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中国电建、葛洲坝等电企拔得头筹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2日

点击数: 397

随着达沃斯年会的召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再一次引发世界关注。而在A股,也密切关注着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之旅。

 

1月2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中国对外投资应该有三个“力”在推进。一个是企业自身有对外投资的市场动力;第二个“力”是引力,海外市场欢迎中国企业到他们那里投资;第三个即中国政府的推力。

 

三力齐发,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之旅,能否在经济增长方面开疆拓土?对上市公司,受益品类又是否局限于海外基建?

 

  三力齐发的市场背景

 

在商务部1月21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沈丹阳表示,2014年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估计今后几年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速可能还是要更快一些。下一步商务部将深化对外投资合作管理制度的改革。

 

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大约高于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就是说2014年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事实上,在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规模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自2009年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经与西方六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规模持平。

 

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热议,并被冠以“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被媒体广泛报道。

 

“在目前中国周期类产业陷入低迷的背景下,走出去战略尤为引人注意。现在A股的预期很高,但另一方面,大家看不到实体经济与之匹配的逻辑,走出去战略是一个想象点所在。”上海一位私募基金总经理称。

 

据商务部发言人介绍,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深受世界各国欢迎的,像美国、欧盟、日本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像俄罗斯、巴西、南非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以及一些不发达经济体,都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到他们那里去投资。但总体上还算是在起步阶段,投资的总规模或者是投资的存量比起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中国还是规模比较小的。这也说明在引导和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地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对于走出去与消解过剩产能的关系,有些券商持有异议。瑞银证券认为,当前中国基建相关ODI规模大约100亿美元,即使1000亿元人民币亚投行资金一次性投入,总共一年1600亿元人民币规模,只占到现在国内总基建投资的1%~2%,占中国总投资额的千分之五。靠海外基建投资化解国内“过剩产能”,恐怕言之尚为时过早。

 

海外基建

 

达沃斯会议的召开,再次让市场聚焦中国的走出去战略。

 

该战略主要涵盖建筑(国际工程承包)、电力、核电、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港口、铁路、机场等行业。如中国电建、葛洲坝、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国石化等。

 

在去年11月4日APEC会议期间,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舆论影响,海外基建类股票就曾大涨,龙建股份、中国交建、北方国际、中国中冶、中工国际、山推股份、徐工机械等股票大涨,而被市场贴上走出去的标签。

 

事实上,A股的一些上市公司已经谋略海外多年。中国电建是我国乃至全球综合性建设集团之一,作为特大型综合性工程建设企业集团,海外营业收入位列全球最大250家国际工程承包商第20位,较上年提升3位,在上榜的中国企业中名列第2位。中国中铁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按年度工程承包总收入计算,公司为全球第三大建筑工程承包商,公司已在境外逾55个国家和地区承建超过230个海外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工程、建筑、研究及设计各领域荣获超过200个国家级最高奖项。公司在2013年度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名列第102位;徐工机械出口总额及主导产品出口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前茅,并在一些海外热点区域市场实现突破性进展。公司表示将继续实施“千亿元、国际化、世界级”的发展战略,推进变革创新、布局调整和国际开拓,全面进军世界级企业。

 

但一些反对者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成效难以立竿见影。因为所涉及国家并不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欧盟等)。而且,这些国家较差的国际收支情况和国际偿付能力等,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风险因素。在获得中国资本支持后,它们或许能够提供一定支付手段,但未来用来“还本付息”的可能是不断贬值的“大宗商品”。

 

“短期内,难以看到收益,这个结论没有太多的问题,但二级市场的特点是前瞻性,真正出来业绩的时候,肯定不再是这个估值。”上述私募基金总经理称,“这就是市场不确定性的一个体现。”

 

原标题: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A股“马歇尔”概念有望受捧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