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昆明“绿能量”:新能源产业焕生机

来源:昆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4日

点击数: 443

今年5月,APEC能源工作组会议在昆明举行,21个经济体成员的专家就低碳城镇、低碳发展等专业领域做技术交流,并对昆明在低碳清洁能源项目上作出的努力表示肯定与赞赏。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昆明也提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培育天然气、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目前,昆明已聚集一批从事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风能开发、水电开发、节能技术服务、垃圾发电等具备一定研发、生产、服务能力的新能源企业。来自市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近3—5年,昆明光伏发电、水电、风电装机容量以每年新增15—20万千瓦的速度稳步增长。在昆明新能源产业中,除了电力生产环节,设备制造、组建等方面也蕴含着足够的“绿能量”。

 

相关统计表明,目前昆明新能源产业的主要项目为光伏发电站、风力电站、水电站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站,单纯的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相对饱和状态。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在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方面“做文章”,对于昆明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而言非常急迫。

 

新能源产业发展亟待转型

 

“去年10月,国家调整了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从以前的"备案制"调整为"核准制",国家每年会给每个省份一定的光伏指标,再由各个省划分下去。这意味着未来"上马"光伏发电、风电项目必须受制于省里分配的额度。”市发改委能源处副处长何洁介绍。

 

国家新能源补贴在控制总量规模之后,光伏发电以及风电项目的“盘子”在缩小。

 

“昆明的光伏发电标杆电价为0.95元/千瓦时,每发一度电,并入电网后,南方电网公司首先要支付其0.36元/千瓦时的入网价,剩下的则由国家补贴。而这个标杆电价已经包括光伏发电站将获得的合理利润。风电项目也面临同样境地。一旦国家控制了补贴规模,可以想见对于二者的影响。”何洁说。

 

业内人士分析,这一看似“紧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举动,实为国家鼓励市场依据实际需求研发、生产新能源产品,调整目前新能源产业结构,改变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产品单一的问题。

 

“光伏发电地面站和风电站对土地需求都比较大,而相对于二者每年并入电网的发电量以及投入资金而言,投入远远大于产出。某种程度上,这种光伏发电、风电项目更像是一种国家扶持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与市场联系并不紧密。”该人士称。

 

市场需求刺激产业链延伸

 

国家新能源补贴“盘子”的缩小并未打击昆明新能源产品市场的活力。

 

“我们的研究领域一直围绕光伏、光热利用、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但近年来研究成果都与农业、工业系统相关,更贴近市场的需求。”云师大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教授李明指着太阳能研究所一楼大厅里的一台太阳能干燥机说,这个机器可以用来干燥核桃、玉米等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除了做好基础研究工作,高校还提供新能源产品研发“定制”的技术支撑,并为新能源行业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培训服务。

 

“现在昆明光伏行业已经度过前些年产能过剩带来的"严冬",而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还是光伏设备、元器件制造品单一,缺乏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同质化严重。但事实上,市场对于新能源产品需求旺盛。”李明分析。

 

不仅如此,从人才培养到新能源产品设计研发、组建、器材、材料革新、产品销售,昆明已经逐渐培养起一条颇为完整的本土化产业链。已有的光伏发电、水电项目,也将为处于产业链下端的设备制造业带来很大优势。

 

市发改委能源处的何洁认为,昆明现有6座大型风电场,设备几乎都是从省外购来,完全可以用项目把这些下游设备制造业引入昆明。一旦新能源产业成熟,作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城市,昆明具有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将对相关设备有极大需求量。

 

打造实用的新能源产品

 

如何降低新能源项目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应对国家新能源政策频繁调整带来的影响?高校科研机构怎样与企业、市场对接,共同研发新能源产品?

 

从上世纪70年代就展开相关科研工作的云师大太阳能研究所总结出两点经验:一是通过技术改进降低成本,二是研发实用的新能源产品。

 

与高校其他研究领域一样,他们也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

 

“我们与太标、恒大等5家大型太阳能产品生产企业结成了合作同盟,共建研发中心,为他们的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共建太阳能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市场需求,每年提出产品研发计划然后执行。

 

当然,也采取共同申报国家、省科研项目进行合作,以求资金、科研资源互补。”李明介绍。

 

新型的太阳能制冷运用、用于干燥核桃玉米等农作物的太阳能干燥装置、太阳能路灯、光伏发电取水灌溉……在云师大太阳能研究所一楼大厅,展示着该研究机构最新的研究成果,样样都实用。而最鲜活的例子在云师大图书馆:太阳能电池板日均发电量占全校每日用电量的6%。

 

新能源已走进市民生活

 

昆明的能源消耗量占全省近1/3,但常规能源资源却相对匮乏—煤炭储量占全省的3.3%;火电总装机占全省电力装机3.12%,火力发电常常“吃不饱”,最便宜的水电经常面临季节性枯水;石油、液化气资源全部依靠省外调进。

 

“长远来看,利用光伏、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是调节发电成本、保证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李明称,新能源的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非常必要,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也将成为推动新能源运用的“加速器”。

 

尽管相对昆明人每年200多亿度的用电量,现投入使用的6座大型风电站以及1座光伏发电站发电量可以少到忽略不计,但随着时间、技术、配套政策的日益完善,昆明人离新能源产品只会越来越近。

 

今年1月,住在世纪城小区的居民发现,一个造型奇特的“凉亭”让他们享受到了省电的实惠:它由10块太阳能电池板组成,每块约1平方米大。这是由云南英利光伏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昆明首家用光伏发电并网项目,在经过近3个月的运行后,发电量达到952度。

 

“太阳能电板在充分吸收太阳能后转化为电能,然后通过并网逆变器变为220伏交流电后输入居民家中,多余或不足的电力通过连接电网来调节。客户可以享受每度电0.42元的补贴,卖给电网的还可以按照每度电0.36元进行收购。”公司负责人钱立英介绍。这样一套价值2.6万元的设备,连上国家补贴、电网收购电费以及自家节约的电费,约7年才能完全收回成本,但其所降低的碳排放难以用金钱衡量。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