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能源杂志"微信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04日
点击数: 443
5月19日至21日,由国际水电协会主办,中国国家能源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协办的2015世界水电大会在中国北京的雁栖湖隆重召开。本届世界水电大会是全球水电界的一次盛会,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750多名水电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来到中国的首都北京,下榻在美丽的雁栖河畔,共同交流探讨全球水电发展的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共商全球的水电发展大计。笔者作为参与者之一,注意到以下几个花絮:
一世界水电缘何聚焦中国?
全球的水电工作者缘何聚焦中国?因为中国已经走在了全球水电开发的最前列。不仅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技术、水平和成就遥遥领先,而且中国的水电发展速度,也让全世界惊叹!在本次大会之前,国际水电协会希望全球的水电,在2050年能在现在全球10亿千瓦水电装机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2050年2050GW的目标。然而,这个目标,到底能否实现?国际水电协会知道,只有在中国才能找到答案。因为他们很清楚,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总量超过全球的六分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水电在建工程量最大、设计建设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已经突破了3亿千瓦,发电量超过了一万亿千瓦时,几乎达到了全球水电总量的三分之一。接下来的35年,全球的水电能否再翻一番,中国的作用绝对至关重要。
非常巧合的是,根据我国最新的《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预测,我国的技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总量,已经比2005年国家正式公布的2.47万亿千瓦时的资源量有所提高,达到了2.72万亿千瓦时。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还预测,我国2050年的水电装机将超过6.6亿千瓦(其中含抽水蓄能1.5亿千瓦),年发电量将接近2.2万亿千瓦时。届时我国水电的开发程度,将达到80%,约为目前国家的平均水平。应该说我国的这个研究预测,恰好与国际水电协会的到2050年水电翻一番的设想,完全不谋而合。
为探讨和促进全球的水电发展,本次大会的几次全体会议的讨论议题,分别是水电开发的未来、国际合作、非洲水电和亚洲水电。因为,全球未来待开发的水电资源,主要都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全球水电2050年达到2050GW的目标,能否实现,将主要取决于能否通过国际间的合作,用中国以及各个发达国家水电发展的经验和技术,开发好亚洲和非洲丰富的水电资源。
二水电的生态环境作用如何?北京的雁栖湖是答案
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一直是困扰各国水电发展的难题。由于过多的误导宣传,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水电开发必然会破坏生态环境。不过,大家几乎都知道中国北京有个美丽的雁栖湖,曾经在去年成功举办了APEC会议。雁栖湖APEC会议期间的蓝天碧水,让中国社会产生一个热词叫APEC蓝。在我们这次世界水电大会召开之际,我们再次见证了北京雁栖湖的蓝天白云和周围的绿水青山。这一次,雁栖湖这个美丽地方再次被参会的媒体记者们誉为“水电蓝”。
然而,与APEC蓝的纯粹形容,有所不同,我的“水电蓝”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因为,我们大家所看到绿水青山环绕的雁栖湖,其实就是一个人造的水库,同时也是一个不大的小水电站。它的原名叫北台上水库,我们开会的这个鸭蛋形的日出东方大酒店,恰好就是坐落在北台上水库的大坝和水电站的旁边。如果不是世界水电大会在此召开,有谁能想得到,享誉了北京,享誉了中国、甚至享誉了世界APEC美景,恰恰是一个被很多人以为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水电站和水库大坝,所造就出来的呢?在这里,水电开发、水库大坝的建设到底破坏生态环境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大家不用怀疑,也不需要争论,只要亲眼看一看就都清楚了。总之,为中国、为北京赢得了荣誉的APAC蓝、水电蓝都是源于我们水电的开发和建设。
国际水电协会之所以一定要把2015世界水电大会的会址,选在北京的雁栖湖,其实就是要用活生生的现实向全世界表明,正是中国的水电建设,造就了中国的一个最美的酒店、最现代化会场和最迷人的景色。证明科学合理的水电开发,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同时还能造就出让人如痴如翠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人们要想知道水电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效果到底如何?请到雁栖湖2015世界水电大会的现场,来亲身体验一下“水电蓝”吧!
三可持续缘何成为世界水电大会的主题?
众所周知,贯穿2015世界水电大会的主题是水电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世界水电大会为何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主题?以及何为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同志似乎并不十分清楚。笔者注意到,2015世界水电大会是由国际水电协会每两年主办一次的系列世界水电大会。而国际水电协会,这几年来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地建立和推广一套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水电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规范)。几年来经过包括我国专家在内的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国际水电协会已经基本建立起来的一套有关水电的可持续性的评估体系和规范。这套评估体系和规范也已经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数个水电项目中得到了试验性的应用。
这几年来,国际水电协会一直把水电可持续评估规范的建立,作为他们对国际水电行业的最大贡献。为此,国际水电协会把水电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他们每两年一次定期召开的世界水电大会主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笔者也认为,建立水电可持续性的评估规范,推进全球水电的可持续发展,确实是国际水电协会的一个主要贡献。如果要解释其原因何在,我们不妨先简单的回顾一下全球的水坝建设、水电发展被社会普遍误解的历史。
上世纪后期,水坝建设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作用曾经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的质疑。在1997年在瑞士格兰德召开的一次由世界银行及世界环保协会主办的研讨会上,促成了一个建立世界水坝委员会(WCD)的动议。该委员会于1998年5月份正式开始从事建坝决策研究,经费预算约为一千万美元,由50多家单位提供。其中包括能源公司如加拿大的Hydro-Quebec 和美国的Enron(Enron已于2002年初宣布破产)环保组织如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以及个别国家的政府机构,如日本和丹麦。委员会最终的12名委员,来自8个国家。
经过几年的调研,2000年11月世界水坝委员会(WCD)发布了一篇名为《水坝与发展:一个新的决策框架》(Dams and Development: A New Framework for Decision-Making)的调查报告。其中包括水坝建设对人类、经济、及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决策建议。 WCD报告由两部分共10章组成,主要包括: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替代水能的选择、决策(计划和组织)、人类发展、水能资源政策框架、应用导则,以及委员会以外的其它议程。报告(包括附录和说明)长达480页。该报告发表以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论。
例如,对于该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著名的坝工届国际组织《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的一些成员国就提出了疑问。 WCD只有12个成员,分别来自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美国、菲律宾、瑞典、德国,主席由前南非的教育部长卡德尔˙伊斯马尔担任。对此,人们置疑这仅仅12个国家的代表,能够代表和反映全世界的情况吗?
四中国与反坝的世界水坝委员会WCD有何渊源?
特别是有人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水坝最多的国家,其数量占总数的一半,加拿大是当时世界上水电发电量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然而都没有代表参加调研。没有中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的代表参加的委员会的水坝调查结果,难道会有代表世界水坝的普遍意义吗?
这个质疑确实非常有道理。但实际上,WCD并非没有邀请中国参加该委员会工作。起初该项工作由于是世界银行为了提高投资效率,改进水坝建设中的不足而启动的。我国作为当年世界银行水电投资的最大接受国,为配合世界银行的调查,我国水利部也派出了一位副司长作为该委员会的委员,正式参加由世界水坝委员会组织的项目调查工作。后来在有关我国丹江口水库的调查中,我国水利部门发现其组织的调查有明显的反水坝倾向。调查人员在一些问题上,显然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我国的参加人员明显的感觉到,该委员会某些调查人员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改进水坝的工作,而是要搜集、制造反对水坝的黑材料。因此,我国水利部随后便果断的宣布退出了该项工作。退出之后,该委员会为了增加其权威性,还曾在早期的一些场合,经常宣传说中国水利部也是该委员会的支持单位。
不能否认,该委员会最后的报告之所获得通过,而且还能在国际上获得环保奖项,不能不说委员会的《调查报告》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让人们警惕水坝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好的改进水坝建设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委员会当中确实有人是抱着反水坝的目的。
鉴于此,一个带有反坝心态的委员会,想得到公平的、不带偏见的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该调查报告对水坝的评价,采用的几乎都是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态度。说到水坝的优点,报告总是抽象的一代而过。而说到水坝的不足、缺陷以及个别特例,报告确实非常具体的加以强调和描述,很容易让公众认为这些个案,这些缺陷就代表着全球水坝的总体状况。
一开始很多善意的人们,从找出不足能够帮助改进水坝的建设的角度出发,都曾非常宽容的接纳了该报告的一些片面性的说法。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人指出现有水坝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非是要对水坝的现有工作进行改进,而是另有图谋。这就好像,有人为了改进工作,总结工作中的一些缺点、问题,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哪个人指出这一切的目的,不是为了改进工作,而是要用这些材料作为证据,将你告上法庭,要求法官根据这些证据宣判你的违法甚至死刑。这时候,难道你还能对那份不怀好意的“证据”熟视无睹吗?这种情况与社会各界对《报告》的反应非常相似。当有人拿着《报告》作为证据,要宣告水坝是罪大恶极并宣布应该处以死刑的时候,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很多专业人士才意识到,必须要针锋相对的揭露和批判《报告》中的种种不实之词。
五联合国环境署的DDP为何得不到推广?
当年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了推广WCD的这个《水坝决策新框架》,2001年在WCD被解散之后,成立了一个专门推广《水坝与发展--决策新框架》的项目小组,简称DDP。该项目组的目的,就是在全球推广《水坝与发展--决策新框架》。然而,由于该框架从一开始就受到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抵制,所以,DDP的推广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特别是2002年在南非的约翰类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由非洲国家发起的,关于承认大型水电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作用的提议,经过激烈的争论,192个国家首脑最终一致同意,重新肯定大型水电作为清洁的的可再生能源,并鼓励开发,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气候变暖压力。同时该次高峰会议还决议,随后联合国将在中国专门召开一次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层论坛,探讨落实促进全球水电开发的具体措施。根据这一计划2004年10月,联合国的经济社会事务部和中国的国家发改委联合在中国北京召开了《北京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会议根据各国在水电开发中的具体意愿,发表了一份《北京宣言》。
宣言的第12条特别指出“在水电的环境影响方面,我们承认一些水电工程曾对环境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有效降低环境影响的措施和管理方案对可持续的水电开发至关重要。我们注意到,已有不少环境影响评估与规划的准则,但是这些准则并不是全球适用的。我们呼吁业主和政府部门在此方面择善而从。”
毫无疑问,水电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的这第12条,是针对世界水坝委员会提出的《水坝与发展》决策框架的直接否定。当时大家认为:由于国际社会的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有很大差异,当今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由从半原始状态到后现代化不同的国家组成的复杂世界。幻想用一个统一的法律标准或者决策程序适用所有的社会形式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况且这个由几个发达国家操控和制定的《水坝与发展》决策框架,几乎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反对。因此,这个框架除了经常被一些极端的反水坝组织当作攻击、污蔑水坝的武器之外,至今仍然是一纸空文。
《北京宣言》客观的呼吁世界各国,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应该适用自己国家的有关法律,考虑解决水电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国际水电协会也是当时和我们一起推动和起草水电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的国际组织之一。不过,随后几年的国际社会的水电开发实践却对此提出新的挑战。因为像国际间的碳排放权交易等之类的判别,确实需要一个国际统一的判别标准。如果我们搞水电的自己都不去制定,人们只能使用已有的,类似《水坝--决策新框架》之类的标准。从此以后,国际水电协会就邀请我们中国和一些相关的环保组织,致力于建立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的,能够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需要的,评价水电开发的标准体系。
六何为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建立一套国际社会公认的水电评价标准?当时的国际社会,除了反坝的《决策新框架之外》已经有了欧洲瑞士的绿色水电评价,和美国的低影响水电等评价体系。国际水电协会IHA认为,这些标准主要都是从水电的生态环境方面去评价水电,不够十分全面。为了能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个方面全方位的评价水电,国际水电协会建议,以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水电的判别标准。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初于1972年由联合国提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我们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1,经济可持续发展;2,生态可持续发展;3,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与绿色水电、低影响水电的相对于环境作用的定义不同,可持续的水电并没有自己专门的定义。确切的说,所谓水电的可持续性,并不是指水电本身是否是可持续的,而是指水电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否符合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任何国家的水电开发,最终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停止;任何水电的建设,都不可能永远的进行下去;任何水电机组的运行寿命,也一定都是有限的,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水电开发、水电建设和水电运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总之,水电的可持续性就是指水电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如果我们不这样去理解水电的可持续性,那么当我们要评价一个水电站的可持续性到底如何之前,必须要先对何为水电的可持续,进行定义。反之,如果我们承认了水电的可持续性,就是指该水电站的可持续发展作用。那么显然评价水电的可持续性,就是要评价水电对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结语
短短三天的2015世界水电大会,已经圆满的结束了。然而,全球的水电工作者相聚在中国,相聚在北京的雁栖湖,相聚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水电站傍,共同探讨水电发展大计的明智选择,无疑将会在世界水电发展的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北京的雁栖湖和水电的不解之缘,向人们揭示,并见证着:水电已经并且继续要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作者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