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9日 星期六

我国海洋能规模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罗曼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点击数: 47

我国海洋能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国在潮汐能、潮流能等相关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并建设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工程项目,但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利用和创新引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罗曼)

一、我国海洋能发展现状

(一)海洋能资源总体丰富但分布不均

我国拥有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和1.4万千米的岛屿海岸线,海洋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超15亿千瓦,近海海洋能技术可开发量接近6700万千瓦。海洋能资源总体丰富但分布不均,潮汐能受天文、径流及海湾形态等影响,东海丰富、黄海和渤海次之、南海最少;潮流能在浙江沿岸海域最为丰富,占全国50%以上,其次是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辽宁;波浪能南北分布差异明显,南方沿岸海域波功率密度高于北方沿岸海域。截至2023年底,我国海洋能发电总装机超过1.2万千瓦,装机规模位居世界第四,海洋能已进入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前夕。

(二)建成一批示范项目且部分技术国际领先

潮汐能方面,1970年我国建成了亚洲第一座潮汐能电站——山东乳山金港潮汐电站,尽管电站于1973年停业,但为后续潮汐电站建设积累了经验。目前,我国掌握了拦坝式潮汐能发电机组、高效发电机组的设计与制造,以及电站的高效运行管理等技术。浙江温岭江厦潮汐电站是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潮汐电站,目前总装机容量为4.2兆瓦,装机规模居世界第4位。此外,我国已完成多个百万千瓦级潮汐电站的可行性研究,测算得出平均出厂电价与其他国家潮汐电站发电成本相当,证明我国潮汐电站已进入商业化运行阶段。

潮流能方面,我国该领域开发利用技术快速进步,已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具备开展潮流能兆瓦级并网项目开发能力的国家,在稳定性、可靠性、可维护性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2年,我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在舟山海域成功下海,这是目前国际上单机最大的潮流能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已超500万千瓦时,连续运行时间居国际前列。截至目前,我国潮流能装机已超4兆瓦。

波浪能方面,我国波浪能发电装置的整机能量转换效率已达15%~20%,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已超80%,与国际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目前,国内已完成实地海况测试和样机投放的波浪能发电装置超50台。波浪能开发装备产业化将是我国实现海洋新能源装备产业科学布局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占领国际海洋技术高地的重要抓手。

温差能和盐差能方面,2023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的我国首台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在南海海域开展了海上试验,是我国首次在实际海况条件下实现海洋温差能发电原理性验证和工程化运行;我国盐差能利用技术尚处于原理研究阶段,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展了100瓦缓压渗透式盐差能发电关键技术研究。整体看,目前温差能和盐差能技术成熟度仍待进一步提高,现有示范项目发电成本相对较高,是风电3倍。

二、海洋能规模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但从技术研发到试点示范,再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还有较长距离。

一是行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虽然我国海洋能研究起步较早,但在《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前,整个行业未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计划,项目建设有时伴有盲目性和重复性,影响了海洋能研究能力提升和开发利用。同时,在现有政策法规体系中,涉及海洋能的多为笼统的规定表述,缺乏关于海洋能的专门的整体规划,对资源本底状况缺乏系统认识,社会公众对海洋能的战略地位也缺乏足够认知与关注,加之海洋能与其他海洋产业的竞争性用海问题日益突出,导致部分资源优势区域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二是配套政策尚未出台。海洋能项目涉及装备制造、海上工程、安装维护等多个环节,投入高、工程复杂、风险大,目前我国缺乏海洋能产业发展相关鼓励政策,包括海洋能上网电价补贴、电站运维补贴和售电收入税收优惠等,这对有关企业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激励尤显不足。

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依据国际经验,在实现规模化发展之前,海洋能技术须经过长期、反复、系统的试验,其中海洋能实验室试验平台和海上试验平台的建设对促进技术进步和运行经验积累具有积极作用。我国虽已建立相关公共服务平台,但投入不足,且平台功能尚不完善。

四是研发能力仍待提升。我国海洋能研发力量较为分散,缺少专门从事海洋能开发利用的研发机构和人才队伍,创新力度不足,有些研究曾受多方因素影响而中止。此外仍有关键技术未取得显著突破,海洋能开发利用整体仍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示范应用规模较小。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行业统筹规划,保障海洋能中长期目标实现

需将海洋能纳入能源发展总体布局,推动将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纳入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和“十五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围绕海洋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求,制定中、远期专项规划,统筹推进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一体化发展。基于海洋能资源分布情况、各种海洋能技术成熟度、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明确相关地区海洋能发展技术路线,合理布局项目及配套产业链选址,实现分类、有序开发。

(二)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促进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制定海洋能发电并网定价机制、投资政策、上网电价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因地制宜出台海洋能产业用海、用岛政策,简化示范应用项目申报审批流程。以财政资金投入为牵引,发挥国家海洋能专项资金在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示范应用等方面的带动作用,逐渐激发市场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与能源央国企投资重点产业链和创新链项目。此外,可借鉴国际经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开展海洋能项目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业务,探索潮汐能项目的资产证券化等。

(三)强化创新引领发展,持续开展关键环节技术攻关

加大海洋能研发投入,补齐基础短板,不断在强化应用能力和实现自主可控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兆瓦级潮流能、波浪能发电以及大功率温差能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装备技术攻关,加快中试验证和技术迭代升级,提升技术经济性。二是搭建创新研发平台,支持建设海洋能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加强海洋能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专家来我国工作和创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海洋能发展整体水平。

(四)深化跨部门协同,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国际合作

加强涉海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统一高效的海洋管理体制,统筹海洋能开发和海洋生态保护、渔业养殖、航运交通等其他海洋活动,实现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应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能合作组织和项目,参与IEA-OES和IEC等组织关于海洋能国际规则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推进装备技术、测试检验等标准规则国际互认,推动我国海洋能开发优势技术和装备进入国际市场。


原标题:我国海洋能规模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