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7月22日 星期一

探秘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 埋藏地下136米50年仍在发电

来源:《探秘新疆》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9日

点击数: 682

 

可可托海水电站通行的隧道,长1.8公里,穿山而过,宛如时光隧道。那个年代机械匮乏,当年的建设者们,打钻、挖土、搬运,全靠人力,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花岗岩山体上筑起了一座坝,打穿了一条洞,挖空了一座山。

 

午后的阳光穿过密实的枝叶间隙透射下来,落在奔涌的额尔齐斯河上。时光流转,一去不返。如今的新疆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鲜为人知的是,不少关于可可托海的传奇故事仍然尘封在宁静的伊雷木湖畔。

 

在进入可可托海镇的途中,雄伟的群山之间,深藏着一座埋在地下136米深的水电站,这座自1956年开工建设的地下水电站,在被喻为中国第二寒极的可可托海,秘密建设了20年才全部完工。至今,仍在地下隐隐地发出轰鸣,为今天的可可托海发电。

 

宗家源,85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原西北勘探设计院工程师、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的主要设计者,就在记者到达可可托海之前,这位老人也专程从香港回到可可托海。当老人走下飞机,听到接机的当地人说“欢迎您故地重游”时,老人的回答令大家震惊:“我不是回来旅游的。是想看看地下水电站运行近半个世纪(50年),当初的设计有什么问题没有?如果有,我可以重新修改补救。”

 

宗家源说,当年这个水电站的设计要求就是“百年大计、使用第一”,50年过去了,看到水电站仍在正常的工作,他非常欣慰。

 

巴哈提˙别克,58岁,土生土长的可可托海人,时至今日,提起其父曾工作的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他仍习惯称之为“二厂房”,“那个时候我刚上小学,我就知道,关于爸爸上班的地方,不能告诉外面来的人,不能说。”巴哈提说:“我父亲已经去世了,现在镇上参与过老水电站建设的老人,还有4个,都80多岁了。”

 

究竟是怎样的一座水电站?当年肩挑背扛、人力搬运为主的年代,如此浩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呢?50年后的今天,它的真面目又将怎样被揭开?——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了这座颇具神秘色彩的地下水电站。

 

要么绕山、要么穿过隧道。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记者发现,如果无人带路,即便从地下水电站很近的山路旁经过,也是无法看到和想到群山之中、近在眼前,竟会有一座水电站的。

 

进入隧道,凉意骤起,寂静幽深。长约2公里的隧道,是去年才全部完工的。两边墙壁上的灯发出幽幽的光芒,要不是有几人同行,记者是断然不敢独自走进的,恍惚间仿佛穿越到了电影《寻龙诀》的场景里面。“为了方便水电站的职工上下班,打通了这个隧道。”当地向导说:“以前这个电站的大坝,是一周一倒班,现在是4天。同样走山路,开车进出也不容易,尤其是冬天。”

 

向着隧道尽头的光,一直走,穿过,豁然开朗。竟然是一处群山环抱的山谷,犹如一个巨大的碗,水电站的入口,就在碗底。

 

电梯从一楼向下,只有三层,一层到负二层是136米的距离,要走2分16秒,电梯井旁,就是当年的楼梯,一眼望下去,深不见底。楼梯后连着山洞,能听到“扑扑楞楞”鸟儿扑打翅膀的声音,工人说,那是野鸽子。地下水电站深藏在山腹中,楼梯洞里有通往山外的缝隙,各种鸟儿会在洞里筑巢。

 

据富蕴县委宣传部门提供的解密资料显示,可可托海水电站地处富蕴县境内西南10公里额尔齐斯河上游干流,距可可托海镇区23公里。1958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1967年2月第一台水轮机正式发电。

 

这座隐藏在地下136米的水电站,是当时我国垂直最深、设计最全、施工难度最大、条件最为艰苦的一座电站。为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

 

记者看到,在水电站136米深的地下水轮机房最里面的墙上,至今还有这样一句话:“热烈祝贺今日发电 一九六七年二月五日十七点整 普通一兵贺电”。

 

  三项“之最”,成就独一无二的水电站

 

可可托海水电站原党支部书记杨勇介绍,这座地下水电站在“同行”中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设计全,具备发电、防洪、灌溉等功能,建有拦河大坝、引水洞、地下机组、泄洪洞、导流洞等。通常水电站依托天然河建设,而可可托海水电站却是在大山腹中完全由人工新建而成。

 

其次是建设时技术含量高,并挑战了两个极端——极寒、抗震。可可托海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长,温度都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有时候甚至会达到零下五十摄氏度,这给建设带来了极大难度。第二是要抗九级地震,因为在大坝所在地伊雷木湖海子口,曾发生过八级地震,所以要求水电站必须抗九级地震。

 

第三是施工条件异常艰苦。曾经在水电站建设期间工作过的工人阿达尔汗˙恰勒哈尔拜对很多事都记忆犹新,“1965年我25岁,那时所有的物资、人员、材料从全国各地调到可可托海,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这么大一个工程是不敢想象的。而且冬天零下20度,甚至30度时还在施工。冬天,人工搬运特别重的建筑材料进山,毡筒子穿两层、皮帽子戴两个、棉衣皮大衣厚厚的穿上,全身衣服都是白色的霜。有的工友就倒在了进山的路上。”

 

  重装上阵 水电站再焕新生

 

如今,可可托海水电站,从通电到现在近50年过去了。2007年,水电站就坝体是否移位,是否出现其他问题等方面聘请过专业的检查机构进行测量和检查,结果证实坝体完好无损。

 

2010年10月14日,可可托海水电站扩建工程开工奠基,目前已经实现了并网发电。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可可托海水电站见证了可可托海四季的不断轮回,也见证了祖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强大。时至今日,可可托海水电站依然在良好地运行着,像一个忠诚的老兵,仍在矜矜业业地站好自己的岗哨。

 

可可托海水电站深度达到136米的竖井,这座水电站在当时是我国垂直最深、设计最全、施工难度最大、条件最为艰苦的一座电站。

 

可可托海水电站年轻的水电工作人员。

 

当年建设者们在墙上留下的标语,至今仍清晰可见。

 

在136米的地下,轰鸣的机器声中,时间概念变得模糊,如果不看表,很难估算出大概时间。

 

可可托海水电站后期的发电设施,已不再深藏地下。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