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来源:中国科协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5日

点击数: 373

2015年12月31日


  12月30日,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传播事件"。经过专家初选,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最终评选出"十大科学传播事件"。以下为最后入选的10起科学传播事件名单。

 

(按事件发生时间排序)

 

1."阳光动力2号"中国巡游,公众直观体会未来能源应用

 

3月9日,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开始环球飞行,途中在重庆、南京短暂停留,并在名古屋和夏威夷之间创下了118小时不间断飞行的纪录。这一事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为宣传普及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知识和节能环保技术提供了有利时机。"阳光动力2号"中国巡游还倡导了探索精神,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新热情。

 

2.MERS疫情传入中国,及时科学传播减少大众恐慌

 

5月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从西亚传入韩国,又被一位逃避隔离的患者家属带到中国。面对致死率高达40%的恶疾,中国比起12年前"非典"来袭时,已经有了更多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在海量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科普作品中,相关图示、漫画和视频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其可读性和科学性,全面覆盖了包括病毒来源、症状、应对措施等内容,相关知识在新媒体的高效传播,让公众在这次疫情中较为充分掌握信息,免于遭受信息不透明导致的恐慌。

 

3.《三体》获雨果奖,科幻成公众关注科学的独特路径

 

8月23日,中国当代科幻的领军人物刘慈欣,凭借代表作《三体》的英译本,荣获世界科幻界最高奖项之一的"雨果奖"。刘慈欣的瑰丽想象,促使大众抬起头仰望星空,科幻作为一种科普的形式,成为引导公众关注科学的独特路径。在另一层面,科幻更大的价值或许在于以思想实验的方式,探讨人与技术进步可能的关系,这为思索科技提供了另一个维度。

 

4.最新调查结果公布,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提升令人振奋

 

9月19日,中国科协发布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 "十二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趋势也表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结果令社会尤其是科普工作者倍感振奋。调查结果在新媒体上被广泛传播、多层次解读,也让全社会更加认识到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

 

5.火星发现"卤水",太空探索新成果让公众仰望星空

 

9月28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现有证据表明火星上有液态盐水间歇性地流动。这一结果虽然在很多人的预测中,却仍然颇具轰动效应。中国媒体甚至给浓盐水翻译成一个中国化的称谓"卤水"。从NASA发现火星存在流动"卤水",到年底大热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再到中国计划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这颗红色星球成功引起中国公众的注意和对宇宙的无尽遐想。2015年,同样引起中国公众好奇的类似科学事件还包括:发现地球"大表哥"、迄今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和新视野号近距离飞过在太空深处神秘的冥王星。

 

6.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激励国人在科技创新中勇攀高峰

 

10月5日,药学家屠呦呦女士凭借她40多年前找到的青蒿素提取方法,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也因为该奖项,使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更引人注目,从1967年开始,堪比"两弹一星"研究的"523"项目逐渐"浮出水面"。她和"523项目组"的研究工作,使千千万万被疟疾威胁的生命得到拯救。她的科研成果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背后漫长艰辛的科研之路同样让公众认识到科学的伟大价值和科学精神的不朽内涵。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极大地激励了国人在科技创新中勇攀高峰的信心,激发了公众了解和支持中国科研发展的热情。

 

7.放开"二孩"政策落地,孕产妇知识成科普大热门

 

10月下旬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放开二孩"从传闻中正式落地。消息一出,引发各界热烈讨论。为了更好地提倡和践行优生优育政策,许多医生和专家以开讲座、写专栏、接受媒体访问、与网民互动的方式进行科普宣教。从高龄孕产妇的安全,怀孕前的体检工作,到长子或长女的心理安抚,在"二孩"政策颁布之后,相关人群在短时间内掀起了学习相关医学知识的热潮,可谓新政未启,科普先行。

 

8.世界机器人大会召开,机器人服务社会脚步越来越近

 

11月下旬,世界机器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从12个机器人国际组织、58家国内科研机构的庞大参会规模,足可窥见智能机器人行业对人类科技发展、对中国智能制造业的影响。从年初电影《超能陆战队》中医疗机器人"大白"受到热捧,到本届机器人大会上卖萌的各种真实的机器人,智能机器人风潮席卷全球,各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包括智能机械臂、智能无人机等)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社会的关注。由于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娱乐业以及医疗、军事、太空、教育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用途,社会大众对智能机器人的好奇心在不断膨胀,机器人服务社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9."我们恨化学"广告遭科学家抗议,商业宣传违反科学常识误导公众

 

11月底,《结构化学基础》的作者、北大教授周公度公开信批评某化妆品牌广告语"我们恨化学"违反科学常识,引起舆论热议和共鸣,也得到了相关专业学会的声援。化学是现代科学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没有化学就没有化妆品卖,"我们恨化学"的广告是反常识的。近年来,不少商家为了标榜"纯天然""有机"等概念,不时通过各种媒体发布违反科学常识的宣传和广告,误导消费者,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不正当利益。"我们恨化学"广告事件,提醒公众和有关部门,面对违反科学常识的误导性宣传,要增强辨别能力,避免被"忽悠"。

 

10.探测卫星升空前征名,"悟空"寻找宇宙暗物质引大众好奇

 

12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飞向太空。此前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能直接看到的各种天体,仅占宇宙的4%;不发射任何光与电磁辐射的暗物质,则要占据23%的份额。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暗物质的模样,却深知它们和宇宙本质的关联。这颗卫星,把我们的目光再度引向了无垠的星空。在发射前,这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面向公众征集名字,部分获奖者将有机会获得现场观摩卫星发射的机会。它甚至还有自己的微博"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并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和网友进行互动,这种传播方式大大提升了公众对暗物质卫星的关注度,激发了全国民众和海外同胞对空间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