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及相关专家就上半年全国能源形势答记者问实录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8日

点击数: 719

记者:上半年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有较明显改善,请问其中有能源生产消费方面的原因吗?上半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总量方面有怎样积极的变化?


  刘琦: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PM2.5、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同比呈明显下降态势,大气污染状况有明显改善。能源消费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上半年全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减速,能源结构优化趋势进一步显现,煤炭减量消费取得积极进展,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加快推进,这些因素都对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是能源消费增长减速。上半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0.7%左右,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火力发电量同比下降3.2%,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和燃煤发电增速放缓,有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是清洁能源比重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全国水电、核电和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累计约占全国发电量的22.9%,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加,相应减少了燃煤发电,对大气污染状况的改善起到推动作用。


  三是重点地区加大煤炭总量控制力度。去年京津冀地区民用洁净煤替代高硫高灰煤近200万吨。今年上半年,京津冀煤炭减量工作深入推进,其中,北京年内将实现核心城区无煤化。此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也分别制定了煤炭减量目标。


  四是各地积极响应煤电节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去年发改委、环保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各地积极响应和落实任务目标,全年共完成节能改造容量约1.1亿千瓦,可节约原煤约1000万吨,减排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约1.1万、5.7万、3.3万吨。今年国家能源局已下达节能改造任务目标1.8亿千瓦,力度比去年还大。


  五是成品油质量升级改造工作进度提前。国家能源局积极推进炼油企业升级改造,确保2015年底前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将全国供应国五标准汽柴油的时间从2018年提前至2017年。新的普通柴油国家标准已发布,船用燃料油国家强制性标准计划年底发布;国六汽柴油国家标准编制工作已启动,计划2016年底前颁布实施。以上诸多措施将有效降低交通运输行业污染物排放,促进大气环境的改善。


  2记者: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上半年能源投资,特别是新能源投资的情况如何?
 

  刘琦: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目前风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累计达1亿千瓦,超过美国(6000多万千瓦)、德国(3000多万千瓦)。全球前15位风电制造企业中,中国占8家;光伏装机规模3000多万千瓦,居世界第二,前10名光伏企业中,中国占6家。水电装机规模已达3亿千瓦,约占全球30%。生物质能发展势头良好。


  上半年,全国能源行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局面,积极转变投资结构,努力培育行业内生增长动力。全国风电总投资累计约680亿元,同比增长约40%;太阳能发电总投资约640亿元,同比增长约30%;生物质发电总投资约120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对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培育壮大国内装备制造产业,带动制造业走出去,以及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平稳增长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记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能源需求的强度也在放缓。您认为这对全球能源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又将有怎样的影响?


  刘琦: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受其影响,能源消费新常态特征也逐步显现。2000-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为9.4%,2011-2014年均增速降至4.3%,预计"十三五"期间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3%左右。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世界的23%,居全球第一。中国能源消费总量、速度和结构的变化,必将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全球化石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和格局将面临调整;


  二是中国有望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三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加快发展,以及传统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为世界能源科技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各类清洁能源技术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十三五"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能源发展也增速换挡。当前国内能源发展全局性的供求矛盾一定程度得到缓解,但局部性和结构性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应对大气污染新形势下,加快能源转型发展,提升能源产业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因此,"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的核心是要体现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6次会议上提出的能源发展要实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要求,在保障能源供给的前提下,把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将在这些方面下很大功夫。

 

  日前国务院发布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其中专门篇章谈到互联网+智慧能源。请问互联网如何改变能源生产消费?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意义、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曾鸣:将互联网思维引入能源领域,将对能源生产消费带来三点革命性的改变:


  首先,将互联网引入能源领域,将进一步形成更为开放的能源供需结构,实现更广域范围内的"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


  其次,能源互联网具有系统扁平化、设备智能化、能量互补化、供需分散化等特征,能源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模糊化。


  再次,能源互联网将带来能源领域物理流与信息流的高度融合,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广泛化和多元化,互联网思维将重构能源供需体系。


  建设能源互联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支撑能源消费和生产革命。依托于能源互联网平台,实现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能源供需双侧的优化互补协调,解决集中式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需新模式。


  二是支撑能源技术和体制革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能够为市场中各参与主体创造一个基于能源开发与消费的开放、灵活信息交互和创新平台,形成扁平化的行业新格局,引导各类技术创新要素集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能源产业转型。


  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多种能源之间、能源供需双侧的充分协调互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实现集中式能源开发与分布式能源开发的相互融合,提升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提升传统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精细化程度,提升系统的清洁低碳发展水平。


  三是让用户在不同能源种类上具备自主选择权,在用户端形成更为广泛的需求侧响应行为,配合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能源互联网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能源互联网强调多能源领域的互补协调,在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多个能源领域的行业特性、发展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机制及发展规划。


  第二,建设能源互联网对系统运营技术、信息技术要求较高,要有针对性地支持建设若干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多种能源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的情况下,上半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却开始收窄,请问是什么原因?


  钱兴坤:今年上半年,我国天然气市场延续上年低迷态势,消费增速继续大幅收窄,增速降至1.4%,远低于上年同期8.5%的增速。综合分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需求不振。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0%,较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6.0%,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等主要用气行业受产能过剩影响,开工率明显偏低。


  2、冬季气温偏暖导致旺季需求不足。去冬今春全国平均气温为-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是1961年以来第4个暖冬,气温相对偏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方冬季取暖用气需求。


  3、与替代能源相比,天然气价格缺乏竞争力。自去年非居民存量气价格上调0.4元/立方米以来,多个制造业和发电企业出现亏损,气头化工行业更是陷入困境。与此相反,煤炭、成品油等替代能源价格继续下降。目前按等热值计算,天然气价格是煤炭价格的3-4倍左右,气电成本是煤电的2倍,导致企业用气意愿较低,部分用气企业停运或减负荷运行,甚至出现天然气被煤炭等能源逆向替代的现象。


  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挤压了天然气市场份额。上半年全国水电、核电、风电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3.3%、34.8%、26.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快速增长,影响了天然气发电,降低了对发电用气的需求。


  5、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在当前宏观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天然气作为清洁优质的化石能源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不像新能源那样得到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天然气的环保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


  应该说,在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天然气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去年以来天然气市场遇到了一些困难,发展不如预期。但作为清洁高效能源,特别是从我国人均用气量和天然气消费比重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4、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十分紧迫、兑现我国政府承诺的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目标来看,天然气在我国仍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电力需求强度明显下台阶。请问应该怎样看待煤电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和超低排放改造升级之间的关系?


  吴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用电量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速甚至中低速增长,而发电装机容量仍保持较快增长,电力供需宽松是火电(煤电)利用小时下滑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为实现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15%左右、20%左右的目标,水、核、风、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快速发展,电力运行调度要充分利用水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除非技术原因,都要保障性全额收购消纳。在此情况下,全社会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下降就主要由火电(煤电)承担。


  我国现役煤电机组平均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水平分别是680和720毫克/立方米,现行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分别是50-100毫克/立方米和100毫克/立方米。实施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升级,是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要行动。


  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是我国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从某种角度看,是火电机组腾让了电量给更加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对煤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升级改造,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两者都是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电力行业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接下来,我们需要紧密跟踪新常态下电力需求增长的变化,合理优化煤电机组建设进度,重点发展规模适当的调峰电源,在力争使煤电机组利用小时数维持在合理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升级改造的环保效益。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