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7月22日 星期一

【水库大坝与社会公众认知】:创新引领水电未来

来源:三峡小微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2日

点击数: 255

水库大坝与社会公众认知(之四)

 

创新引领水电未来

       眼下,"创新"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出现最高频的词汇之一。从治国理政到市井民生,人们努力开动脑筋,增进认识,转变观念,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和动力,在水电领域也是如此。10月21日,在西安举行的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6学术年会"水库大坝青年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水电开发关键技术、调度运行和国际化经营等畅所欲言。虽然发言代表专业不同,角度各异,但"创新"却是论坛贯穿始终的主题。

 

 

国际业务创新:加快技术、产业和标准输出

 

近二十年,随着三峡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中国水电产业突飞猛进,在世界水电行业实现了从"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引领者"的巨大飞跃,不少水电开发企业开始进军海外,谋求新的发展。然而,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际市场千变万化,如何才能在海外走得稳,走得远,成为中国水电企业共同面对的课题。对此,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副总经理陈先明认为,应该加快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有效降低"走出去"的风险。

 

 

"加大水电产业的资本输出、技术输出、设备材料输出和人才资源输出,既符合国家战略,适应国际形势,也是促进中国水电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陈先明说,"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充分辨识和妥善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如政治、法律、汇率、合同、生态和社会风险等。特别是在项目选择阶段,一定要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有选择性地进入。"

 

 

在他看来,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市场取得新突破,加快转型升级是关键。

 

"要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以工程相关投资为引导、国际产能合作为依托,加快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强化企业间合作,推动建立产业联盟,打造中国水电行业集投融资、勘察设计、施工建造及运营维护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拓展新的业务发展空间。"陈先明表示,"'走出去'不仅靠决心,更要靠技术和绿色环保理念,要坚持'高端切入、规划先行、技术领先、融资推动'的国际发展思路。"

 

随着国际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专业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工程承包风险上升。对此,陈先明认为,应充分发挥中国水电行业懂水熟电,擅规划设计,长施工建造,能投资运营的优势,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以EPC、BOT等方式,整合开发、设计、建造一揽子模式承包项目,形成"产业链一体化"的海外布局,进一步拓展项目涉及领域。

 

 

"要瞄准大项目、大流域和全方位的水电资源开发,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合作,坚持共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积极推广中国水电技术标准,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水电行业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提升中国水电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水平。"陈先明说。

 

 

工程技术创新:智能监控让大坝"天衣无缝"

 

在世界坝工领域,混凝土温控防裂一直高居关键技术问题关注清单前几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坝不裂"的说法持续存在。欧美和前苏联在混凝土坝建设过程中,都曾发生严重开裂事故,修复花费巨大。近年来,随着坝工技术进步,裂缝问题有所改善,但并没完全解决。

 

"裂缝影响大坝结构性能与耐久性,严重的影响大坝安全。防裂是混凝土坝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从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研究工作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刘毅说。

 

 

据刘毅介绍,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裂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尽可能真实地仿真模拟大坝工作性态,同时建立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个性化通水调控,确保施工和管理措施到位"。

 

在他看来,运用智能监控系统可以有效防止混凝土坝出现裂缝。

 

"智能监控系统运用自动化监测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数值仿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手段,可从温控防裂、结构防裂、施工质量三个方面对混凝土坝施工进行全过程监控"刘毅说。

 

这项技术在溪洛渡大坝建设上得到了应用和检验。"数字智能监控理念贯穿于溪洛渡拱坝建设的各个阶段,为大坝各部位通水冷却进度、相邻坝段高差控制、大坝并缝时机等关键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为建设高效优质工程提供了重要保障。2014年3月,溪洛渡大坝浇筑到顶,经检测,没有发现温度裂缝。"刘毅介绍。

 

防洪运用创新:联合调度驯服长江洪魔

 

流域面积广阔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使得长江流域防洪调度异常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上下失守"。长期从事长江流域水库防洪调度研究的长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李安强认为,实施流域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有利于治理长江洪患。

 

据他介绍,目前,长江流域水库预留防洪库容约630亿立方米,中下游干堤已建成3900余公里、40处蓄滞洪区,拥有一个由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等构成的防洪体系。

 

 

"尽管如此,长江洪水峰高量大与中下游河道泄流能力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大尺度空间流域上下游、干支流不同区域间防洪需求的协调等矛盾和困难也客观存在。"李安强表示。

 

随着长江流域形成以三峡水库为核心、以金沙江下游四梯级为上游腰部关键控制纽带的"葫芦状"调度格局的形成,长江流域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成为可能。对此,李安强表示,联合防洪调度时,应首先确保各枢纽工程自身安全,对兼有所在河流防洪和分担长江中下游防洪任务的水库,应协调好所在河流防洪与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关系,在满足所在河流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分担长江中下游防洪任务。

 

对于联合调度的方式问题,李安强认为,上游水库剩余防洪库容应配合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进行防洪,"原则上防洪库容的使用应该采取先用金沙江中游梯级水库、雅砻江梯级水库,再用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最后使用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梯级水库的次序"。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