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点击数: 803
“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不喜欢看高楼大厦,就喜欢看山看水。”谈起为何投身水利水电事业,92岁高龄的谭靖夷院士的回答几乎是脱口而出。
谭靖夷,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家、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奖获得者。这位从业60余年的水电工程专家,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江河湖川。他亲自参与建设和技术咨询的水电大坝有80余座,被誉为“从江河里走来的院士”。
闽粤湘黔留杰作
“靖夷”一词,取自《诗经·大雅》:“实靖夷我邦”。当年取这个名字,是谭靖夷父亲希望他将来能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效力。
1941年,谭靖夷被保送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就读。大学毕业时,他受孙中山先生在建国大纲中提出的要在长江三峡建一座600万千瓦水电站宏伟构想的鼓舞,毅然投身了水电事业,当时班上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待遇优厚的铁路工程。
谭靖夷与水电工程建设结下不解之缘,是从古田溪电站开始。
1948年10月,谭靖夷和一批技术骨干奉调到福建古田,参加古田溪一级水电站的筹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防需要,古田溪一级水电站要变更设计,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感到力量不足,便从古田溪工程处借调60余名技术人员到北京,谭靖夷就在其中。一年后,首期设计任务圆满完成,水电总局决定将这60余人全部留下。
听到消息,古田溪工程处梁东初书记赶到北京:“别人都可以留,但谭靖夷得回古田。”走还是留?双方意见难以统一,只等谭靖夷做选择了。最终,他决定回到古田溪,从此就再没离开过施工一线。
在6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福建古田溪、广东流溪河、湖南柘溪、贵州乌江渡、湖南东江等大中型水电站以及湖南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桃江水库等水利工程都留下了谭老的名字。
谭老笑称,自己与中国共产党同一年“出生”,有着不解之缘,但由于地主家庭出身,多年来一直是“党外人士”。改革开放后,年逾花甲的谭老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平生志在治山川,闽粤湘黔不计年。何惜青春成白发,喜看水电展新篇。惊涛恶浪犹萦梦,高峡平湖别有天。四化征途堪再战,丹心捧向红旗前。”入党当夜,谭老激动地写下这首《六十一岁入党书怀》。
世间之事怕“认真”
“世间之事,就怕‘认真’二字。”谭靖夷常常这样说。
1956年开工建设的广东流溪河电站,大坝坝高78米,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混凝土双曲拱坝,也是谭老一生中最满意的一座坝。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时任总工程师的谭靖夷下达了施工的严格军令: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有一次,因模板在浇筑过程中变形超出要求,混凝土出现了几个平方米的麻面蜂窝,谭靖夷责令大坝工区主任和主任工程师在职工大会上深刻检查。对此,有人质疑是否小题大做,谭靖夷表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工程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
有一次,一位日本水电专家到流溪河电站参观,他根据以往经验,估计坝内灌浆廊道会有渗漏积水,进廊道前要求换上高筒雨鞋。可是到了现场发现整个廊道是干的,只有一个灌浆孔孔口稍有湿印。他当即竖起大拇指:“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认真、严谨并不意味着刻板,相反,谭老总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难题。乌江渡水电站是我国在岩溶地区建设的第一座高拱形重力坝,当时普遍认为,岩溶地区是建高坝大库的禁区。
通过勘测、设计、施工各方面专业人员的长期努力,在探明岩溶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谭靖夷提出了重点挖填、全面灌浆的综合岩溶处理方案,首创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压灌浆工艺,攻克岩溶夹泥地层高压灌浆的技术难关。
1985年,谭靖夷作为“在岩溶峡谷地区建设乌江渡水电站”项目主要负责人,获得了当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而让他更自豪的是:乌江渡大坝从1980年开始蓄水,至今已超过30年,一昼夜渗漏量仅30立方米-40立方米。
德艺双馨为师严
中国水电八局总经理朱素华坦言,自己很“怕”谭靖夷,因为他对工作、对工程有着近乎完美无瑕的要求,稍有差错,就会受到毫不留情的批评。
虽然“怕”,但朱素华又喜欢听到谭老的意见和建议。“施工项目得到谭老认可后,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说。
艺精德高。在水电八局,谭靖夷是一代代青年人的学习榜样。他常常告诫年轻人,做技术的,来不得一点虚假,要踏踏实实做好工程每一步。
从施工一线到退休,谭老都保持着亲力亲为、平易近人的行事作风。他受邀做咨询,从来不带秘书,都是一个人去机场,买了票就走。90多岁时,谭靖夷仍坚持到工地亲自查看施工情况,解决具体问题。
从总工程师岗位退下来后,从1990年-2010年的20年间,谭靖夷从事水力发电工程技术咨询的时间仍高达3213天,平均每年160.6天,至今仍未停止。
谭老说,现在自己坚持每天5点起床锻炼,午休后读报纸了解国内动态,增加知识。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继续用劳动和汗水为祖国添砖加瓦。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