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7日
点击数: 1094
3月26日,浙江省温州市发改委发布2023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年,温州市将支持工业厂房屋顶光伏、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累计投用充电枪2万个以上。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500家,腾出用能空间10万吨以上。
原文如下:
关于2023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和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全面推进“四大振兴”,有力推进全市经济稳进向好、社会安定有序。
(一)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三次产业提速增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30.6亿元,同比增长6.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41.3:56.6。工业生产稳步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居全省第3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获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质量强国建设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入选国家级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8%。大力培育“六个一”农业全产业链,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9%,居全省第3位,苍南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有效需求持续恢复。实施扩大有效投资“百项千亿”工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4%,高于全省平均1.3个百分点,两个季度获得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赛马”激励。投资结构优化向好,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80个、超10亿元单体制造业项目31个,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交通能源水利投资等结构指标分别增长14.2%、29.0%和20.3%。开展“十大百项”兴消费旺市场开门红行动,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7.1亿元,同比增长7.9%。持续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引进品牌首店120家,五马大南商圈获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鹿城、瓯海入选第一批省级新型消费建设试点。
稳经济政策有力有效。全面落实“8+4”经济政策体系,安排市县两级配套财政支持资金290.5亿元,支付率达97.6%,实现“直达快享”。迭代升级惠企政策“直通车”,为企业减负超350亿元。扎实推进“百亿金融助万企”行动,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4%,新增民营经济贷款1289.3亿元、小微贷款2058.8亿元,科创指数贷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授信全覆盖。设立千亿市县产业基金和温州民营投资基金,大罗山基金村正式开村。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40万户,新增上市(过会)企业8家,10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二)新动能培育步伐加快,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创新平台加速布局建设。成功举办2023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等重大科创活动,新引育香港理工大学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11家,“一区一廊”落地创新型重大项目83个。中国眼谷获评国家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示范项目、累计注册科技型企业203家,中国基因药谷落地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温州新光谷挂牌运行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进入前30%,省级高新区实现工业强县全覆盖,瑞安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3个小镇获省级特色小镇命名。
创新主体培育提速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行动纵深推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344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大孵化器集群建设高标推进,新增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25家、专业运营机构22家,新投用210万平方米孵化空间。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35家,规上工业研发强度达到3.4%,创成全国版权示范城市。
新旧动能转换稳步推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中国(温州)数安港落地重点数据企业152家,开出数据资产确认登记全国第一单,上线全国首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场景。推进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初步构建形成新能源产业“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11.7%。深化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实施智能化、节能化改造项目1894个,整治低效工业用地1.2万亩。
人才引育留用齐向发力。扎实推进区域人才高地、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新引育全职顶尖人才6名,引进培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68名,数量创历史新高。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新招收博士后103名。全面深化高校毕业生招引“510+行动计划”,新增大学生12.9万人。实施“塑造技能温州新生态”十大攻坚行动,新增技能人才9.5万人。
(三)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出台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95项任务清单,发布全国首个“两个健康”省级评价标准, “利企安企暖企”、促进民间投资等经验获全国推广。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经验全省推广,266项高频事项办理实现“24小时不打烊”。率全国之先启动“中小微企业友好城市”建设,设立企检服务中心19个,实现工业大镇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创新“数据得地”快速供地机制,向89家优质企业精准供地2283.4亩。
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纵深推进,首只QFLP基金落地投资,获批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等一批国家级改革试点。农村“三位一体”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构建全国首个定量指标评价体系,累计创成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7家。20项重大改革纵深推进,龙港新型城镇化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持续深化,数字人民币、本外币合一账户体系和个人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提质扩面。温州湾新区管委会挂牌成立。
对外开放通道持续拓宽。首创“地瓜经济使者”制度,开展“百团千企出海拓市场抢订单”活动180场,签约中印尼(温州)产业合作园。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扎实推进,新增近洋航线4条、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8条,温州至上饶、南昌海铁联运常态化运行,开行中欧班列温州号130列,创成省级公共海外仓2个,港口集装箱和机场货邮吞吐量分别突破130万标箱、10万吨。高标推进强港金南翼建设,大小门岛LNG项目配套码头、温州港核心港区深水航道建成投用。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预可研获批,市域铁路S3线、青文高速、泰顺通用机场等开工建设,市域铁路S2线、金丽温高速东延线建成通车,杭温高铁完成主线铺轨。
(四)都市振兴全面提速,区域协调持续推进
都市区能级加快提升。制定实施中心城区统筹规划管理办法,“一核十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滨江CBD开工总部大楼10栋,温州美术馆、儿童艺术剧院建设加快,墨池坊、梧田老街等改造提升项目开街亮相。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38个,新增龙湾龙江等省级未来社区21个,新增鹿城中央绿轴等21个省级城乡风貌区。打造精品城市道路85条,新建改造城市道路64.7公里,瓯海大道西延三期、环山东路南延段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海塘安澜千亿工程56.9公里,瓯江南北联网保供水应急工程(乐清片)正式通水。
文化影响力持续放大。开展建城2215年和建郡1700年系列纪念活动,《温州大典》首批成果《永嘉丛书》出版发行。亚运足球、龙舟赛事圆满精彩、亚运火炬传递出圈出彩,温籍运动员金牌数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成功承办2023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朔门古港遗址高分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市级非遗指数连续6年全省第一,我市获评全国第三座“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圆满举办世界温州人大会等重大活动,温州文博会、青灯市集等特色文化IP持续打响,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区域一体化迈出新步伐。长三角一体化交流合作纵深推进,温州(松江)科创园正式投用,温州(嘉定)科创园累计入驻46家优质企业及孵化团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深化,15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与上海奉贤、南通等地建立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温医大眼视光医院与上海闵行共建新虹桥国际眼视光眼科医学中心。积极联接粤闽浙城市群,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前期取得重要进展。与台湾地区的人文产业交流持续推进,获批设立国家海峡两岸(温州)大健康产业园。
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落实山区县“一县一策”,出台支持文成高质量发展举措,山区县GDP平均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1.6和0.7个百分点。“一县一业”持续壮大,山区海岛县主导产业规上产值合计突破700亿元,永嘉打造全国规模最大泵阀产业生产基地,文成落地华润怡宝等水经济龙头企业,平阳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泰顺垟溪水电站顺利开工,苍南成为全省首个风电并网容量超百万千瓦的县域,洞头浙能LNG项目顺利投产达效。生态工业等“四大千亿”投资超900亿元,新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8个,实现山海协作特色产业合作项目249个,泰顺廊桥—氡泉旅游度假区和文成大会岭红枫古道入选第三批省级大花园耀眼明珠。
(五)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三大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建设扎实推进,居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3%、8.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7。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全面铺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人均提高到13320元。全面实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累计建成“共富工坊”1256家,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70.9%。
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深入实施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全域整洁”行动,高质量打造“一县一带一片”示范区12个,建成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县2个,入选省级特色精品村64个、未来乡村40个,数量均居全省第1位。深化美丽城镇、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庭院联创联建,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1个、浙南民居建设样板村13个,建设提升“四好农村路”1044公里、水上碧道137.7公里。
公共服务供给提质扩面。开展“城乡均优”行动,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3所,乡村学校和公办义务教育“教共体”实现全覆盖,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惠及6.6万随迁子女。开展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在温高校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荣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设立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温州协同创新中心,三甲医院增至11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增至9个,新建二乙水平乡镇卫生院10家,国家卫生乡镇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颁布实施《温州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超200万平方米、百姓健身房65家。全民参保持续扩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至315元以上,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万人,长护险扩面至市区城乡、新增参保人数100万人。“温馨善育”“颐养温州”“温暖安居”惠及千家万户,入选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获批全国首个老年健康重点联系城市,建成老年食堂超千家,设立世界温州人公益慈善基金。
(六)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效能稳步提升
生态治理持续发力。巩固蓝天碧水净土治废治理成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84%。持续推进低(零)碳试点建设,瑞安入选第三批省级低碳试点县。成功申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入选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乐清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麂列岛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平安建设纵深迈进。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迭代完善“3030”隐患闭环管控等机制,生产安全、普通道路交通事故亡人数分别下降7.8%、30.8%。落实防汛防台“一表统管”任务清单,成功防御应对“杜苏芮”“卡努”等超强台风,创成全国首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国省联创”、打假治劣“药剑”行动,黄赌毒犯罪等打击成效保持全省前列。
基层治理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社会治理“强基提能”八大工程,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持续深化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切实加强县级“两个中心”一体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体系。创建提升瓯江红“共享社·幸福里”重点单元1081个,党建引领社区、业委会、物业协同共治做法全面推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有效需求释放不足。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尚不稳固,制约消费稳定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稳外贸促开放还需持续加强。二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还存在短板,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还有不足,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低收入群体增收仍需拓宽路径。三是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房地产、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压力不小,法治建设、基层治理水平还需持续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以更坚决更有力举措积极应对、妥善解决,奋力开创我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体要求,提出2024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草案)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货物贸易出口额增长5.5%、稳定全国1%的份额,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其他计划指标按目标任务推进。
(一)强化政策统筹,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迭代升级经济政策保障体系。全面承接省“8+4”经济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我市“8+4”经济政策体系,落实配套财政支持资金。抢抓国家政策加力机遇,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全省用地保障范围,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迭代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全年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负200亿元以上。深入实施“金融富瓯”行动,持续加强对民营企业、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新增企业首贷户8000户,新增制造业贷款300亿元。
二是加快培育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快数字经济集聚区“一核心多区块”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用好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推进“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强链补链;提速电气产业集群“两新两联”发展,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整车配套能力,推动泵阀产业向能源、化工关键装备产业转型,推进鞋服产业“时尚+品牌+科技”升级。实施智能化节能化改造项目1200个,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个。
三是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352”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咨询评估、智算服务、检验检测、法律、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争取培育建设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深入开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梯度培育,提升打造1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积极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打造全国重要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体育休闲、运动康复等产业,打造运动之城、赛事强城、世界龙舟名城。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四是聚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深入实施“双强”行动,加快培育温州大黄鱼、铁皮石斛等10条超十亿元全产业链,推动“六个一”特色优势产业向千亿级规模迈进,打造东南沿海预制菜产业名城。深入实施现代种业“5655”工程,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11个。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分别达到170万亩、13.8亿斤以上,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
五是平台赋能优质企业培育。推动国家经开区、高新区排名继续前移,力争龙湾新能源装备产业获批省“万亩千亿”平台。推广分行业“工业上楼”等模式,整治低效工业用地1万亩。提质建设模具、锻铸造等基础平台,新开工小微企业园10个、竣工20个。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升级版,新增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高新技术企业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争创质量强国标杆城市,新增“品字标”企业50家,新增省级首台(套)装备10项。
(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一是积极提升投资效益。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百项千亿”行动,着力推进576个引领性、支撑性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金风科技、瑞浦新能源制造、比亚迪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投产建设。坚持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两手抓”,聚焦“551X”头部企业,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80个、超10亿元单体制造业项目30个,开工增资扩产项目500个、竣工300个。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以“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拓宽民间投资领域。
二是全力激发消费潜能。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优化商业综合体布局,改造提升城市商圈(街区)10个,打造高品质消费集聚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大宗消费,全年引育品牌首店100家以上,全年举办各类展会35场以上。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大力发展演艺经济、月光经济、体验经济和市集经济。
三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大提升。推进“三综一联一进”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争取纳入浙江自贸区扩区范围。持续开展“百团千企出海拓市场抢订单”,规范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加快培育海外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挖掘二手车出口试点潜力,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出口额增长10%。特色化打造四大进口交易(集散)“中心”,推动进口贸易与产业、消费深度融合,推动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进口额增长10%。加快建设省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优化企业参展、信保等服务,持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海外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培育省级民营跨国公司“领航企业”5家。
(三)加速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提速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持续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能级,加快高端创新资源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集聚,进一步放大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溢出效应。推动瓯江实验室眼脑健康应用研究加快突破,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以上。迭代“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模式,高水平建设国科、浙大等温州研究院,落实新型研发机构“十个一批”要求,争取落地大科学装置,引育高能级科创平台5家、技术转移中心15家。
二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温州)数安港争创国家数据要素综合实验区示范园区,力争入驻重点数据企业500家。加快国际云软件谷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云软件高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争取国家先进眼视光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中国眼谷,积极打造全国眼健康“硅谷”。积极谋划布局低空经济、未来医疗、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推动中国基因药谷、温州新光谷打造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生物药谷、高水平激光与光电产业基地,提速建设中国智能谷“一器一园”。
三是持续强化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施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支持温医大、温州大学争创省“双一流196工程”院校,推进温州肯恩大学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温州理工学院建设理工类应用型大学。大力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创建,支持温职院“升本”,开工温州技师学院扩容工程。持续擦亮“好学温州”“数学家之乡”等品牌,攻坚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1所,大力实施“县中崛起”行动,有序推进集团化办学、城乡“教共体”建设。
四是培育建设区域重要人才中心。深入实施“人才新政40条”4.0版、“瓯越英才计划”“510+行动计划”,深化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新引育全职顶尖人才5名,新增国家、省级人才40人。联动人才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办好“千企百校”人才合作对接系列活动,新增大学生12万人以上。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培育技能人才8万人以上。
五是加快优化创新生态。出台民营经济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推广“科技副总”“科技轻骑队”模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增企业研发机构35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扎实推进大孵化器集群2.0版建设,新增孵化空间200万平方米。全面推广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和“科创指数贷”模式,新增科技贷款150亿元。深化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价入股。高标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四)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全力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一是高水平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实施空间重构行动,加快构建“五城联动、三园辉映”新景象。推动瓯江新城加速崛起,加快推进滨江CBD总部大楼群、温州金融科技文化中心和温州文化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千年斗城传承复兴,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提升和九山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建设朔门古港遗址公园。推动科教智城提质建设,以高教园区为核心,打造中心城市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东部科技城展现新貌,联动温州湾新区、南部新区,加速建设空铁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新质生产力示范高地。推动西部时尚城焕发活力,以G104时尚走廊为纽带,提速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加快建设“全域美”生态园,谋划推出三垟湿地“新十景”,实施大罗山保护开发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博园,精心筹办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联动推进植物园建设和动物园迁建。提速瓯洞一体化,更大力度推进国际生态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化城区建设,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甬台温临港产业示范基地,深化打造“海上花园”。
二是加快拓展优化城市空间。持续拓展大都市区发展空间,刚性落实中心城区一体化市级统筹机制,着力构建“一核三辅”空间结构,积极推动公共设施等“六个一体化”。建立龙平苍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推进重要规划统一编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布局,促进鳌江流域协同治理。有序推进都市区主中心城际公交一体化改革,优化过江通道系统布局,加快七都二桥、瓯越大道南段快速路二期等建设。加速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全线铺开市域铁路S3线建设。深入开展城中村改造五年行动、城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5个,创成省级未来社区15个。定期开展城市体检,持续推进架空线路“上改下”,规范小区物业管理。
三是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挖掘“永嘉学派”内涵,推出《温州大典》研究编纂新成果。加快推进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价值研究,推动纳入海丝申遗体系。建好九山书会南戏文化园,打响“中国南戏故里”金名片。深化“非遗在社区”国家试点,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路径,加快建设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提升打造雁荡山、楠溪江千万级核心景区,推动刘伯温故里国家5A级景区、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仙岩文化园等高标建设。
四是提速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打好综合交通三年大会战收官战,建成投用杭温高铁,力争温福高铁控制性工程开工,加快温州南动车所及上盖开发建设、金温铁路迁建,提速推进东部综合交通枢纽、温武吉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加快构建“5321”高铁时空圈。开工温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建设航空物流园,新增全货机航线2条以上,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12万吨,加快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加快青文高速、苍泰高速、瑞苍高速等工程建设,开工甬台温高速改扩建二标段等项目,力争开工甬莞高速洞头支线,完善“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
(五)积极融入区域重大战略,全力提速融合发展。
一是持续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深化对接上海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持续推动在外“科创飞地”建设,建成投用温州(嘉定)科创园二期。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融入长三角“一网通办”,加快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积极融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与宁德深化浙闽边界协同发展合作。
二是提速开放大通道建设。加速推进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规划,深化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打造近洋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大型国际集货拼箱基地、乐清湾港区C区、状元岙二期,统筹推进温州港南部港区规划建设,积极开展多式联运,常态化运行温州至上饶、南昌海铁联运专列。建设世界一流强港“金南翼”,稳定运营近洋航线15条以上,开行中欧班列温州号135列,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0万标箱。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一是迭代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线上线下融合运行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深化企业年报精细化管理和“多报合一”改革,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到95%以上。提速创建中小微企业友好城市,迭代“六位一体”为企服务体系,持续加强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保障。迭代升级“数据得地”政策2.0体系,优化细化工业企业跨区域搬迁政策。
二是深化“两个健康”先行示范。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32条”和我市195项任务清单,落实落细“3个不低于”“七个不准”等政策措施,争创全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开展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等行动,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先行先试改革,破题商事调解市场化改革。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积极筹建中国(温州)民营经济学院。
三是推进重点改革走深走实。持续打造龙港新型城镇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等标志性改革成果,争取落地杭甬温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等重大试点。纵深推进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开展新一轮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创新打造“财政+金融”体系,深入推进公用事业一体化、外资民资有机融合发展、涉案企业合规等改革,争取国家和省级区域金融改革试点。
(七)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统筹推动重点领域降碳。进一步深化“双碳”集成改革,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发展多领域、多层级、多样化低(零)碳化新模式。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山区五县GEP核算应用和“两山合作社”试点,谋划实施一批EOD项目。深化生态环境“空间总量许可”一体化改革,建立信贷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正面清单,推动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
二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能源绿色低碳和保供稳价工程,开工苍南1号二期、洞头2号等海上风电项目,加快推进三澳核电一期、华润龙港电厂二期3号4号机组及泰顺、永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支持工业厂房屋顶光伏、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累计投用充电枪2万个以上。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500家,腾出用能空间10万吨以上。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新一轮“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确保PM2.5平均浓度低于25微克/立方米。开展新一轮水环境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省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96.9%、力争100%。系统推进三大水系、五大河网生态修复,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体系,全面推进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
(八)着力惠民生促发展,全力提升民生福祉。
一是全力拓展“扩中”“提低”路径。健全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拓宽新产业新业态就业空间,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深化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实施强村公司培优带富等八大行动,建成“共富工坊”1500家,开工集体经济项目100个。聚力建设“共富型”大社保体系,建设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
二是高质量推进山区海岛县发展。用足用好洞头等山区海岛县“一县一策”,做大做强“一县一业”,提速打造泵阀、时尚轻工、绿色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等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力争完成生态工业等“四大千亿”投资超千亿元。深化人才引领山区海岛县共同富裕“1035行动”,放大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等协作效应。持续深化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和东西部协作,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
三是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以“千万工程”引领“三基三主”十大工程,新打造“一县一带一片”示范区12个,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20个、高标准美丽河湖12条,整治风貌落后村400个。持续开展点亮乡村六个“百千”行动,大力推进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引育农创客1900名以上。加快打造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5G网络、物联网、充电桩等新基建可及性,建设提升“四好农村路”800公里,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达95%以上。
四是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建设提升儿童友好试点单元190个,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千人托位数达到4.5个。加快构建老年友好“五大体系”,推进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新增养老机构床位5000张、老年助餐服务点200家。扎实开展全国首个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推进58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新建二乙水平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10家。争取国家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全力建设20个试点先行社区,加快形成“15分钟品质生活圈”。深化“全民阅读示范城”建设,巩固提升“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农家书屋”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落实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公租房基本保障,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万套(间),开展住房公积金支持长租房试点。抓好社会救助、红十字等工作,推进“真爱到家·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进一步提升无障碍环境水平。
(九)强化底线思维,全力夯实安全发展基础。
一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展平安创建“夺鼎摘星”行动,迭代“3030”隐患闭环管控机制,全力“遏重大、降较大、提本质”,推动生产安全事故数、亡人数“双下降”。实施防汛防台能力提升行动,推进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市建设。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保持价格稳定。深化食品安全全程治理追溯体系建设,创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深化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企业参军“红星”行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二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加强应急消防基层基础建设,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扎实推进社会治安乱点整治,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走私等犯罪活动。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健全“141”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五失人员”排查帮扶,综合施策推进根治欠薪。加快建设宗教中国化和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示范市。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各位代表,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奋力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先行市,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