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2日 星期日

中国电力装备"称雄"亚非拉市场

来源:中国电力电子产业网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3日

点击数: 458

作为距离世界制造强国最近的产业,我国发电设备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单就苏丹来说,其电力市场上,已基本是中国企业的天下——而这也只是我国电力装备"走出去"的冰山一角。

 

我国的电力装备,尤其是火电和水电装备早已扎根印度、巴基斯坦、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苏丹、尼日利亚及巴西、洪都拉斯、智利、委内瑞拉等国家,可谓遍布亚非拉,而输变电装备也已叩开了欧美发达国家高端市场的大门;相关的电力装备企业也已在国际舞台上与国外公司并肩而立,同台竞技。

 

目前,我们的销售模式也从过去单一的设备采购向提供成套解决方案过渡,EPC、BOT等商业模式正逐渐增多,且不少企业已在国产建厂等;而施工的工程项目也由火电站发展到水电站、燃机电站,火电机组的容量也从几千千瓦的小机组发展到660兆瓦的超临界机组。据不完全统计,出口数量已达近亿千瓦。

 

就此话题,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姚金龙。

 

三步走 电工装备企业驰骋海外

 

记者:还请介绍下我国电力装备"走出去"的基本情况。

 

姚金龙:我国的电力装备"走出去"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力设备和产品走出去。这一时期从最早的加工贸易,逐渐过渡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出口。第二阶段是工程总承包。在做国外工程的同时,国内企业带出去了电工设备和产品。第三阶段则是直接在国外投资建厂或者并购等。

 

但从我国电力装备"走出去"的现状看,绝大多数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目前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即主要出口多种形式的产品,能发展到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优势企业相对较少。今后电力装备"走出去"要在巩固第一阶段的同时,大力扶持优势企业特别是设备制造企业站稳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记者:我国电力装备企业"走出去"的形式都有哪些?

 

姚金龙:形式可谓多样,有以主机厂为主的,也有以设计院为主的,还有以电建等施工单位和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经贸公司为主的组织形式。其中,以哈尔滨电气、上海电气为代表的发电设备主机厂和以西电集团、特变电工为代表的输变电设备主机厂,近些年来充分发挥设备生产商的优势,加速了走出去的步伐,已经在国外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以华北电力设计院、西北电力设计院、西南电力设计院为代表的设计院,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带动了我国电力设备、施工企业走出去。

 

记者:还请您再举几个例子。

 

姚金龙:除了500千伏的高新技术产品先后进入美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外,特变电工还承担了印度首条765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近50%高端产品研制的任务,并投资1亿美元在印度建设了中国首个特高压产品研制基地,实现了过剩产能的海外释放。

 

在中国募集到了资金后,卧龙电气在香港设立了公司,并购了欧洲第三大电机生产商ATB集团,之后在欧洲五个国家建立了工厂,从业人员达到3500人。这是我国电动机企业走出去、直接投资海外众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

 

作为国内厂用防爆电器行业的排头兵,华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伊朗建立了工厂,并在沙特建立了自动化生产线,最近还计划在巴西建新厂。防爆电器行业在下游低迷、内需不足的形势下,纷纷在国外投资建厂,这样不仅拓宽了市场,取得了订单,而且转移了部分国内过剩产能,一举两得。

 

竞相压价 企业海外行为待规范

 

记者:在电力装备"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姚金龙:我国相关企业还面临不少问题,许多行为也亟待规范。竞相压价可谓首当其冲。由于国内的电力项目减少,导致中国大量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电力设计院、电建公司和贸易公司在海外寻找项目时,竞争日益激烈,相互压价的情况经常发生。

 

目前很多国家的电力项目都需要融资,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公司无法利用带资的优势向业主争取更多的利益。这也需要政府出面对执行融资条件进行统筹规划。与此同时,尽管当前中国电力设备制造和电力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设计、制造和土建施工标准却得不到认可。此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外交签证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签证办理还十分困难,而这往往在关键时期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在海外项目施工的工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记者:对于以上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姚金龙:第一,增大中国援外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两优"贷款)的额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电力成套项目领域欧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长期处于标准控制的垄断优势,要想突围实现中国先进电力标准的出口,必须依托中国资本的输出。为此建议扩大两优贷款额度。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建议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适度降低门槛,提前发放适应转型升级的一级、特级资质装备制造业企业,以便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培育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二,加大对有核心技术装备的制造企业海外建厂的补贴力度,以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由于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建厂的投资规模大,收益周期长,对当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很大,建议国家出台重大装备制造业海外投资引导政策。比如可以参照目前国内重大项目技改贴息政策,对特变电工在印度建立的高端制造业基地,给予投资总额一定比例的国债贴息,同时要求所在省市也要再配以相同比例的贴息,以此来鼓励中国过剩产能向世界的转移。

 

  第三,针对"走出去"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国家外汇局能在外汇政策上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第四,设立专门的电力装备产业"走出去"政策研究会。建议由工信部牵头,联合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策划走出去专项支持方案,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针对涉及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给与支持。

 

第五,建立权威的部门组织国内企业去国外投标。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海外的工程数量也在减少,国内企业在海外投标时大打价格战,最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建议确保让真正具备装备制造业能力的优秀企业来代表国家承担项目,充分保障项目质量,避免因恶性竞争带来的项目质量风险,树立好中国企业形象。

 

原标题:中国电力装备称雄亚非拉市场——访了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姚金龙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