之初,就为三峡集团注入了对外交流合作的基因。三十年来,三峡集团秉持天下情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浪潮中,朝着建设一个清洁美丽世界,实现人类可持续的美好未来不断迈步。

1992年,寒冬腊月,北京街头银装素裹。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一趟专列从北京车站缓缓驶出,奔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88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的邓小平坐在南行列车上,纵观世界形势,思考中国未来……

1992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在南方的谈话,阐发了一系列全新的思想,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它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同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意味着自孙中山始,中国人做了70年的治理长江之梦将成为现实。乘改革开放之东风,三峡工程打开了中国水电对外交流合作的大门,作为承建三峡工程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总公司),也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国际合作塑造世纪工程

邓小平南巡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释放活力。社会发展离不开电力,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水电资源,却因技术落后、装备匮乏、管理模式缺失等原因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此时的电力工业急需强有力的助推器,以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

改革开放如同一块敲门砖,敲开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大门”。在改革开放总的方针路线指引下,我国水电行业与其他领域一样发生了深刻变革。

1982年,云南省罗平县与贵州省兴义市交界的黄泥河上,鲁布革水电站走出了中国水电国际交流合作的第一步。这是中国第一座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水电站,也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国际公开招投标的工程。

由此,鲁布革电站工地先后引来了7个国家近百名咨询专家、承包商、制造商,多国团队之间的激烈竞争、摩擦碰撞,形成的闻名全国的“鲁布革冲击”,就像是一块石头投入水中,在中国工程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激起千层浪。

“鲁布革冲击”,使得借助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水电工程融资的新渠道和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理念被引入,为后续的超级水电工程——三峡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改革开放,我觉得最大的改变是解放思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坝协会荣誉理事长、原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说。解放思想不仅带来了体制机制创新,更带来了向世界水电技术最高水平看齐的眼光、视野和决心。

罗伯特·莫斯哥乐,是来自奥地利的焊接工程师。此前受聘在中国工作期间,罗伯特因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在工程师圈里广受赞誉。

出于对工程建设精益求精的态度,三峡总公司果断向其抛出了“橄榄枝”,聘请罗伯特为三峡工程焊接专业质量总监。

仅仅工作了4个月,罗伯特就在三峡工地上刮起了一股“罗伯特旋风”。一日,他检查了三峡永久船闸六闸首人字门,认定部分焊缝外观质量不能达到规范要求,建议厂家进行返修。为此,厂家派出近40个专业人员,带着设备、工具,埋头苦干了一个多月,才使产品返修合格。

接受此次教训后,承担此项任务的造船厂立即投入80多人,用了整整两个月,对已制造完毕尚未发货的永久船闸二闸首的闸门焊缝进行严格检查,对不合格的焊缝进行了修补。闸门验收时,罗伯特也去了,即便严格如他也再找不出毛病。

像罗伯特这样工作近乎严苛的“洋监理”,在三峡工程工地上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建设期间,三峡总公司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巴西、法国、俄罗斯、瑞典、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专家学者进行过技术交流和商务合作。

“洋监理”对于质量的一丝不苟,让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隐患被逐一排除,也让这一世纪工程的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

与技术人员一同到来的,还有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当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后,工程宏伟的规模、复杂的技术、巨大的设备和资金市场立即吸引了世界上众多一流的设备制造商、工程咨询公司和金融机构。

一时间,无数的“洋面孔”齐聚三峡。

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三峡工程吸收世界先进设备制造经验并推动大型水电设备国产化的过程,不仅是中华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也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之花。

陆佑楣始终忘不了1996年在京举行三峡工程机组招标会的情景。鲜红条幅上印着大字“三峡工程左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国际招标会议”。国际招标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三峡工程开工前,国内独立设计、制造的最大容量水电机组只有32万千瓦,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当时,上级领导果断作出决定,三峡工程必须使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只要符合条件,不管来自哪里,都可以投标。”陆佑楣回忆。

正是拥有如此开放的学习心态,三峡左岸14台机组技术全部来自国外,通过国际招标,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产品装备的同时,支持国内制造企业,对关键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到三峡工程右岸建设时,12台机组中的8台已经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机组。现如今,中国的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机组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机组,被称为世界水电装备的“珠穆朗玛峰”。

从30万千瓦到三峡工程70万千瓦,再到向家坝80万千瓦、白鹤滩百万千瓦,中国水电就这样跨越式成长起来了。回顾历史,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水电拉开了对外合作、引进技术的序幕。时至今日,中国的水电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引领世界,并服务推动全球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

世界水电看中国 中国水电看三峡

22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和世界来说,这都是一件大事,推动中国与世界实现共赢。

22年来,围绕中国入世,国内外有不少疑问甚至质疑。入世会给中国带来什么?中国入世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履行入世承诺了吗?这三个问题最具代表性。如今,回顾中国的行动与成绩,三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十分清楚。

中国加入WTO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在国家大力发展水电事业的政策鼓励下,中国水电迎来黄金发展期。此后,中国水电产业规模持续发展壮大,水电工程技术不断登高创新,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工程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马来西亚拉让江上游的沐若河上,一座巍巍大坝矗立着,与周围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相融,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座总装机容量94。4万千瓦的沐若水电站项目,于2008开工建设,是三峡集团“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三峡集团首次尝试采取总承包方式与兄弟单位一起“联合出海”。

“你们能建好世界最大规模的三峡水利枢纽,也一定能建好沐若水电站。”马来西亚砂捞越州政府邀请三峡集团承建沐若水电站,正是因为三峡工程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

2007年,经过半年精心准备与方案比对,三峡集团沐若筹备团队运用国内大水电项目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多项修改建议,如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改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这个方案的调整使原计划7。5年的建设工期缩短到5年,能够为砂捞越能源公司增加100多亿度的发电效益。

某种意义上,沐若工程就是砂捞越州的“三峡工程”。时任马来西亚砂捞越州首席部长阿德南曾表示:“沐若水电站的兴建,不仅带动了砂捞越内陆的发展,也增加了本地人的收入。”

“沐若项目在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管理运营中体现出的标准和水平,真正让我们认识到了中国水电企业的能力。”沐若项目业主单位代表郑万章说。

2011年12月,三峡集团投资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21。35%的股权,成为葡电单一最大股东。多年来,葡电国际信用评级稳步提升,市值增长两倍。葡萄牙前驻华大使杜傲杰曾给予高度评价:“从投资到运营管理,我们感到这是一家负责任的中国企业。这才是真正的合作共赢,是葡中经贸合作的典范。”

如果说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拥抱世界的第一步,那么,我国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则铺设出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大道。这是一条“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

在哈萨克斯坦,三峡集团承建的图尔古松水电站是“一带一路”中哈产能合作水电领域首个落地的重点项目;在几内亚,三峡集团建设的凯乐塔水电站曾荣登中国与几内亚建交60周年纪念邮票;在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项目,是中国与乌干达两国友好的标志性工程,被誉为镶嵌在白尼罗河上的“璀璨明珠”;在老挝,三峡集团承建的南公1水电站入选“中外水电国际合作优秀案例”,成为中老两国互利共赢的典范……

三峡集团在带动中国水电设计、施工、监理、设备等力量,全面参与全球清洁能源开发的同时,也不断贡献分享一系列技术、规范、标准,“三峡标准”和“三峡经验”正在赢得世界认同。

在巴基斯坦旁遮普,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卡洛特水电站,已经从构想蓝图变成了杰赫勒姆河上的“绿色明珠”。

截至2023年6月29日,卡洛特水电站实现安全运行一周年,累计为巴基斯坦人民带来36。4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

“卡洛特水电站项目是巴基斯坦首个完全使用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建设的水电项目。”卡洛特项目巴方电力工程师穆罕默德·阿克巴说,“我有幸见证了中国技术在卡洛特水电站项目的广泛运用,这个项目有效缓解了巴基斯坦电力供需矛盾,进一步优化了巴基斯坦的能源结构,助力绿色发展。”

“卡洛特水电站,是我们巴基斯坦的‘三峡工程’。该项目每年可向巴基斯坦提供32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约500万人用电需求,对缓解巴基斯坦电力短缺、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对卡洛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水电大国巴西,三峡巴西公司运用三峡经验和标准,对朱比亚、伊利亚两座拥有40多年历史的水电站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解决电站机电设备整体严重老化问题,提升机组发电机容量,实现远程智能控制,使机组性能达到巴西先进水平。

过去,中国水电人远赴巴西,学习水电技术知识。如今,成长起来的中国水电将技术知识带回巴西,让巴西水电重新闪耀光芒。

得益于技术改造,朱比亚水电站发电能力得到提升,在全部改造完成后,每年可多发电1。6亿千瓦时。中巴团队同心协力,发挥两国在技术管理不同领域的协同优势,共同为巴西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峡集团的发展史,就是紧跟国家战略、践行国家战略、做强做优做大的‘奋斗史’。”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胜亮说。

目前,三峡集团海外已建、在建以及运营项目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可控装机超1200万千瓦,100%为清洁能源,每天可提供1亿千瓦时绿色电力,为世界各地可持续发展带来“绿色”生机。

三峡将优质的水电工程带到了世界各地,为海外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在世界水电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连接东西、贯通欧亚,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积淀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今天,延续千年的丝路精神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指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中华文化具有相通之处。中华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在今天国际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能够将“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理想追求介绍出去,为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和认识,促进各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共同建设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春风化雨、春华秋实,为包括中国自己在内的沿线各国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动力、新的希望,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受众圈越来越广,朋友圈越做越大。

“我们不仅要做生意,更要交朋友!”这句话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真实写照。做生意讲求互利共赢,交朋友讲求真心换真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民心相通,对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

该怎么做才能在当地留下好口碑,扩大“朋友圈”,展现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峡集团给出了自己的方案。“我们持续关注项目所在国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当地社区结成‘社会责任共同体’,努力为当地社区民众谋福祉,与当地人民携手建设幸福家园。”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说。

三峡集团依托巴基斯坦优越的自然禀赋,在帮助巴基斯坦建设卡洛特水电站的同时,还借鉴国内“教育扶贫”模式,发起了三峡-巴基斯坦移民奖学金计划,通过企校合作,为水电站周边贫困移民家庭提供约100个定向培养全额奖学金,助力了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也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为三峡集团储备了属地化人才,推动共建美美与共“心联通”。

三峡集团的到来,让家住卡洛特水电站附近的卡南德村村民穆罕默德·梅尔班十分高兴。“水电站的建设为我们周边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改善了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尤其为周边居民提供培训、教育和医疗服务。友善的中国人帮助我们扩建了学校,配了新椅子和桌子,还有有趣的游乐设施,我的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了。他们还给我们修了路,现在出行方便很多。”

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是三峡集团在海外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许多个案之一。

巴西是世界上水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流经巴西境内的亚马孙河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然而,巴西也面临着入侵物种的挑战,金贻贝就是其中之一。

金贻贝又名沼蛤,身长一般不超过2厘米,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环境危害巨大的亚洲淡水贻贝,年繁殖密度可达15000只每平方米。

它的大量繁殖对巴西乃至全美洲各大河流的流域水质、生态平衡和水电工程造成了巨大影响。

“自2010年开始,巴西约40%的水力发电厂遭受金贻贝入侵,我们每年大约要花费1。2亿美元来应对这些问题。”巴西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说。面对棘手的问题,三峡集团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2017年起,三峡巴西公司与巴西生物局技术中心合作,利用“基因驱动”技术,对金贻贝基因进行改造处理,这些实验室培育出的金贻贝放生后,与野生金贻贝繁育出来的下一代将不再具有繁殖能力或附着能力,从根本上破解了金贻贝入侵的难题,进而保护当地生态。

除了开展金贻贝治理项目外,三峡巴西公司还在当地河流周边地区积极开展多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包括对水库区鱼类、鸟禽、水生植物等进行监测,水库边界水土流失情况监测,库区水质检测等。

时至今日,三峡集团正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塑造良好的企业国际形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三峡集团与项目所在国家和地区政府携手抗疫,先后向葡萄牙、巴西、巴基斯坦、秘鲁、德国等国家捐赠医疗器械和物资,总量达30吨;在乌干达,伊辛巴项目工作团队妥善处理营地的生活污水和各类固体废弃物,统一修建污水处理系统,建立起占地面积约560平方米的固体废弃物存放点,确保满足乌干达相关排放标准;在巴西,三峡巴西公司将文化融合培训作为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讲座、跨文化能力评估、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知识提供方式、情感方式和沉浸方式有力结合,着力建设和谐的、以人为本的跨文化管理模式。

“三峡集团一直秉持‘共商、共享、共建’原则,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共同开发清洁能源,推动可持续发展,造福当地社会和人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的贡献。”雷鸣山表示。

秉持天下情怀,未来道路可期。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胸怀融汇不同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一天下情怀的当代体现。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与世界的文明进步互相促进。三峡集团,也正朝着建设一个清洁美丽世界,实现人类可持续的美好未来不断迈步。

  原标题:三十年,与世界同行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