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1日
点击数: 376
近期,中办、国办联合派出8个督查组分赴全国16个省份,就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及发展规划督查调研。随行的新华社记者了解到,各地围绕“十三五”规划积极谋篇布局,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设立的前瞻性研究课题和专项规划已达数百项,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继续深化改革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制度保障
在“十三五”规划前瞻设计中,各地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为纲领,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改革,在行政体制、经济结构、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
各地把继续深化改革作为“十三五”规划首要任务,并启动一系列研究课题,如努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等。
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各地长远规划中的必然选择。各地设置了相关预案,加快城镇化建设,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以促进社会和谐。
能源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各地制定针对性举措,积极推进能源改革。煤炭大省山西已着手推动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方向转变。
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各地共识。海南完善地方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加大了生态指标权重,取消了中部生态核心区4个县市的GDP考核。青海今年启动了三江源新一轮综合治理工程,预计在“十三五”末期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将显著恢复,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培育发展新增长极 构建经济发展“新常态”
各省份在制定“十三五”前期规划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和突破口。
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在“十三五”规划前期准备中,“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纷纷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方案。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已启动亚欧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文化科教和医疗服务“五大中心”规划编制工作。吉林省充分利用沿边近海优势,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开启国际经贸合作新模式。黑龙江省提出建设以哈尔滨为中心、连接欧亚的“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打造跨境产业链,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着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以及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各省对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地在“十三五”设计规划中,积极拓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组织实施试点示范工程,深化部门间协作,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
在当前的“微经济时代”,众多小微企业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各地分别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扶助办法,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政策环境,放宽小微企业创业准入门槛,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性任务。
聚焦民生建设 构建和谐家园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全民享有国家发展红利,是“十三五”前期规划中的主导理念。各地在规划研究中,从群众最直接、最贴近的实际利益出发,为方便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出谋划策。
在“十三五”前期规划论证中,各地普遍认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然生态建设和城乡环境治理成为“十三五”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开启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拆除各类燃煤锅炉,老百姓实实在在能感觉到兰州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铁路交通建设是多个省份“十三五”前期规划一个突出亮点。随着兰新高铁逐段通车,预计在“十三五”初期,新疆至北京高铁将全线贯通,届时乌鲁木齐至北京的时间将由现在的41个小时缩短为16个小时。同时,以郑州为交通枢纽,辐射重庆、广州、北京、徐州、合肥等地的“米”字形高铁网也将在“十三五”期间获得突破性进展,各地群众的交通出行将更加便利、快捷。
为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各地积极探索新型模式,进一步抓好肉、蛋、奶、鱼、菜、果等产品生产和运输工作,实现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季节供应均衡。
各地在“十三五”前期课题中专门研究稳定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培训规模等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结合自身优势,计划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百万人就业,力争以产业带动和拓宽各族群众的增收渠道,将惠民落到实处。(参与记者:庞书纬、贾立君、晏国政、赵叶苹、宗巍、邹大鹏、胡锦武、侯文坤、李亚楠、张亮、刘林、徐海涛)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