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长居世界首位 石油消费放缓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5日

点击数: 415

7月8日,英国石油公司(BP)在北京发布的201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显示,2013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4%。但能源消费增速持续放缓,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速从2012年的7.0%降至4.7%,远低于过去10年8.6%的平均水平(BP统计口径,下同)。

 

对此,BP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鲁尔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方兴未艾的基本结构调整如何可以只改变能源需求,而不会最终影响经济绩效,让他感觉“难以捉摸”。“经合组织能源需求增幅主要由美国来拉动;非经合组织需求放缓,则主要来源于中国能源需求的下降,具体表现在煤炭和石油消费需求走低。虽说中国环境政策有变化,可是这是2013年下半年出台的,不能解释全年的数据变化。”克里斯托夫·鲁尔说。

 

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长居首石油消费放缓

 

过去3年,居高不下但非常稳定的石油价格没有体现出消费及生产之间基本平衡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2013年还是石油生产出现动荡的又一个年头。我们对美国产量迅猛增长的故事耳熟能详,但2013年也再次出现严重的供应减产,尤以北非和中东为甚。

 

《年鉴》显示,2013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140万桶/日,即1.4%,高于2012年的增长率及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正如司空见惯的情况一样,增长的驱动因素是非经合组织的新兴经济体,它们在全球消费中的比重居多,经合组织的需求仍然停滞不前。

 

“非经合组织中,中国的石油消费疲态最为明显,需求仅增加39万桶/日--为2009年发生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水平。就经合组织而言,美国脱颖而出,为去年增速最快的国家--(按量计算)自1999年以来首度超过中国。”克里斯托夫·鲁尔补充表示,2014年迄今为止,由于美国需求的增长幅度减小及中国需求的进一步放缓,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减速。

 

在石油生产方面,2013年的特点还是严重的供应减产及美国的创纪录增长。虽然我们看到产量出现严重波动,为何石油价格在过去3年保持如此的稳定?

 

“在很大程度上,答案应该是美国与页岩气相关的产量增长几乎完全弥补了非洲和中东地区的供应中断。合理的结论是,如果只发生当前实际出现的大规模供应中断,今天的石油市场状况将非常不同,反之亦然。重要的是,两者的此消彼长纯属巧合。高价格可能刺激更多的页岩气生产。但实际上,没有合乎逻辑或具有实质意义的其他因素能够将上述两种动态结合到一起。因此,在其中一种因素占据上风前,市场仍将保持紧张不安--或者诡异的平静。”克里斯托夫·鲁尔说。

 

与此同时,天然气市场正在发生缓慢变化,呈现两个发展动态: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以及目前分割性区域市场在液化天然气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实现不断整合。BP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这些因素的势头减缓--美国的页岩气产量增长放缓,而液化天然气发展幅度仍然很小。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的所有化石燃料一样,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放缓更为明显:天然气是经合组织的消费增长超过非经合组织的唯一燃料。与石油的情况相同,经合组织消费增长的动力是美国;与石油不同的是,中国并不是导致非经合组织消费增长疲软的原因。

 

《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增长10.8%,居世界首位。克里斯托夫·鲁尔指出,虽然中国的天然气生产实现全球第二大增量,但仍有巨大的缺口需要通过增加进口予以解决,这一缺口主要是通过进口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来填补。

 

中国煤炭占比创新低“气煤”之争将持续

 

煤炭是化石燃料的最后一块拼图。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这种工业化燃料通常是经济健康的合理指标;对于经合组织,煤炭市场的特点更多表现为在发电部门与其他燃料进行竞争,并受到政治和价格因素的影响,2013年也不例外。

 

BP统计数据显示,总体而言,煤炭市场发展放缓。消费增长3.0%,仍然低于其长期的平均水平,产量增长是2002年以来最疲软的一年。在去库存化和低需求的综合作用下,各区域的价格均出现下跌,而供应商之间竞争加剧则缩小了区域价差。

 

煤炭市场的主力军是中国,2013年,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占比为67.5%。消费增长为4%,不足过去1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在过去15年以来,中国首次没有实现世界煤炭生产的最大增长,被印尼取而代之。

 

在谈及煤炭消耗量放缓的原因时,克里斯托夫·鲁尔认为,关停煤炭密集型工厂及鼓励发展煤炭替代燃料等力求减轻当地污染的新政策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措施的规模受到有限的天然气供应的制约。“此外,关停小煤矿等决策是在2013年晚些时候推出的,所以也不能通过环保政策解释。在中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去年首次超过工业,因此,工业生产增长放缓是一个驱动因素。然而,如何在抑制煤炭增长的同时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稳定仍然是个难题。”他补充道。

 

对此,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员王韬认为,中国3大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的增长率也都远低于各自的10年平均水平,这是个重要的趋势,值得引起能源分析人员的注意。结构性的变化,无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可能正在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鼓励进一步用天然气发电取代煤电的同时,在欧洲和美国,煤炭在发电领域的地位却有赶超天然气之势。《年鉴》显示,2013年,天然气在美国发电部门的市场份额出现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天然气发电量的减少被煤炭取而代之;同样,在欧洲,天然气难以与价格更低的煤炭竞争,天然气在发电领域的市场份额降幅超过煤炭。

 

克里斯托夫·鲁尔坦言,这种“气煤之争”确实存在。但长期看,天然气占比会日益提升,预计再过20年,煤炭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市场占比会基本持平。

 

可再生能源成非化石燃料增长的最大动力

 

2013年对非化石燃料而言是重要的一年:其增长超出平均水平,在全球发电量中的比重几乎达到三分之一,在欧盟和美国则抢夺了化石燃料在发电部门的份额。

 

《年鉴》显示,非化石能源中,核能的贡献最小,仅仅中止了两年以来的颓势。后福岛事故时期的安全审查规模开始缩小,停止运行的反应堆数目减少。截至目前,日本所有的核反应堆都已关闭。在其他国家,韩国、乌克兰、西班牙和俄罗斯的核电降幅被美国2.8%和中国13.9%的增幅所抵消。

 

再来看水电,2013年全球水电的增长率从2012年的4.5%降至2.9%。克里斯托夫·鲁尔解释,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产能扩张放缓以及--非常直观的原因--全球降水格局:巴西连续第二年经历严重旱灾,而欧洲和欧亚大陆的水力发电量连续第二年增加。虽然增长可能比较缓慢,但足以使水电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增至创纪录的6.7%。

 

可再生能源是2013年非化石燃料增长的最大动力,这是2013年非化石燃料增长的最大推手。2013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为2.2%,可再生能源对一次能源增长的贡献超过天然气;如果加上生物燃料,该比重总计为2.7%。

 

“同时出现的增速放缓与供应量增加体现出一种根本性困境--可再生能源仍得到补贴。可观的年度增量反映了可再生能源已经达到的规模,而增速放缓则说明财政支持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的扩大有所减少,同时不断攀升的补贴给社会带来了更沉重的负担。”克里斯托夫·鲁尔说。

 

采访中,克里斯托夫·鲁尔反复提及一个问题:能源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即实物能源平衡在过去10年所发生的沧桑巨变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数据显示,在美国,能源进口仍约占贸易赤字的一半。随着美国油气进口量的减少,这一赤字正在迅速缩小。另一方面,中国不断增强的油气进口依存度减少了其贸易盈余。2013年能源进口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几乎是2003年的3倍。

 

“如果有人在过去10年就影响全球经济的潜在因素询问任何一位经济学家,全球贸易失衡一定是主要答案。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全球能源平衡--通过减少美国赤字和中国盈余--正在成为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克里斯托夫·鲁尔说。

 

正如总是作为结语的古老格言所述--市场为王。但是不要忽略这句格言的附言:你得让市场发挥作用。与决策所涉的任何其他领域相比,我们更能在全球能源和能源政治中见证事物的正反两面。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