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3日
点击数: 364
编者按: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发展困境,总体经济不佳,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东北能源结构如何调整?遇到哪些问题以及怎样破解?本报记者采访了东北能源监管局、吉林大学等单位相关人士,力图寻找答案。
7月的酷暑,难抵东北经济下行的冷意:上半年,辽宁GDP同比增长2.6%,吉林是6.1%,黑龙江的数据迟迟未公布,但第一季度4.8%的增速可供参考。
放缓、下滑,渐成东北经济新标签。
经济遇冷,对于助力发展的能源工业而言,犹如冰封之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呼声,倒逼东北能源工业创新转型、深化改革。而受外部环境、产能过剩、体制机制束缚等因素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转型,必将经历重压之下,浴火而生的过程。
能源生产与需求脱轨
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东北地区GDP增速一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即便是增速最慢的黑龙江,也要比全国快出0.3个百分点。
曾经火热的煤炭和石油资源开发,促成了东北经济飞跃。大庆油田、辽河油田、阜新煤田、鸡西煤田……一个个能源宝库,耀眼一时,也功不可没。
然而,传统化石能源的命运,不可避免地迎来转折。最近两三年里,国际国内石油、煤炭价格一路下行,再加上可采资源的日渐枯竭,为东北经济从领跑全国到垫底埋下伏笔。
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GDP增幅"不约而同"地降至全国倒数区间(见下图)。
"东北地区能源生产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太大。"7月28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生产的萎缩,拖累了区域经济。"这种现象,在黑龙江体现得非常明显,其能源工业增加值约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记者从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获得的数据显示,从今年开始,大庆油田连续 每年调减产量150万吨。其直接影响之一是,大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GDP增长目标,由去年的9%骤降至今年的1.5%。
煤市的惨淡,也令煤矿遍地的东北三省叫苦不迭。黑龙江最大煤企龙煤集团连年巨亏,省政府被迫多次出手营救。这类职工众多、经营困难的煤企,不再是GDP的引擎,而是沉重的包袱。
事物总具有两面性。经济的下滑,亦会造成能源需求萎缩,从而影响能源发展。
"工业用电量下降快,电力消纳存在困难。"东北能源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截至6月初,东北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1.45%,鞍山、本溪、吉林等重工业城市,用电量出现两位数下降。
"2014年,东北地区全网发电利用小时数是全国最低的。全年电量盈余1266亿千瓦时,估算导致区域GDP损失约1个百分点。"上述负责人介绍,这导致了大量发电产能闲置,也给新能源发展设置了障碍。
"东北的能源生产与能源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脱轨了,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相互制约。"衣保中指出,如不改善这一局面,"新东北现象"恐有加剧之虞。
资源枯竭城市艰难转型
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城市依托石油、煤炭发展起来,几十年过去后,随着资源越采越少,城市走向衰落似乎难以避免。
这类城市,在东北尤多。而改写结局的唯一途径,只能是转型。
辽宁阜新,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经受了十几年的阵痛后,阜新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形成了包括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皮革在内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新能源和煤化工,是阜新转型的支点之一。据国网阜新供电公司有关人士介绍,当地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经稳居辽宁第一,达175万千瓦;以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煤化工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
阜新是东北煤城转型的典范。弱化煤电地位,拥抱新能源、现代煤化工,健全产业体系,则成为众多煤城转型的共同点。
油城的动作不比煤城慢多少。
2013年,国务院把吉林省松原市确定为生物质能源产业集群城市。根据相关规划,松原将在5~7年内,建成年加工2000万吨农业废弃物的生物质能源产业集群。松原还引进了吉港200万吨LNG等油气化工项目,与食品加工、商贸旅游构成转型支点。
黑龙江方面,记者了解到,大庆油田在页岩油、油砂油、煤层气、地热等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上都已有所尝试,并积极谋划推动一批油气化工项目。
只不过,转型远未能言成功。经济放缓,则让转型难度增加。
2014年,阜新GDP增长仅4.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记者虽未获得准确的GDP增长数据,但综合来看情况也很不乐观。
而黑龙江的"四大煤城",即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虽然转型的口号也叫了多年,但目前煤矿得依靠贷款维持正常生产、开工资,需省政府不时输血,可谓度日艰难。
清洁能源面临成长烦恼
去年出台的 《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将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视为最重要的振兴措施之一。无疑,这也是东北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仅从前述一些煤城、油城的做法上,就不难看出东北对待清洁能源的热切态度。
根据东北能源监管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东北的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达3357.1万千瓦,占总发电装机的28.3%,较2010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为电力系统提供了683亿千瓦时的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6.3%,较201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到2014年底,风电装机达到2282.6万千瓦,是2010年风电装机的2.2倍;风电已经取代水电,成为东北电力系统第二大电源。"东北能源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风电"大跃进"的同时,东北的核电、生物质与光伏发电也获进展。截至2014年底,已有并网核电装机224万千瓦,已核准或列入国家规划的核电装机698万千瓦;已并网生物质发电装机103.34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45.22万千瓦。
不过,清洁能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成长的烦恼"。东北地区的"窝电",迟滞了清洁能源的前进步伐。
"东北地区电源装机增速一直超出负荷增速,电力盈余不断扩大。区域全口径装机容量已由2006年的4788.1万千瓦,增长到2014年的1.18亿千瓦,年均增速12%,高于最大负荷增速5个百分点。"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电力盈余、经济下滑,再加上调峰供热矛盾突出、外送通道不足,严重影响了东北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消纳。东北能源监管局的统计显示,近五年来,东北地区的累计弃风电量已达244.54亿千瓦时。
寄望改革寻找突围之路
东北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如石油、煤炭行业下行,乃是大势。在现有储量的基础上,做好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便是正路。
其他方面,衣保中认为,东北加工业的滞后、高耗能产业的去产能化以及节能减排,也对能源发展构成了较大挑战。
衣保中对此提出三个对策:一是继续加快产业改革,大力发展加工业;二是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利用东北的能源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三是扩大对外开放,目前朝鲜、韩国都属于能源短缺地区,通过东北亚"一带一路"建设,把东北地区过剩产能转移出去,扩大能源类商品尤其是电力的对外贸易。
衣保中为 "突围"提供的是长期选项。而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改善 "窝电"、清洁能源消纳困难的局面。
东北能源监管局上述负责人表示,他们近期组织开展了 《东北区域 "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意见建议研究报告》编制工作,针对解决"窝电"问题,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国家应明确东北地区电力输出的战略定位,加大东北地区电能外送力度,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建设东北地区的电力外送通道,从短期看能解决"窝电"问题,从长远看能将东北打造成向关内输送廉价、清洁电能的煤电和风电基地。
此外,建议还包括,要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电计划,切实履行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义务;推广低谷储能式电采暖,推动能源替代,拉动用电负荷,缓解电网调峰压力。
即使找准了突围方向,能源结构调整也是个漫长且充满阵痛的过程。浴火而生,东北应能做到。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