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1日
点击数: 403
回看总理欧洲行之一:创新号角奏响合作强音
从柏林、汉堡,再到莫斯科、罗马、米兰,李克强总理历时9天访问欧洲,出席大约70场活动,见故交、促情谊、话合作、谋未来,议题广泛,成果丰硕,被中外媒体评价为一次名副其实的"秋实之旅"。
不少海外媒体注意到,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在众多场合几乎从不离口的一个词便是"创新":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商讨创新合作,上万字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共塑创新"为主题;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提出"改革创新是潜能最好的'挖掘机'";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介绍中国"开放式创新"的构想与实践;在米兰出席第五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大会,鼓励两国青年人用东西方智慧碰撞出更多"奇思妙想",让创意促进创新……
"中德之间经济合作的议题如今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对李克强德国之行有了这样的观感,本次访问的一个主要议题是双方如何加强技术合作。"创新伙伴关系"被提升至一个非常显著的位置。
事实上,"创新合作"不仅存在于中德之间,而是日益成为促进中欧关系的新纽带、新力量。德国《每日镜报》的文章说,"中国这座世界工厂想要成为可持续性高科技的基地,为此需要更多的技术诀窍",而能满足这些需求的地方,通常是在欧洲。德国"工业4.0"规划与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多处契合,便是明证。
与此同时,经过债务危机的欧洲要走出低谷,克服结构性顽疾,迫切需要利用其技术、创意、管理等优势,在与他国合作中重塑其竞争力,进而在未来激烈市场博弈中站稳走好。也就是说,对中欧而言,创新合作是双方发展战略的契合点、产业政策的汇合点和增长需求的重合点。
一些海外专家认为,李克强在演讲中多次强调"开放式创新",表明中国领导人对于创新的理解更为高远、开阔。一方面,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向来是系统性工程,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皆不可行,需要各国携手、协作、分工、分享。另一方面,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开放式创新不仅包括技术领域的创新合作,也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互鉴。
这就是说,中国所倡导的"创新观"是一种宽领域、广视野、全方位的创新,既注重借助外脑外力实现自我进阶,也愿意与他国分享由此带来的市场红利;既注重技术研发突破,也强调优化促进和保护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以体制机制建设破除壁垒、激励创新、鼓励创业,让改革、开放和创新交相呼应,迸出炽烈火花,为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转型提供"高能燃料"。
创新燃料的充分燃烧,需要制度的催化与激发。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特别注重为未来双边和多边创新合作创立机制、搭建平台。开创性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涵盖20多个细分领域,全面指引两国未来的创新合作,内容既包括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工业前沿,也涉及环保、教育、医疗、交通、城镇化等社会性领域。
在莫斯科,中俄决定创新能源合作机制,使之从单纯贸易向相互持股、上下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宽体客机、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合作。中国与意大利也将尽快实施关于加强经济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在节能环保、农业与食品安全、可持续城镇化等优先领域通力合作……
李克强总理的欧洲之行也再次表明,让创新成为中国发展的强音,中央决策层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率先落实于行动之中。过去一年多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大胆革新,因势求变,一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实施大规模刺激,而是向改革要动力,不断推进金融、国企、财税等关键领域改革,同时将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相结合,使经济平稳运行。
二是创造性地展开全球布局。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国际战略,倡导并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地区性合作机制,为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开拓升级空间,而"高铁外交"、"装备外交"等新做法也让人耳目一新。
一些海外媒体认为,李克强总理本次访欧,正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再次延伸——欧洲正是两条"丝绸之路"的落脚点和交汇处。这次访问中,中欧自贸区、中欧投资协定等提议也被深入讨论,收获新的进展。这些体制性的重大创新,连同科技创新一道,必将进一步激发中欧合作潜能,使中欧在共进、共振和共赢之路上行稳致远。(记者韩墨)
回看总理欧洲行之二:开放胸襟构建共赢格局
回首往昔,马可˙波罗穿越欧陆来到中国,可惜这次东西交流机遇因中国后来的闭关锁国而被迫中断。时至今日,中国总理李克强一年内两次访问欧洲,全方位展示中国开放姿态,寻求与欧洲伙伴的合作升级。东西方文化发祥地以前所未有的紧密联合,开启新时代的文明互鉴。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文章中说,今日的中国,市场相对开放,希求自由贸易;中国制造流往世界各个角落,甚至飞向月球;中国经济在蓬勃发展,国民财富因此迅速增加。
新兴、开放的中国需要欧洲。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新兴"和"发达"的合作不仅可以成为典范,更能走出互利共赢的宽广道路。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最大"与"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新兴"与"发达"携手、优势就会倍增。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在拓展机制、促进中欧相互开放方面着力颇多。
首先,中欧将探索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共谋贸易发展"大棋局"。目前,韩国与欧盟已签有自贸协定,日本也积极与欧盟推动双边贸易自由化。相比之下,中国与欧盟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一,双方贸易总量却仅占全球的1.5%,提升潜力巨大。李克强在出席亚欧首脑会议时表示,要推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区域自贸安排,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加快构建亚欧统一市场。
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中德签署双边贸易与相互投资及合作协定总额达181亿美元。德国东源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拉尔夫˙马罗恩说:"德中合作对德国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中德两国互为在各自地区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两国是各自所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通过合作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中欧正在展开投资协定谈判,为相互投资保驾护航。当前中欧都处于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开放合作既有客观要求,又有难得机遇。比如,多达110条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将德国新工业转型与中国产业升级进程对接,为双方投资提供了诸多发展机会。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明确表示,德方支持欧中尽快签署投资协定,进一步扩大合作。
在美欧遭遇"冰火两重天"的中国企业华为也再次诠释了只有开放才能共赢的道理。华为在欧洲的投资兴业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就业和价廉质优的产品,自己也跻身全球百强品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吕本富说,华为在欧洲的竞争对手爱立信和阿尔卡特-朗讯等公司并未因华为的到来受到冲击,反而成为欧盟经济少有的亮点。
第三,中欧将致力于开放创新,拓展新技术、新产业与新领域的合作机遇。李克强在出席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时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更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在合作创新中实现知识的倍增、价值的倍增,解决发展的难题,促进共同繁荣。
广阔的全球市场容得下欧洲老牌企业,也容得下中国新锐企业。二者可以在相互学习与竞合中共同成长。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外贸协会董事会成员舒曼说:"德国有创新能力,但要把技术转变为商业成功,德国还需多看看中国。拿洗衣机来说,洗衣机大约100年前由德国人发明,但如果看看中国海尔在这个行业的做法——海尔如今已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白色家电企业,你就会理解这样的成功故事。"
过去一年多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多次出访欧洲,双边关系以加速姿态不断升温,更深层次、更大力度地相互开放已成为中欧工商界的共同期待。也正缘于此,李克强总理访欧期间每到一处,都见证了诸多合作协议的签署,中欧在新技术、新能源、市场准入等领域的合作都有了新的进展。
一些海外专家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推进和欧洲经济从危机中复苏,双方在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化等关键领域都将释放新的潜力,中欧合作将迎来新的局面。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开放也是改革,我们打开大门,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开放水平,以开放带动改革,使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互利互惠、双赢多赢的开放,既造福本国也惠及世界。(记者王宗凯)
回看总理欧洲行之三:中国智慧助推亚欧融合
共同维护亚欧和平安全与稳定发展、共同推进亚欧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自由化、共同促进亚欧人文交流和社会发展——李克强总理在亚欧峰会上提出的建议,阐明了亚欧交融三大要义。
"扩大欧亚经济关系,加强金融合作是米兰首脑会议重要议题。鉴于欧洲经济趋弱、景气预测值降低,这一议题更具意义。在这方面,中国的角色尤其引人注目,"对于在意大利闭幕的亚欧峰会,德国之声电台这样评论道。
观察人士和媒体如此关注中国的背景是,欧洲经济乍暖还寒,若想扭转颓势,中国因素不可或缺。有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中国高层频繁访欧,中欧交流热络。这股中国"暖风"带来和平与包容发展的讯息,让亚欧走得更近。从更广的视角看,在全球政经格局深刻调整之际,亚欧应成为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好伙伴。
亚欧大陆横跨北半球,面积超过4000多万平方公里,这一广袤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关乎44亿人口的前途与命运,也影响着世界。在经贸层面,亚欧经济总量占全球约55%;亚欧经济互补性较强,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
以中欧为例,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连续10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去年,中欧贸易额达5591亿美元,欧盟对华直接投资65.2亿美元,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36.2亿美元。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贸关系之一,中欧经贸往来正从互补走向互融互通,相互投资和金融合作成为"催化剂"。
目前,亚欧贸易额仅占两个地区贸易总额十分之一,推动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自由化就是激发合作潜能的"金钥匙"。李克强在亚欧峰会上表示,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与地区国家一道构建亚欧大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各国发展。中国将于2015年主办亚欧互联互通对话会,并建议亚欧各方于2015年举办亚欧贸易投资高官会,在此基础上,争取尽快恢复亚欧经济部长会议。
有专家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可成为连接两个大陆的"纽带",架起亚欧经贸合作之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应通过亚欧峰会等机制,加强亚欧在基础设施、能源、金融、创新、贸易等方面全方位"大通道"建设。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以及欧盟"向东看",亚欧一体化进程有望加速。
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欧亚贸易量已超越欧美贸易量,适时启动一些基础领域合作项目将会深化欧亚政治合作。他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通过海上、陆地和空中交通将欧亚连接起来,它的实施将给欧亚带来重要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说,目前亚欧两大洲都面临着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威胁,需要加强沟通合作,寻求政策汇合点,加强协同合作。
在亚欧峰会上,李克强提议加强在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打造亚欧经济增长新亮点。中国倡议建立亚欧科技创新合作中心,构筑创新发展平台。目前,亚欧各国正致力于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升级,这为双方拓展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合作提供了机遇。中欧正致力于到2020年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去年双方制定《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并启动了投资协定谈判,涵盖近百个领域合作。中欧关系新局无疑将助推亚欧合作升级。
亚洲以发展中经济体居多,而欧洲较为发达。从政治议题到经贸人文交流,亚欧峰会既探讨"南北合作",也开启东西方文明间的对话,诠释了和平发展与包容共赢的理念。
"和而不同",亚欧两大文明与合作伙伴携手前行。(记者刘云非)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