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5日
点击数: 478
两个多月来,河南遭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一些地方几十万亩农田连片绝收。
6月1日至8月7日,三门峡市平均降雨量122.4毫米,不足多年平均降雨量的五成,大部分乡镇连续60天无有效降水。但即使如此,三门峡竟然实现居民用水安全无虞,农业生产井然有序。
无独有偶,平顶山油坊头村因为常年精心维护灌溉渠,让村子“成为旱区中的一片绿荫”。
河南三门峡
水库存水足,心里不慌
水库安全蓄水多
放水29天,补水近13万立方米
“三门峡十年九旱,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另辟蹊径,研究如何发挥水库最大蓄水效用的命题。”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说。
8月9日清晨,陕县张茅乡境内山口水库。一轮红日跃出湖面,湖光山色相互辉映,远处的山峰缠绕着丝带般的薄雾,寂静安详。
新的一天开始了,水库管理员王帅顾不得欣赏眼前的美景,直奔大坝例行巡查。“水库巡查时,要眼看、耳听、手摸、脚踩,对水库工程表面和异常现象进行检查。”王帅告诉记者,不但要检查坝面凹凸情况和渗漏情况,还要排查水位情况以及水库大坝、溢洪道、输水涵管,不能有丝毫马虎。
水库管理所值班室,所长刘书定正忙着整理值班记录。“进入汛期后,我们水库管理所的8名员工分成两个班,轮流值班巡查大坝,既巡查工程,又要观测水位、降雨量和气温,同时记录大坝沉降、位移、浸润线数据,实行水情日报制。”他一边介绍情况,一边将记录保存归档,“每次巡检必须做记录,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县区水利局和当地政府汇报。只有水库安全了,我们才敢多蓄水。”
由三门峡市财政筹资建设的山口水库,自2012年就开始为沿岸几千口人饮水和近万亩农田灌溉提供水源,同时作为三门峡市区备用生活水源。截至8月2日,共放水29天,补水近13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000亩。
与此同时,三门峡市开始探索水库科学调度,试着向洪水要资源,最大限度增加水库蓄水容量。市水利局将81座病险水库全部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截至目前,已投资4.6亿元,完成7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为安全拦蓄水资源奠定了基础。
2013年,在确保水库安全的情况下,市水利局又组织多方专家对市防汛办负责调度使用的7座中型及重点小型水库的汛期、汛末水位进行了认真复核,还派出专家组赴水库进行现场察看和技术会商。
“从6月份以来,三门峡市对辖区内18座水库修正了汛限水位,增加汛期拦洪库容450万立方米,相当于多了一个中型水库,持续几个月的缺水状态得到缓解。”三门峡市水利局长段建民说,而在过去,每到汛期,为确保安全,一般都是空库运行,将水白白放掉。
“小农水”因地制宜
45处“五小水利”使3万多亩农田受益
“有了这条渠,我再也不为浇地发愁了。”8月10日,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种田“老把式”老刘站在地头,指着旁边新建不久的一条500米水渠说。
前年遇旱,他家7亩多麦田只能从很远的地方引水,因为缺水亩产只有300多公斤。“今年收了400多公斤,既增产又增收。”
三门峡地处丘陵,沟壑纵横,河流溪道较多,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池、小水渠、小水窖等零星水源丰富,解决“小地块”“小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问题的潜力巨大。
2013年以来,三门峡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5处,使3万多亩农田受益。柳庄村老刘是首批受益农民之一。“这多亏了民营资本的参与。”市水利局副局长李苏宏话语里充满感慨,“种植大户先建塘坝把水拦蓄起来,后用小泵站将水抽至5000立方米和1万立方米两个蓄水池,再将水分至大小超过100立方米的15口蓄水池中,最后通过遍布田间的水渠调蓄使用。”
其实,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一直是河南各地面临的难题,三门峡在这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实现了财政“小投入”撬动民生“大效益”。
该市按照“政府引导,规划依托,民营资本为主,财政奖补为辅”和“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也就是说,一年3500万元的财政投入将带动近1亿元的民营资本投入。”这是“小农水”建设“以奖代补”的魔力。
“‘小农水’工程解决了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可以说‘小农水’修到哪里,农民就增收到哪里。”渑池县委书记张松林说。
节水灌溉不看天
浇得慢、渗得深,不担心天旱又省钱
一条条黑色输水管带,如“毛细血管”般游走在果树下,每条管带按照作物根部位置安装喷雾“开关”,水闸一开,数道水雾“噗噗”作响,干涸的地块不大会儿工夫就湿润了。这是记者在陕县大营镇寺古洼村二仙坡生态观光农业基地看到的景象。
古洼村种了大半辈子地的老张对水可是爱恨交加:60年代靠雨水,遇到好年景能温饱,遇到受灾年份就返贫;90年代靠井水,井越打越深,水却越来越少。“1小时要20多度电”,根本舍不得用,小麦只浇一水,玉米干脆不浇。
如今,在“靠天吃水”的三门峡干旱地带,当地农民借助此项技术开始种植经济作物,逐步脱贫。“在过去,大水漫灌浇一亩地至少需要40方水, 而节灌仅需要20方左右,原来浇地花费接近40元,现在仅需要10来块钱。”
“以前大水漫灌后,为防止地裂,农民还得马上锄地,不然三五天水就挥发光了。现在浇得慢、渗得深,农民既不担心天旱,又省钱。”基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近年来,三门峡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截至目前,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5.35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的项目区粮食作物亩均增产35%以上,经济作物亩均增收超过3000元。
三门峡水库能基本满足该市城乡居民用水需求,节水灌溉缓解了水资源危机,但这些并没有让三门峡人松口气,“大旱之年的出路就在节水。”当地政府紧接着念响“紧箍咒”,实现全民节水总动员,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
“我们已将全市日用水量超过100立方米的用户纳入节水计划,限定用水额度,目前正对其进行全面排查,超计划用水的,对超出部分加征2至5倍的加价水费,对拒不纳入计划用水的用水户加大查处力度。”三门峡市节水办主任韩建波表示。
在工业方面,三门峡大力推广节水型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大中水利用,该市大型企业水循环利用率在80%以上。“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都自建了污水处理厂,除了蒸发损耗外,废水基本不外排。”
在生活方面,三门峡开展节水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活动,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市中心医院、人行三门峡市中心支行等多家公共机构还自建蓄水池及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同时利用消防水池等设施收集办公楼顶的雨水,用来灌溉绿地,实现整个办公区域不用一滴自来水灌溉的目标。”
河南平顶山油坊头村
护好一条渠,50年没旱
不同于焦渴的周边村镇,河南平顶山湛河区北渡镇油坊头村800亩秋庄稼在河水的浸润里郁郁葱葱。
“仗着一条党员渠,俺村从来不知道啥叫旱!”
50年来,油坊头村的党员们一直修缮着这条始建于1965年的河渠。在河南63年来最严重夏旱中,该村成为旱区中的一片绿荫。
“多亏这些年没在水利上欠账。”油坊头村支书王亚辉感触很深,这些天不少人来村看渠:水泥渠1米宽,两公里长,沙河水沿提灌站淌进渠里。
为啥周围9座这样的提灌站都年久失修,基本闲置荒废,唯独这座能坚持修葺,沿用至今?
油坊头村民刘绿合说:“很简单,靠的是俺村党员组织得好,年年趁农闲,村里的党员出义务工,把水渠提灌站维修一遍。”在他记忆里,修渠没中断过一年。
王亚辉介绍,党员修渠是50年来的传统。这里本是沙土地,漏水漏肥,河水低于地面十几米,天旱地里连草都不长。1965年,油坊头20名党员,带领9个生产队100多名共青团员、知识青年,建成夯土渠和提灌站。渠修好那年,薄田变良田,夏粮亩产300斤,能吃白面馍了。
从此党员年年修渠,渠越修越长,越修越宽,像年轮一样,一层包一层。有些村遇旱因浇灌不划算而撂荒的情况在这里从未发生。1975年,老支书王金山把人撒出去,一斤两斤找水泥,把夯土渠改造为“外生里熟”的水泥渠。2011年,支书出资,党员出工,再次改造,渠成了全水泥结构。
中间多年,下拨的水利投资不多,加上没再遇到大旱情,周边村水利设施逐年荒废,村里村外也有了不同意见,说“花冤枉钱,干傻事”。老支书坚持,你不能等雨天补房子,旱天再修渠。再困难,村里每年挤资金,党员带头出义工。久而久之,水渠也就被叫成了“党员渠”。
湛河区委书记丁林平说:“常说水利历史欠账,油坊头却守好了历史资产;常说小农水‘重建轻管’,油坊头不等不靠,没人管党组织管。党员修渠、党员养渠,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教益。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8/22/nw.D110000renmrb_20140822_1-14.htm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