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三峡工程报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0日
点击数: 1193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人们对它怀有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既蒙其恩泽,又畏其洪患。三峡工程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面对长江洪水“逆来顺受”的历史,开启了“工程治江”时代,谱写了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历史:水患频仍,安澜难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重要地区。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9%;人口4.2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GDP为3.18万亿元,占全国的36%。
长江流域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城市化水平较高、工农业较为发达,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同时,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威胁着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长江流域的心腹之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翻开历史文献,惊涛骇浪如在耳畔:
1860年、1870年、1981年,长江上游发生大洪水;1935年汉江、澧水发生大洪水;1931年、1954年、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据历史资料统计,自1153年以来,长江宜昌段流量超过每秒80000立方米的洪水达8次,其中1860年、1870年连续两次特大洪水,枝城流量高达每秒110000立方米;1954年,长江洪水持续cepfp时间长达2个多月,汉口60天的洪量达到了惊人的3830亿立方米。
长江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七下八上”历来是水患集中期。在上世纪90年代,上堤防洪是不少沿岸群众每年夏天的义务。为了守护家园,青壮年们扛着铁锹,背着沙袋,打着手电,在江堤上巡视堤防,记录水位。几包方便面,两瓶矿泉水,一夜忐忑。在三峡工程兴建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人力抗洪”为主,在洪水面前,人们居于“守势”,滚滚洪灾往往带来巨大损失。
梦圆:巨坝揽江,挺身拦洪
三峡工程从设想到建设,历时近百年,而依靠三峡工程根治长江水患,只花了不到二十年时间。
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作为长江防洪系统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使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大大提升,调度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显著增强。三峡工程的防洪目标是:保证荆江河段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遇类似1870年洪水或千年一遇洪水,在已有分洪配合下,保证荆江河段行洪安全。
2007年,三峡工程防洪功能按照初步设计规定的初期运行期目标实施,遇千年一遇洪水,可蓄洪至175米。这意味着三峡工程开始发挥设计防洪效益,长江流域形成了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由堤防、分蓄洪区等组成的较完善的防洪系统,中下游地区进入以“工程防洪”为主的新阶段。
要体现三峡工程作为长江防洪关键工程的风范,必须迎接大流量洪水考验。
2009年8月,三峡工程迎来流量每秒55000立方米的洪峰,这是三峡工程具备正常运行条件以来的首次防洪运用。通过拦洪削峰,长江中下游没有超过警戒水位。
2010年,三峡工程迎来防洪“大考”。7月20日,流量达每秒70000立方米的特大洪峰汹涌而来。经过三峡工程的调控,出库流量被削减至每秒40000立方米。这年汛期,三峡水库先后多次发挥拦洪作用,拦洪总量260多亿立方米,降低荆江河段水位约2至3米,防洪经济效益达260多亿元。
长江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吴道喜说,如果没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2010年,长江中下游干流将全线超警戒,形成仅次于1998年的严峻防洪形势。
水利部副部长蔡其华评价说,连续几年,通过科学调度,及时拦洪、适时泄洪,三峡工程尽可能地发挥削峰、错峰作用,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见证:沉稳应战,勇于担当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也是其承担的神圣使命。长江洪水成因复杂,没有周期律,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和警惕,关键时刻,勇于担当。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2010年“7˙20”洪水过去刚刚两年,新的考验又摆在了三峡人面前。
2012年汛期,长江上游洪水一轮紧接一轮。7月7日和12日,长江1号、2号洪峰先后到来,入库洪峰流量分别达每秒56000立方米和每秒55500立方米,三峡水库相应泄流每秒40000立方米、每秒42000立方米,削峰率分别为29%和24%。
据国家防办防汛一处处长尚全民介绍,三峡工程这轮中小洪水拦洪削峰调度防洪效益明显,降低沙市站水位1.77米、降低城陵矶站水位1.5米左右,实现了中下游干流不超警的目标,避免了大量人员巡堤查险。截至7月14日20时,三峡水库水位158.3米,拦洪78亿立方米。
两轮“强攻”过后,洪魔“稍事休息”,再度发力。7月24日晚20时许,峰值达每秒71200立方米的长江4号洪峰抵达三峡大坝,这是三峡水库成库9年来的最大洪峰。
面对强势洪峰,三峡枢纽沉稳应对,充分发挥拦蓄削峰作用,将下泄流量严格控制在每秒43000立方米,近4成洪水被拦蓄在三峡水库内,有效减轻了洪水对长江中下游的威胁。三峡坝上洪流滚滚,坝下一片安澜。
蔡其华说,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此次上游洪水将使沙市水位达到45米的保证水位,城陵矶水位将达到34.9米,汉口水位将达到28.5米。
三峡工程的“给力”表现,提振了人们对长江防洪的信心。通过这一“中流砥柱”的拦截和梳理,滚滚洪水气势锐减,俯首东去。曾经满目疮痍的泽国景象沉入历史,临江观澜、中流击水成为沿岸群众的消遣。在采访中,当得知此次洪水流量如此巨大时,不少群众都表示“难以置信。”
数据显示,2012年,三峡水库共执行调度令26次,对4次流量大于每秒50000立方米的洪水实施防洪调度,最大削峰每秒28200立方米,削峰率达40%,最高蓄洪水位163.11米,累计拦蓄洪水228.4亿立方米,极大地保证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
责任:重任在肩,不辱使命
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个标杆,一种象征。作为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单位,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已经融进每个三峡人的血液。在2012年多轮洪水连番考验面前,中国三峡集团上下一心,主要领导亲赴一线指导防洪,技术人员准确预报、精心调度,以实际行动切实担负起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接踵而来的洪水,既是对三峡工程的检验,也是对三峡人的考验。2012年汛期,尽管面对的是此前没有经历过的复杂洪峰过程,但中国三峡集团早有应对,提前编制了多套预案,并进行了模拟演练。
6月10日,三峡水库水位按要求如期消落至145米左右,为防洪度汛腾出了库容。7月上旬,长江上游出现明显涨水过程,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总经理陈飞等集团公司主要领导赶赴一线,检查部署防汛工作,要求全体干部员工全面转入主汛期工作状态,以高度的责任感,严格遵照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指令,精心调度,发挥好三峡工程防洪功能。
7月24日晚,建库以来最大洪峰如期而至。曹广晶、陈飞深入三峡枢纽运行和电力生产各关键环节,安排工作,鼓舞干劲,与坚守一线的干部职工共同见证这场必将载入史册的胜利。
为充分发挥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确保枢纽运行安全,集团公司梯级枢纽调度的“前哨”——三峡梯调中心一方面加强水情、气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后续调度计划的制订、报批和执行等赢得先机,一方面与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密切会商,严格、精准地执行每道调度指令,最大限度地保证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在洪峰密集过坝期间,梯调中心全体员工轮班全天候坚守岗位,气象会商室经常彻夜灯火通明。
与此同时,在枢纽大坝、电站厂房、洞室廊道乃至干支流水域,都有三峡人的身影。这些在江面上、在雨夜中潜心从事电站设备维护、枢纽安全监测、水质观测和漂浮物清理的画面,组成一幅众志成城的动人图景。
沧海横流,方显本色。如曹广晶在《我们是三峡》中所言,三峡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是国家和历史赋予。我们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三峡的社会公益功能,为国尽责,为民造福,勇于担当,让三峡经得起时间和大自然的考验。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