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中国能源企业出海错过了前二十年 下一个十年在印度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5日

点击数: 218

印度中国企业商会秘书长黎剑撰文指出,印度市场的崛起,对中国公司来说,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我们已经错过了前二十年,而在当前大批企业出海的时间点上,未来的十年我们不得不重点看待印度。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印度?为什么会是印度?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印象多是火车顶上坐满了人、国庆阅兵摩托车叠罗汉、电影里歌舞没完没了,以至于“开挂”都快成了印度人的专利。来过印度旅游的人也呈现出两种极端:极度的厌恶,觉得印度脏乱差、人也不诚信;要么是极度的喜爱,觉得在这里精神自由,心灵得到了解放。

 

但去印度经商的人就没那么多选择,因为12.8亿人口吸引力太大,基建和消费市场的增长数据摆在那里,欧美日韩的企业在印度也做得风生水起。所以对商业人士来说,印度是不得不去的必然选择。

 

然而过去十年,在印度发展的中国公司总是磕磕绊绊没能占据主流市场。一边埋怨着两国关系的不稳定,一边瞅着这么大块蛋糕只咬得到一小口,十分纠结。

 

2014年5月莫迪新政府上台后推动了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基于对宏观政策持续利好的判断,早前两年持币观望的国际资本也都陆续进入印度实体经济。印度经济开始全面腾飞,2014年连续三个季度都取得了约7.5%的GDP增长,是当前全球除中国外最受瞩目的经济体。

 

除了传统的欧美日韩持续对印度加大投资,中国企业也开始加速对印度市场的投资和开发:华为在印度持续投资上亿美金建设新的研发中心;北车下属永济新时速投资500万美金成立印度合资公司开拓印度铁路市场;vivo手机投资约1000万美金成立印度销售团队;阿里巴巴投资5.75亿美金入股印度电商PayTM;马云在博鳌论坛上约见印度总理莫迪许诺帮助印度小微企业发展;小米的雷军在印度发布专门为印度定制的手机并决心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线;此外,在新能源、互联网等领域都有中国公司大手笔的投资。一时间,印度变成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都格外关注的市场。

 

但仅仅是因为印度这个人口大国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我们就该来印度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印度其实也是自带“主角”光环的。在我们只顾着学习欧美日的时候,印度已经悄悄爬到了全球GDP第三(按购买力计算),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并很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在第三的位置。

 

众多外企如此关注印度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印度人口多、市场大吗?事实上,过去二十年, 印度在欧美日韩企业的全球化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这些企业的成功都不是单纯地把印度看做销售市场,而是把印度作为自己全球供应链中的一环。

 

对于欧美企业来说,印度是他们的全球人力资源池,利用印度丰富完善的外包服务业、IT和医药研发等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如利用印度低成本的服务业来为全球发达国家市场提供律师、会计、医疗诊断、软件开发、呼叫中心等服务,从而能获取更高的利润。

 

日韩企业则更多地把印度作为其海外的生产基地,将钢铁、汽车及零部件、重型机械、家用电子和消费电子等产业转移到印度,并通过圈地的方式实现了在印度拥有类“殖民地”式的发展空间,利用印度的廉价劳动力来降低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成本。进而逐渐垄断了印度的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并将在印度生产的产品转销至其他南亚国家,以及中东、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等行业标准略低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日韩企业通过派驻大量日韩籍管理人员和工程师等来进一步压低设立在印度各个机构的利润,从而实现将更多利润转移回日韩国内。

 

不少经济学家把之前中印经贸合作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归结为“两国经济结构相近,竞争多过合作”。这是过去。当中国企业开始真正全球化之后,欧美日韩走过的路我们一样可以走,中印间的合作远远大过竞争。唯一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是只想把印度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做国际贸易和国际承包工程?还是想真正地通过印度迈向全球化?

 

以往中国企业刚刚出海的时候,海外运营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往往只聚焦在销售和市场,忽略了企业正常运营和长期运营所需要的税务、法务、公共关系、媒体关系、政策研究和游说等因素,使得中国企业在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一直处于被动弱势的位置。

 

而印度恰恰是中国企业锻炼海外运营能力的最佳试验田。印度市场高度自由开放、商业竞争激烈,中国企业在印度可以遇到在全球各个国家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像美国一样的国家安全审查和行业政策游说制度、像欧洲一样的三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像第三世界国家一样的低产品标准等等。有企业称,把在印度需要考虑的问题列一个清单,去别的国家只用选择性打钩就可以了。

 

所以印度市场的崛起,对中国公司来说,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我们已经错过了前二十年,而在当前大批企业出海的时间点上,未来的十年我们不得不重点看待印度。

 

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因素有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起起伏伏,媒体的片面宣传也加深了中印之间的误解,这种所谓的“不确定因素”和“政治关系不稳定”成为了一些中国企业在印度不决策、不投资、不深入的借口,致使两国经济联姻持续低迷,无法巩固政治关系上的突破,最终严重阻碍了中印间经贸往来的稳定发展。

 

因此,商业人士应该更准确和更及时的了解印度商业社会,为中国企业寻找到一条从印度迈向世界的全球化之路。(作者简介:黎剑,前华为印度公共事务负责人,现印度中国企业商会秘书长,竺帆集团CEO。)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