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电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4日
点击数: 977
“目前,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来看,风力发电成本在可再生能源中最具性价比。”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项目总监PaoloFrankl近日表示,相较于传统能源发电,目前全球部分地区陆上风电已经具备较好竞争力。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近期报告显示,目前G7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首次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报告指出,即使在剔除政府补贴情况下,英国和德国风能发电成本和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相比也是最低。
据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今年9月发布的统计数据,该国今年第二季度发电量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比例已经超过25%,首次超过煤炭。
综合成本以及碳排放量等因素,陆上风电在英国已经成为性价比最高的可再生能源。
除英国外,目前德国陆上风力发电成本 (80美元/兆瓦时)已低于天然气(118美元/兆瓦时)和煤炭(106美元/兆瓦时)。
全球风能理事会理事长KluasRave表示,随着全球能源的快速变化,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在过去20年间,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成本一直以不同程度的速度下降,2015年全球范围内的风电装机已经达到约400吉瓦。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国家能源署等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装机容量将会翻倍,从400吉瓦增加到800吉瓦左右。
全球陆上风电成本持续走低
从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市场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全球陆上风电短期以及中长期的预测中,不难看出世界风电业已驶入快车道并向成为主流能源过渡。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球陆上风电新增装机达到15.8吉瓦,其中就有9吉瓦来自中国。
对于我国挂档加速的风电产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要实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大力发展风电是毫无疑问的。
在林伯强看来,核电建设周期长以及水能可能受潜能和工期限制,短期来说风电和太阳能对完成2020年目标所作出的贡献应该是最大的。
目前就陆上风电开发成本来说,全球陆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降至约83美元/兆瓦时。
而部分地区煤炭和天然气发电成本不降反升。
记者梳理发现,美洲煤炭发电成本已经接近75美元/兆瓦时,欧洲达到约105美元/兆瓦时,可见全球陆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已极具竞争力。
彭博新能源财经高级分析师周忆忆介绍,就平均度电成本最低的地区而言,拉丁美洲以及北美洲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凭借其资源优势占据领头羊的位置,欧洲地区尾随其后。
而成本最高地区仍出现在亚洲地区。
“亚洲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度电成本差距实际还是资源以及发电量问题。”林伯强表示,东南亚地区风资源相对于北美、拉丁美洲来说存在很大差距。尤其东南亚地区风速条件差以及前期项目开发成本高,平均风电容量系数30%都不到。
林伯强认为,差距还体现在东南亚地区发不出电以及发电小时数低上。
据了解,美国新建风电场的利用小时数平均都在约3000小时以上,比亚洲一些地区高出一倍以上。
降低成本与企业利润并行不悖
目光转向中国,我国今年上半年风电新增装机达5474台,装机容量达到1010万千瓦,同比增长40.8%。
就陆上风电开发成本而言,目前已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约为77美元/兆瓦时,低于燃气发电(113美元/兆瓦时),但仍高于煤炭发电(44美元/兆瓦时)。
业内专家指出,相对火电成本而言,风电成本因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增多、技术升级换代以及风机价格下降等因素,致使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利用率降低,最终导致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不断上升。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线路图2050》,随着风电技术进步和发展规模扩大,以及 煤电成本的增加,未来风电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在2020年前后中国陆地风电成本将达到与煤电持平的水平。
周忆忆预计,未来风机累计装机量增加一倍,其价格将会下降9%,风电度电成本下降19%左右,到2025年风电装机量将是现在的一倍以上,风机价格和风电度电成本也会与之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对于风电产业来说,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提高发电量才能够提高其经济效益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学院教授刘永前表示,风电成本涉及电力系统的每个环节,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扩大规模都是必须降低风电成本的必由之路。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经验表明,风电的发展依赖于政策支持。在降低风电成本,从而降低上网电价的过程中,要兼顾风电企业的合理利润。
刘永前认为,要降低风电全生命周期成本需要考虑其建设成本。
首先从风电场选址上需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着手考虑,做好当地风资源评估等前期工作。
其次,在建设阶段需考虑如何降低设备采购成本以及接下来运行维护成本。
此外,现在我国风电行业的主力是国企,强调最多的是社会责任,任何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合理利润,持续降低风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风电产业健康发展且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