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电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5日
点击数: 420
虽然,基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这样共同的主题,世界各国对于清洁能源开发、技术转移合作等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围绕其不断开展的国际合作也愈益广泛和深入,但是,各国能源文化上的差异决定其能源战略选择的不同,也影响彼此间的理解,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进而产生矛盾。正处于能源转型和革命中的中国,能源文化也在转型,如何利用好能源经济自然转型的机遇,跨越不同能源文化的差异,形成积极的能源国际合作环境是个值得思考的大课题。
在近日开幕的“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能源文化的国际视野比较》(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对中外能源文化理解差异性描述,观察和探讨各国能源战略选择,以期“跨越能源文化差异,促进能源国际合作”。
各国对能源经济革命的理解及接受有很大不同
所谓能源文化,是指与能源生产和消费有关的所有理念、政治经济制度以 及行为方式的总和,这种总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认知即能源文化。“不同的能源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能源发展战略,不同的能源发展战略又会外溢为不同的能源对外合作战略。”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认为,不同的能源文化会建构不同的国与国之间的能源关系,而不同的能源关系也会内化为影响能源发展的各种政策因素。
比如,随着就气候变化问题而在全球展开的日益激烈的讨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已初现端倪,它将彻底改变世界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是要大量创造出新的及可再生的能源;二是改变传统的固定的能源利用方式即大型的集中供能方式,而向更为安全、更为高效、更低排放的低能源方式转变。但报告指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国对能源经济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意义的理解及接受有很大不同。欧盟和美国的差异就非常明显。
2005年即提出“低碳经济”新发展理念的欧洲人正在致力于这样的创新,“一种超越低碳经济的建立在将互联网、发电 技术、可再生能源、新型停电设备、电动汽车等集合在一起的基础之上的后经济社会正在酝酿而生。”而通过页岩气商业化生产实现其能源革命的美国人,“更愿意徘徊于以油气等传统能源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探讨着从中东石油依赖中摆脱出来的国家能源自主的经济的光明前景。”什么样的模式是适合中国的?是选择“欧盟模式”,还是“美国模式”?报告认为,上述的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中国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中国能源经济正在自然转型的机遇,利用新能源经济革命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对能源发展的正面效应。“中国已经形成了与西方传统能源安全观有较大不同的新能源安全观”,既包含更多供应含义的安全,又包含更多社会含义的安全。
中国的能源文化正处于转型中
“中国的能源文化正处在转型的过程中。”报告认为,转型的政策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使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时候,市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日益开放其 上、中、游领域给外来投资;将更多投身于多边能源合作之中;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使之更为清洁化和低碳化;随着中国不断感知到自己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地位与未来作用,中国的对外能源政策正在逐步形成,不再仅仅局限于或突出表现为中国的能源外交政策。
通过国际合作将中国的能源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对于促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能源战略意义重大。同样,从国际语境的解读来看,适时调整我们的一些战略说法也有利于消弭外界对我国能源战略的理解差异。
以“走出去”战略为例,中国能源的“走出去”战略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两层含义,不能单单将其理解为“走出国门”,更应形成一种国际能源合作的态势。
而对外国而言,“走出去”意味着全球资源正被中国“掠尽”的心理恐惧。报告指出,对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误解不仅仅来自“走出去”与“国际能源合作”两者间的差异,还在于中外对“走出去”认识的不对应性。如果中国能更多地使用“国际能源合作”来表述“走出去”,上述“不必要的理解差异也会随之消失”。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