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0日
点击数: 1123
流水无语 大地铭记——— 追记我国水利水电事业主要开拓者之一张光斗
“我不仅不是什么‘泰斗’、‘大师’,也不是科学家,我就是一个工程师,一个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从英俊青年到耄耋老者,6月21日,张光斗———这位倾尽一生关注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关注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关注人民生活,关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101岁老人走完了他与水“相恋”的世纪人生。
6月22日,在清华大学张光斗先生的家中,客厅已被简单地布置成灵堂。遗像前摆着老人生前最常坐的椅子和走路用的拐杖,一个放大镜,还有几只静静燃烧的白烛。
张光斗女儿张美怡说,父亲上世纪60年代得了青光眼,由于没有及时治疗,视力一直非常差,这个放大镜还是王大珩院士送给他的。张光斗晚年给中央打报告、写文章,都是一手拿着放大镜,另一手敲电脑键盘完成的。
走进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学楼的大门,迎面即见学生们折叠的、用以寄托哀思的一大簇小白花。静静的校园里,丝丝细雨也在诉说着对这位大师的无尽思念。
仰天俯地 唯吾良心
张光斗似乎是因为水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一生的喜怒哀乐都同水有关:为水而梦,为水而忧,为水进发,为水坚守。
1912年5月1日,张光斗出生在江苏常熟一户贫穷人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最快乐的事就是跟着哥哥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戏水了。” 1934年,靠全家人省吃俭用,读书用功的张光斗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并先后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爱国心切的他毅然谢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辗转多日,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从1937年到1942年,张光斗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一起艰苦奋战,在四川建成了一批小型水电站,为当时的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支援了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张光斗在工作中积累、保存了大量有关我国水资源蕴藏量和水文勘测的宝贵资料。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华工作的美国水电工程师力邀张光斗赴美工作,依然被他谢绝。他说:“我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民养育、培养了我,我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效力。”
1958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当时有个别学生为了节省投资,想抽掉廊道内的钢筋。同事告诉张光斗,这是系党总支的决定,只能服从。张光斗的拗劲儿一下子上来了:“你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是真正服从党的领导。廊道抽掉钢筋,泄洪是很危险的,下游有千百万人民,这样如何对得起党和人民?”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做出三点指示:不准张光斗离开工地;图纸必须由张光斗签字;技术上相信张光斗,不勉强他同意他认为不对的意见。总理的信任让张光斗毕生感念,也成为激励他不断克服困难的一份动力。密云水库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世界罕见记录。周总理称赞它是“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水”。
张光斗一生寄情水利水电事业,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我国近现代史上但凡有点名气的水利水电工程,无不留下他的身影。从1937年起,他就负责设计了桃花溪等一批水电站,这是中国人完全靠自己力量设计建成的第一批水电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光斗曾先后为葛洲坝、小浪底、三峡等52座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技术咨询,成为我国担任工程顾问最多的水利水电专家之一。
在工程建设上,张光斗一向强调要本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严格施工。上世纪80年代,他不顾高龄体弱,坚持乘坐“沉箱”潜入葛洲坝水电站水下查看施工情况。驾驶沉箱的工人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岁数的老人还敢坐“沉箱”潜到水底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从三峡工地的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5米高程的底孔检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当摸到表面仍有钢筋露头时,他当即要求施工单位按标准返工修复。
张光斗曾告诉学生:“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如果见到有不合格的混凝土要入仓浇筑,应当敢于站在混凝土吊罐下面阻止下料。”
孙女张彤说,爷爷不太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他说‘不要称我泰斗什么的,这些都是吹牛。只要我的工程对得起百姓,不出事故,我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名利不慕 哀痛不怠
张光斗晚年曾对医生说,自己长寿的原因就四个字:淡泊名利。
“1955年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一开始他完全不知道,看了报纸还以为是有人和他重了名,后来接到聘书,还总说自己本领不够,名不副实。”女儿张美怡说。
对于张光斗付出的辛劳,有人曾给出这样的评价:他走过的桥比常人走过的路还多。然而,他每次面对全新的水利工程时,都告诫自己要“从零开始”。他说:“水是流动而变化的,即使你已经设计了100座大坝,第101座对你而言依然是个‘零’。”因地制宜是水电事业的第一要义。
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让很多水电人魂牵梦萦,张光斗也不例外。但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三峡从规划、设计、研究、论证、争议直到开工建设的全部过程。
早在1945年,中美两国就曾计划合作修建三峡工程,当时的资源委员会要求张光斗前往美国工作,配合完成该项目。“万万不行,现在还不能建。”根据当时国情,张光斗坚决反对这一计划,认为三峡工程巨大,当时即便建成,也发挥不了太大作用,而且工程由美国方面掌握将有损国权。
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方案,这一次张光斗没有反对,并且参与了筹建工作。工程开工时,他已是82岁高龄。
尽管年事已高,但三峡工程开工后,张光斗每年必去工地,而且每次必到施工现场。有人劝阻他,还是不要去那些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工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你们是不是想捣鬼,不敢让我看?”这些话,成了他应对劝阻的口头禅。
2001年春,作为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89岁的张光斗到三峡工地检查导流底孔施工质量。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坚持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6米高程的底孔,检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对于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个性好强的张光斗,在脚手架上硬是不让人搀扶,坚持自己走。当用手摸到底孔过水表面凹凸不平、钢筋露头,立马要求施工单位按设计标准返工。
时任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的陆佑楣院士在答谢专家组的发言中谈及此事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哽咽着说:“老先生为了三峡工程能如此尽心,我们这些在第一线工作的人员怎么能不把三峡工程做好呢!”
“一根残留的钢筋头会毁掉整条泄水隧洞。”张光斗经常用那些水电工程史上惨痛的失败,告诫年轻工程师:我们的事业要求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在外人看来常常不近情面的张光斗,也有着鲜为人知的伤痛。1980年夏季,张光斗唯一的、年仅38岁的儿子在京不幸病逝,时值先生正在葛洲坝工地审查设计,当时主持审查会议的水利部原副部长陈赓仪怕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对他的打击太大,在回京的路途中出问题,不得不对他谎称是学校要他立即回京参加重要会议。到家后,张光斗才得知儿子已经过世,听到此噩耗后,他两眼直瞪瞪一言不发地呆坐在那里。可以想象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悲伤。即使是在这样极端悲痛的日子里,为了对工程设计负责,在儿子追悼会结束后,张光斗还是花了近两天的时间写出了一份上万言的“葛洲坝工程设计审查意见书”,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刘达见此“意见书”后深为感动,当即自己动手写信给时任副总理余秋里和水利部主要领导,向他们推荐这份意见书,并盛赞张先生的这种对事业负责的精神。
张光斗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我老年失子,欲哭无泪。想到孙女只6岁便失去父亲,更为伤心。儿元正追悼会后,我静下来,写了意见书,也算我对元正的悼念……
孜孜学业 手不释卷
张光斗之所以能够在工程实践和教学生涯中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和他所处的时代与机遇紧密相关外,应当说和他自身的勤奋好学、努力进取也是密不可分的。张光斗上大学念书时,在同学们的眼中一直是一位“孜孜学业,手不释卷,所业精熟无论”的佼佼者,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1934年在当年全校考取公费留学的学生中,张光斗的毕业成绩排名第一。1943年~1945年,在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局和垦务局考察和学习期间,他吃住在工地,白天在工地边看边向有经验的工程师、工人请教,知道了“应当如何做工程”;夜晚在室内查资料、学理论,运用理论知识把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感性知识从理论上搞清楚,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明白了“为什么这样做工程”。这段在实践中再学习的经历,对他学术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他日后在工作中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依旧保持着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由于老年人拿笔的手经常颤抖,写字困难了,他就开始学习用计算机打字,因为视力严重衰退,有时即使用放大镜,也看不清汉字输入法在屏幕上显示的同音字的各种字形,只好凭记忆去选择数码标示符以确定应该是输入哪个字。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硬是自己用计算机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打出了洋洋七十万字的自传体著作《我的人生之路》,这种勤奋、坚强的毅力也是一般常人难以做到的。
张光斗作为教师,在治学方面的态度和所取得的成就也十分令人敬佩。1949年,张光斗到清华大学任教,从教5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校应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而且身体力行,注重教书育人,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在他任教时即使工作再忙,认真备课这一环节也总是“雷打不动”,每堂课前总要编写工工整整的教案,课上讲解时总要介绍几个生动有趣的工程实例,令听者终生难忘。
在讲到应如何对待水利工程质量问题时,张光斗强调由于水利工程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因此一定要把工程质量放到第一位。他还形象地告诉学生,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如果见到有不合格的混凝土要入仓浇筑,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应当敢于站在混凝土吊罐下面阻止吊罐下料。试想如果每个工程技术人员都能做到这点,恐怕那些所谓的“豆腐渣”工程就不复存在了。
张光斗高贵的思想品德和突出的成就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2007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致张光斗先生95岁华诞的贺信这样写道,“从一九三七年归国至今,七十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为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建立了卓越功绩。先生钟爱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耘,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的品德风范山高水长,令人景仰!”胡锦涛的贺信概括了先生品德的精髓,这也是党和政府对以张光斗为代表的老一代知识分子高尚精神品德和卓越工作成就的充分肯定。
张光斗,著名水利水电专家。1934年秋,张光斗考取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后赴美留学,193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光斗回国,长期从事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1949年10月起,张光斗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水利工程系副主任、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1955年张光斗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张光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