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百问三峡》第8篇 峡江礼赞(87-100问)

来源:中国三峡集团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5日

点击数: 1771

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发掘现场

 

大溪遗址出土的陶器
 

 

88.三峡库区地下文物发掘取得了 哪些重要成果?

 

三峡库区地下文物保护抢救工作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丰硕成果,其完成的工作量之大、涉及地域之广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浩瀚的发掘,艰辛的劳作,获得了重大的、足以载入史册的发现。

 

最大的收获是补充、完善了三峡库区历史文化序列,使距今10万年以来的历史文化脉络比较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还使三峡库区从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区变成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富集区,从而打开了一部可与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相媲美的长卷。

 

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有84处,这些发现充分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三峡地区已经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地区。

 

巴人是三峡地区的先民,但是巴人在战国时期以前的历史也始终是个谜。这次发掘已经发现夏商至西周时期的巴人遗址和墓地100多处,还发现了大量巴人的建筑、冶金铸造、盐业、窑业遗址,使巴人历史文化从夏、商、西周到战国,形成了不间断的完整序列,为研究巴人经济、社会、文化,打开了神秘之门。

 

巴东县旧县坪遗址的宋代官府区、居民区、宗庙区和墓葬区,在国内第一次全面揭示了宋代县城面貌和布局,是我国城市考古学研究的新突破,被列入“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了许多有关民间习俗的小事。例如,在重庆市万州区曾家溪一座东汉砖室墓内的右墓壁上,发现了一块将“富贵”二字倒砌着的文字砖,显然是寓意着“富贵到了”,说明早在东汉时  期,我国民间就有了将吉祥字倒贴的习俗。

 

再一个收获是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现已出土各类文物标本24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3万余件。柳林溪遗址距今7000~6000年的太阳人石刻,朝天嘴遗址距今7800~6900年的小口罐,香溪发现的越王州勾青铜剑,中堡岛遗址的石环、玉璜、宋代瓷器,小么姑沱遗址的六朝时期石羊, 属国家一级文物的东汉“鎏金四神铜棺饰”,还有乌杨阙、鸟形尊、三羊尊、虎钮錞于、粉青凤耳瓶、蟠璃纹提梁壶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大规模发掘过程中,不断完善了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加强了重大课题研究,加大了创新型科技考古力度。库区各区县都建设了文物库房,出土文物保管条件显著改善;完善并规范了文物管理制度,保证了出土文物安全。

 

89.三峡库区完成了哪些地面文物 的保护工作?

 

三峡库区对364处地面文物进行了保护,其中搬迁保护133处,原地保护87处,留取资料144处,完成了规划的地面文物保护任务。所有地面文物保护项目均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项目监理制、竣工验收制,保证了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

 

搬迁保护是对完全被淹没的地面文物,按照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的原则,搬迁复建到淹没线以上。搬迁保护又分为:

 

整体搬迁保护:凡是整体结构较为完整的庙宇、祠堂、塔亭、桥梁、民居等古代建筑,整体搬迁复建到与原来环境相似的地方。如云阳县张飞庙、忠县汉代双阙、巫山县大昌镇古民居群、巴东县秋风亭,秭归县屈原祠、江渎庙和新滩古民居等。

 

局部搬迁保护:一些整体结构不完整,而部分构件特别精美的古代建筑,采用局部搬迁保护。如云阳县老城墙、石柱县禹王宫、秭归县胡家大屋、兴山县吴宜堂老屋等。

 

凿石搬迁保护:三峡两岸有历史意义的石刻、题记、石窟造像等,将其切割下来,易地镶嵌或陈列展览进行保护。如奉节县瞿塘峡口的摩崖石刻集历代名人的名句和手笔,是十分珍贵的地面文物。为了保护好这些文物,文物工作者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把每一块石刻精心完整地凿下来,再镶嵌在177米高程以上,仍然可供游人观赏。

 

原地保护是在原地采用钢筋混凝土筑堤或加固山体等工程措施进行的保护。如涪陵白鹤梁枯水石刻、涪州城墙,奉节白帝城、耀奎塔,忠县石宝寨,南岸区弹子石大佛,万州区钟楼等。

 

留取资料保护是对一些不需要搬迁保护的文物点,采取照相、测量绘图、拓片、模型复原、记录等手段,取齐资料,为今后展览或研究提供原始依据。如古栈道、纤道等。

 

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还在重庆市三峡博物馆、秭归县新县城凤凰山、兴山县新县城古夫镇、巫山县大昌古镇、云阳县新县城磐石城、丰都县文物复建区、忠县新县城等地,集中复建完成了各类文物建筑。一大批具有三峡地区传统风貌的汉代双阙、摩崖造像、碑碣、诗文题刻等都得到妥善保护,保存了峡江古民居建筑,展现了三峡库区古民俗文化和历史风貌,已成为三峡库区旅游的精华之地。一批重点地面文物保护项目已成为旅游、文物保护开发项目,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西陵峡景色

 

 90.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风光依旧迷人吗?

 

古老而神奇的长江三峡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鬼斧神工之作,是天然而成的绝美山水画廊。自2003年6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后,人们难免质疑:三峡的美景是否将不复存在?

 

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试验性蓄水175米目标。这个疑团,终于有了明晰的答案——原有风光依然迷人,新增景观更添姿色。蓄水后的三峡,仍旧是一幅旖旎壮丽的山水画卷。

 

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雄奇险峻的瞿塘峡和幽深秀丽的巫峡水位升高50~60米,淹没于水下的山体不到十分之一,峡谷两岸高达1000~1500米的山峰并没有明显变矮。人们仍然需要引颈仰视才能一睹神女的风采。乘船进入两峡峡谷中,仍然给人以“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感觉。虽然瞿塘峡入口处的“孟良梯”、“古栈道”等景观已被淹没,但“粉壁墙”上的摩崖题刻“夔门天下雄”“瞿塘天下险”等,已被原样移刻在177米高程以上,游客仍可尽情观赏。

 

以迤逦秀美著称的西陵峡分为东、中、西三段,西陵峡的东段和中段的下半段在三峡大坝下游,不受蓄水影响,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峡谷风貌。三峡蓄水后,西陵峡西段水位升高近90米,其间的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下部已被淹没,峡谷感有所减弱。但是原来只能远远仰望的牛肝马肺峡,现在和游人们更亲近了。同时,“牛肝马肺”和“兵书(即巴人悬棺)”已被取下,存放于秭归县凤凰山公园。

 

三峡水库蓄水后,在百里三峡画廊中,三峡大坝造就的高峡平湖横空出世,使三峡雄姿另添别样风采。三峡水库回水至重庆,平均水深50多米,平均宽度达1576米,水流由急变缓,江面由窄变宽,由激流险滩到高峡平湖,是三峡风景最直观的变化。三峡库区周边旅游景点十分集中,自然风光以溪流、幽谷见长,人文景观以土家民俗、纤夫文化最为浓郁。蓄水之后从水路到达这些景点十分便利,加上新开发的以大坝为中心的工程核心景区,以及保持原貌的西陵峡下半段,新三峡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蓄水后,原来三峡深处靠纤夫拉纤才能驶入船只的“世外桃源”,因长江支流水域加宽,成为令人惊喜的新景观。巫峡境内的神女溪、鳊鱼溪、禹王河、大溪河沿岸,以险峰碧水著称,蓄水前这些小峡谷滩浅石多,船只难以进入。蓄水后,游客乘游艇即可长驱直入,一览其秀美风光。在重庆巫山县,从前尺余宽的小溪,如今可划着竹筏漂流,使人流连山水之间而独领神韵。

 

“大河有水小河满”,三峡水位上升,将更多游客带进了小三峡上游大宁河的更深处。大宁河流域有大昌古镇、剪刀峡、荆竹峡、月牙峡、庙峡等风景区,沿途悬崖上、石洞中共安放着200多具悬棺。游客不但可以乘船游览,还可寻找古人凿壁悬棺的遗迹,猜度古人运送棺木的技法,感受先人的智慧和神奇的殡葬文化。

 

目前,三峡坝区已成为三峡旅游中神韵独具、最可观赏的景区之一。登上坛子岭一览,三峡大坝如水上长城横卧江面,气势如虹;往来船舶从三峡船闸穿梭如织,蔚为壮观。漫步在截流纪念园,游客可以观赏到当年截流施工的遗迹和截流使用过的大型机械,进而想象当年建设者兴修水利、改造山河的宏大场面。倘若在汛期碰巧遇上大坝泄洪,游客可以近距离地观赏到江水如一条条巨龙咆哮着从大坝泄水孔激射而出,跃入江面,水花四溅,水雾弥漫,真切地感受那波澜壮阔、雷霆万钧、动人心魄的宏阔气势。

 

风和日丽之际,伴一缕清风登游船而巡江,饱览两岸胜景,感受江山壮美,一直是长江三峡游最令人神往的首选。如今,乘船游览三峡不再拘泥于固有的行驶路线,受制于开停船的时间,游客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游览方式与线路,实现了由“照单上菜”到“自主选择”的个性化旅游方式的转变。游览三峡可选择的余地更加自如,空间更加广阔。

 

 91.巴东县神农溪还有 裸体纤夫拉纤吗?

 

在机动船尚未大发展之前,千百年来的三峡江段,木船往上游行驶时,每遇浅滩或急流滩,必须依靠纤夫拉纤才能艰难地上行。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随着绞滩站的设立和船舶航运技术的进步,这种现象逐渐消失,长江干流再也见不到纤夫拉纤,但在巴东神农溪仍有留存。

 

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主峰,由北向南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在巴东县境内的西壤口汇入长江。神农溪两岸崇山峻岭,过去陆路交通条件不好,水上运输成为必须。而神农溪的滩多水急河段,行船需要纤夫拉纤助力。纤夫多是家境贫寒之人,穿衣拉纤衣服破损很快,觉得可惜;再者拉纤时频繁下水,穿衣脱衣很麻烦。更重要的是,纤夫所穿衣服多是自家土布缝制,湿水之后变硬,贴在身上易将皮肤磨破。因此,除了在港口停靠外,千百年来深山峡谷中的纤夫裸体拉纤已相沿成习。

 

神农溪的裸体纤夫是三峡古老拉纤文化的活化石,他们原始、野趣、纯朴、憨厚。20世纪80年代葛洲坝工程建成,三峡航道水深增加,山区公路修建,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木船和纤夫逐渐消失。巴东神农溪开始从事旅游开发时,裸体拉纤成为当时一个奇特的旅游文化亮点。游客乘坐纤夫们当年拉货的"豌豆角"木船,从神农溪入江口逆流而上。纤夫一路拉纤,在浅滩和水流湍急之处,用自己手中的纤绳维护游客的安全。随着神农溪旅游知名度的增加,游客数量倍增,考虑到女性游客的大量增加,纤夫拉纤便穿起了短裤,只在为摄影家等特殊游客表演时才脱去衣服拉纤。这时的裸体拉纤已多是商业性表演了,原始意义上的纤夫拉纤已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九畹溪风光(邓立中 摄)

 

九畹溪漂流(邓立中 摄)
 

 

鸟瞰名山(李廷福 摄)
 

 

 92.秭归县九畹溪漂流依旧惊险刺激吗?

 

九畹溪,古名为聚鱼坊,位于三峡大坝长江上游南岸20千米处,入江口正对牛肝马肺峡,传说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魂归故里所在地,《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就在此处。

 

九畹溪全长46千米,两岸风景奇特秀丽,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生态环境良好。2000年年初,秭归县开发了九畹溪7.2千米的漂流。一经推出,就以其惊险刺激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游客。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后,下段约7千米湍急的溪流成为深水库湾,被辟为休闲观光河段,漂流上移到145米水位之上的二期探险漂流河段。该河段长约6千米,水位落差达80多米,水势更快更急,险滩也更多,比以前更惊险、更刺激。下水漂流前,导游总会叮嘱大家:"穿好衣,戴好帽,漂流途中勿脱掉;若翻船,请大叫,岸边水手速赶到……"

 

二期漂流河段起漂时的一段,水流较缓,滩短且稀,游客还能从容地欣赏沿岸的景色。越往下漂,水势愈急,流速增大,险滩增多,冲滩激起的浪涛一遍遍把人全身浇透,每个人都只能全神贯注于突然袭来的惊涛骇浪,只有在冲滩后给橡皮艇倒水时才有机会看一看同行的伙伴和两岸的山峦。而此时的九畹溪溢满了一浪盖过一浪的惊叫和欢笑声,正所谓"胆大者一路欢笑,胆小者一路尖叫"。过悬棺后,护漂水手明显增多,他们一再提醒游客保持平衡和镇静,抓牢艇上索套。最后3千米漂流河段滩连着滩,急湍似箭,猛浪若奔。游人漂流其间,不得喘息之机,刚刚才被巨浪浇透,下一波浪又劈头盖脸袭来。此时只有抓牢索套,任由橡皮艇迎着巨浪一路闯关夺隘而下。在漂过最惊险的那处长滩后,游客竟不知身在何处,难辨南北东西。

 

九畹溪漂流就像循序渐进、精心设计的精彩流程,水流由缓而急,险滩由稀而密。人的胆量也变得越来越大,人水相长,人水相嘻,其乐无穷,最终把人水相搏的境界推上极致,使游人尽兴忘返。

 

93.丰都鬼城隐没于 三峡水库之中了吗?

 

在重庆市丰都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鬼城,即位于长江北岸老县城东北的平都山上。因此,人们通常也用"鬼城"来代指丰都老县城,谓之"鬼城丰都"。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时,淹到了丰都鬼城的山门,原鬼城山门外的一部分已永没于水下,但山上的景点并未受到影响。

 

丰都是如何成为"鬼城"的呢?

 

平都山又叫名山。山上林木葱郁,峦峰起落,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位道人曾在这里修道炼丹,白日"升天而成仙"。到了宋代,人们误将两人的姓合在一起称为"阴王",此后以讹传讹,衍化为"阴间之王"。既有"阴王",阴曹地府也就相应而生。宋代以来,人们在平都山麓和山上先后建起了玉泉殿、牛王殿、天子殿、大雄殿、阴阳界、鬼门关、地藏殿、十五殿等70多座大小道观及殿宇,于是平都山及丰都老县城俨然成了真正的"鬼城"。迷信的说法也随之而来,传说人死以后阴魂都要到丰都鬼城来报到,在这里接受阎王爷的审判,判定功罪善恶,若是好人就转世再生,恶人就永堕地狱。我国不少古代小说,如《西游记》、《说岳全传》、《聊斋志异》中,都有丰都鬼城的故事,使得"鬼城"之名在民间广为流传,丰都因此以凝聚最丰富的中国鬼文化、聚集大量的阴曹地府建筑而名扬天下。

 

鬼城的道观、殿宇多已毁废,仅存残垣废墟。1982年以来,当地政府陆续将平都山上的主要建筑天子殿、大雄殿、阴阳界、鬼门关、望乡台、黄泉路等修葺一新。山顶的天子殿(俗称阎王殿)是山上的最大建筑物,殿内阴森恐怖,寒气逼人。殿中有六槽、十帅、四大判官等鬼神像。两侧为十八层地狱,各种鬼神千姿百态、奇形怪状,各种阴间酷刑令人魂飞魄散、心生恐惧。天子殿楼上为凌虚阁,阁内塑有阴、王两人对弈像。楼为六角形,高五层,为平都山上最高最美的建筑。

 

这些亭台、楼阁、鬼蜮被人称为"阴曹地府",实为人间所假想的"阴曹"的各种建筑物、鬼神像。其意是在宣传因果报应,劝人弃恶行善。单从建筑学的观点来看,这些道观殿宇,建筑宏伟、气象森严,是重庆市三峡库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

 

三峡水库处于正常蓄水位175米时,只淹到名山脚下,山上的"阴曹地府"等景点都不会受任何影响。据测量,名山鬼城大门处的地面高程155米,名山山顶阎王殿高程288米。每年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高程时,丰都鬼城三面环水,成为"鬼岛"。不仅名山的宏伟气势依旧,且更平添几分遐想空间。

 

三峡水库蓄水后白帝城夜景(孙荣刚提供)
 

 

1997年白帝城航拍

 

白帝城近景

 

 94.彩云环绕的白帝城是否旖旎依旧?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中的白帝城,建在高程248米的白帝山山顶上,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时,对白帝城没有影响。

 

白帝城位于奉节县城城东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东临夔门,枕依高峡,俯视大江,扼渝东三峡门户,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地。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因见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烟雾升腾,形似白龙,故自称白帝,并于此建都,将紫阳城改名为白帝城。三国时期,蜀王刘备伐吴,兵败彝陵,退守白帝城,病逝永安宫。诸葛亮即于此受命托孤。

 

由于公孙述的王号系擅自僭越所致,并非汉室正统所封,故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抚林浚毁公孙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马援像,改称白帝庙为"三功祠"。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川安抚司副使张俭又毁三功祠,改塑刘备、诸葛亮像,更名"义正祠"。后又添供关羽、张飞像,改义正祠为"明良殿"。但普通百姓仍习称其为"白帝庙",于是形成了白帝庙内无白帝、所祭祀皆蜀汉人物的格局。

 

现在白帝庙内的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等建筑,皆为明清时代所建。明良殿是庙内主要建筑,内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塑像。武侯祠内供着诸葛亮祖孙三代像,祠前的观星亭相传是诸葛亮夜观星象的地方。明良殿和武侯祠左右两侧藏有各代名碑。庙内还有文物陈列室、诗史堂,陈列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和古今名家的书画。

 

白帝城东有赤甲山,南有白盐山,两峰对峙,高耸入云,紧束江面,形成雄伟险要的瞿塘峡入口——夔门。这里是世界少有的集雄、险、美、奇为一处的景观之一,也是观赏"夔门天下雄"、"瞿塘天下险"的最佳地点。历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三峡水库蓄水前,白帝城三面环水、一面傍山,夔门涛声震天、气象萧森。三峡水库蓄水后,白帝城成为"孤岛",城下江宽水阔、波平如镜、深不可测,多了些许壮观和宁静,也多了几分朦胧和缥缈。远远望去,绿树红墙掩映,楼台亭阁点缀,愈见风姿凌空之壮丽;清晨遥看,朝霞似锦缭绕,旭日如彩回环,更添仙山琼阁之秀美。

 

为了加固白帝城山体,国家投资1000多万元,对白帝城山体四周进行了护坡治理,给白帝山罩上一个巨大而稳固的"围腰带"。为了方便游客进入白帝城参观,在孤岛与江岸间架设了一座仿汉代景观桥——风雨廊桥。游客到白帝城旅游只需通过廊桥即可步行到达景点。

 

白帝城是一个集旖旎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绝佳旅游景点,雄奇的山川和丰富的文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令人流连忘返。

  

 

小三峡风光(周亚玲/摄)

 

 95.大宁河“小三峡”的 自然风光为何更胜往昔?

 

巫山“小三峡”是长江支流大宁河流经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三段峡谷的总称。这三个峡谷酷似长江三峡,因此被人们誉为“小三峡”。“小三峡”南起大宁河口,北至大昌镇涂家坝,全长50千米,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小三峡”水位在原来基础上抬高了80多米,马归山等部分景点被淹没了。但由于“小三峡”两岸奇峰异石基本在海拔1000米以上,故而三峡蓄水对“小三峡”景观并无根本性的改变。如今的“小三峡”,仍旧是奇峰耸立,峡谷幽深,碧水如染,倒影如画。船行峡中放眼一望,有山皆翠,有水皆绿,有峰皆奇,有泉皆飞。山上有群鸟翻飞,群猴嬉戏;水中有鱼群跳跃,鸳鸯戏水。其间还有秘存千古的巴人悬棺,安全平稳的仿古栈道。这一切,构成了“小三峡”美丽奇特的峡谷风光,成为绝妙的旅游胜地。

 

因为蓄水,“小三峡”一线形成了大宁湖、琵琶湖、双龙湖和大昌湖四大湖泊。景区中,峡中套湖,湖峡相连,峡隐湖现,相映成趣。宽阔的湖面成为千帆竞渡、碧波泛舟和水上竞技的好去处。原大昌河谷地带已形成11.8平方千米的大昌湖,宽阔的湖面波光粼粼,一些小渔船和成群的飞鸟在水上自由摇曳,一片祥和。因为蓄水,“小三峡”旅游的淡季已不复存在:春赏山花烂漫,夏游青翠欲滴,秋品红叶似火,冬观鸳鸯戏水。同时,人们出游的方式已开始由过去的观光浏览向休闲度假转变。

 

蓄水前的大宁河“小三峡”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其40多道激流险滩礁石密布,落差大者高达数米。江水至此,激浪翻滚,如沸如泄。船行其间,稍一不慎,就触礁搁浅。而当山洪暴发时,又必须禁航。三峡水库蓄水后,巫山县淘汰了原来的人力柳叶舟和小型机动船,打造了多艘豪华游船,游人乘船游览殊为便捷。原来只可远观的绝壁悬棺、两岸的奇花异树和在树上攀爬的猕猴可以近距离地看得更真切了,原来深藏不露的一些峡谷景观也纷纷褪去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眼前。

 

大宁河支流马渡河下游的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即“小小三峡”,就是因为水位上升而新形成的一景。这三个峡谷各长5千米,与“小三峡”相比,其水道更为狭窄,山势更为奇峻,峡谷更为幽深。“小小三峡”内,奇峰多姿,山水相映,风光旖旎。两岸悬崖对峙,壁立千仞,天开一线,幽、秀、翠、美、怪、奇皆集于此,像一处玲珑奇巧的峡谷盆景,有着挡不住的诱惑。山岩上倒悬的钟乳石,如猪似狗,像龙若蛇,奇形怪状,煞是好看。石上长满了青苔花草,往下流淌着珠帘般的水滴,真是“两岸无石不奇秀,悬岩有水尽飞花”。置身其间,如入仙境。

 

“小小三峡”旅游既能乘坐柳叶小舟,摇橹拉纤,擦着河底卵石迎着激浪缓缓而上,饱览两岸秀美风光;也可以乘坐橡皮艇,挥动三尺银桨,顺流而下,尽情领略水花飞溅、有惊无险的漂流。

 

白鹤梁石刻水下博物馆示意图

 

 96.永没水下的白鹤梁石刻为什么变得“寻常可见”?

 

白鹤梁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水文站。其走向与长江流向平行,东西长1600余米、南北宽10~15米,以14.5度的坡度向主流方向倾斜,梁脊只比多年平均枯水位高出2米。因此,常年淹没于水下,只有在长江枯水年冬春季节交替的低水位时,才会露出水面。

 

白鹤梁“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一旦露出水面,农业即获丰收,被古人视为吉兆。从唐代起至民国年间,趁梁脊出水之机,人们陆续在梁的斜面上刻鱼镌字,形成了鱼形图案与文字题记纵横交错的枯水石刻群,统称为白鹤梁石刻。

 

白鹤梁文字题刻共有165段,其中水文题刻108段,记录了自唐朝广德元年(763年)以来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水文工作者据此推算出远期1200多年以来,以1140年的枯水位为最枯水位,“水去鱼下十尺”,为136.99米;近期200多年来,以1915年、1937年的枯水位为最枯水位,为137.9米。

 

白鹤梁共刻有石鱼18尾,其中可作为水文标志者3尾。其一尾刻于唐朝广德元年之前,是白鹤梁上最早的石刻,被称为“唐鱼”。另两尾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刻的“清代双鲤”。这3尾石鱼刻于白鹤梁较低的位置,枯水季节石鱼一旦出水便预示着农业将获得丰收,故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每当江水退、石鱼现,古人便前来观赏游玩,将石鱼出水的时间、石鱼距离枯水线之间的尺度、观鱼者姓名以及石鱼出水的情景等,用诗词、韵文等形式雕刻在石梁上。这些诗文题刻和水文题刻对研究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内河航运、农田灌溉、桥梁建设、城市供水等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白鹤梁的这些石鱼和文字题刻,规模宏大,历史久远,系统地反映出1000多年来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的规律。因此,白鹤梁被认为是我国最古老的枯水水文站,也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三峡工程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时,白鹤梁将淹在水下30多米的深处。因此,如何保护白鹤梁的珍贵石刻,也就引起世人的关注。从1993年起,专家先后提出过“水下保护”、“就地保护、异地陈展”、“无压容器”等方案。国家文物局最后采用了 “无压容器”方案,即建造专门的水下博物馆。该方案在保护壳体内注有清水,抵消了外部水体压力。该馆于2003年开始施工,2009年5月18日建成开放。

 

人们要想近距离观赏石鱼和石刻,通过电梯进入水下博物馆的环形走廊,走廊一侧有23个直径80厘米的圆形水下视窗,从视窗可以观赏水中的石鱼和石刻,还能通过电脑触摸屏调集与眼前景观相关的录像资料。

 

白鹤梁石刻保护,将被水库淹没的、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变成了可以随时欣赏、长期完好保存的展品,这不能不说是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中具有突出创意的一大成果。

 

97.奇峰飞阁的石宝寨 如何变为高峡平湖中 的巨型盆景?

 

从忠县县城顺江下行45千米,长江北岸有一孤峰拔地而起,山峰不大,却四壁如削。紧贴崖壁,有一座似塔非塔、似亭非亭的古建筑巍然屹立在大江岸边,这就是川江著名胜地之一的石宝寨。石宝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康熙、乾隆年间修建完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宝寨主体建筑由古寨门、寨身塔楼和寨顶古刹三部分组成,共12层,高56米。寨门为砖石结构,高6米余,上嵌“小蓬莱”三字。塔楼是通往寨顶古刹的通道,依山而建,山下9层,山上3层,错落有致。山下9层只有三个立面,另一面紧贴巨石,塔楼亦微微倾向山体。山上3层又名魁星阁,塔楼为完整的四面,向山体后退,大半已支撑于山顶石台之上。从远处眺望,12层楼重檐高耸,浑然一体。石宝寨正是由于寨楼和魁星阁独具匠心的艺术造型和高超的环境处理手法而闻名遐迩的。塔楼高45米,竟然全为穿斗式木架构承重,无一铁钉,这也充分显示了古代匠人的伟大创造力。

 

塔楼自底至顶,有一条迂回曲折的转梯相连。每层石壁上均有题咏。塔楼临江一面设有1~3个直径1米的圆窗和许多小方孔窗。登楼途中,游客既可驻足欣赏石壁题咏,又可凭窗远眺气象万千的长江。上到9层,即至山顶。出楼一望,山顶是一个1200平方米的石坝。坝上有红墙碧瓦的天子殿,供奉有玉皇大帝坐像。

 

石宝寨寨门地面高程为173.5米,玉印山山顶高程约210米。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淹没至寨门口。为了抢救这一极具价值的文物,1992年以来,来自全国的专家对石宝寨进行考察、论证,并提出保护方案。经过专家反复论证,选定了“护坡围堤”方案:即在寨楼不动的前提下,沿山体周围修筑一圈护坡,在护坡上修建1米高的围堤,把整个山寨围起来。2005年12月开工,2009年4月竣工并开放。

 

现在的石宝寨四面环水,就像一个巨型盆景,镶嵌在高峡平湖之中,景色更为迷人。

 

新张飞庙
 

 

 98.张飞庙怎样实现了整体搬迁?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云阳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麓,始建于蜀汉末期,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飞庙汇聚了历代能工巧匠建筑艺术的精华,整个庙宇坐岩临江,依山就势,庙宇建筑与山水园林浑然一体。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素有“巴蜀胜境”之美称。张飞庙的主要建筑和雕塑群是围绕着张飞的传说布局建造的,张飞爱憎分明的性格、赤胆报国的精神、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气概都得到了形象的再现。

 

张飞庙不但建筑独特,而且蕴藏着深厚的古代文化内涵。张飞庙收藏有汉唐以来的石刻、木刻、字画600余件及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其他文物千余件。名家圣手,流派纷呈,各领风骚,不少为国内外所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所以张飞庙又有“文藻胜地”之盛誉。

 

值得一提的是,老张飞庙内镶嵌有一块刻石,上书:“大清同治庚午洪水至此”。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历史洪水调查时测量,1870年当地的最高洪水位是150.35米,这是一个珍贵的历史洪水记录,和紧邻于三峡大坝的黄陵庙洪水刻痕相互印证。

 

张飞庙建筑物高程在130~160米之间,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将全部被淹没。按照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对张飞庙实行了整体搬迁保护。设计单位对张飞庙的所有砖木结构的古建筑进行了实地测绘,对每根梁、每根柱、每块木刻等都进行了编号,细心地进行了拆除。共拆除各种建筑构件13.1万件,木刻193件,石碑、石刻178件。经过地质勘探和环境评估,在云阳县新县城对面长江南岸的龙宝村狮子岩下选定了新址,其地形、地貌、周围环境,以及与云阳县县城的相对位置,都与老张飞庙极其相似。老张飞庙于2002年10月闭馆,经过9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与老张飞庙一模一样的“新”张飞庙于2003年7月开馆。“新”张飞庙开馆后,云阳县的居民、村民成群结队地前来祭拜,国内外的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他们都交口称赞中国政府重视文物保护,把张飞这位“移民”,连同他的“家”,搬迁安置得如此精妙绝伦。

 

99.几经迁建的 屈原祠如何 “落户”凤凰山?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诞生在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因年代久远,屈原故居未能保存。屈原祠是屈原故乡人民为纪念这位伟大爱国诗人而修建的,不是屈原的故居。我们现在所称的“屈原祠”,是20世纪70年代因兴建葛洲坝工程,搬迁到秭归老县城以东向家坪重建时给定的名。

 

最早的屈原祠修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祠址位于秭归县老县城东2.5千米长江边的屈原沱,当时命名为“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200多年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下旨封屈原为“清烈公”。秭归人民募捐款项,对祠堂进行修缮,并更名为“清烈公祠”。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数代王侯、知州曾多次维修、重修清烈公祠,并晓谕州民:“岁以五月五日致祭。”在清末至民国的百余年里,灾荒、匪患以及兵乱不断,清烈公祠成了路人进出川江的寄宿地。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对清烈公祠进行维修。

 

20世纪70年代,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兴建,坐落在屈原沱的清烈公祠迁建于秭归老县城以东的向家坪。1982年6月完成迁建时,定名为“屈原祠”。

 

因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会淹没到屈原祠山门内的第三级台阶,且屈原祠所在地有潜在滑坡隐患,屈原祠再次迁建。国家文物局把屈原祠列为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重点项目。湖北省文物局确定另择新址仿古新建。经过比选,湖北省文物局最后选定了秭归县新县城茅坪镇以东、与三峡大坝遥相呼应的凤凰山作为屈原祠新址。

 

老屈原祠倚山面江,掩映于苍松翠柏、青青橘园之间,其建筑由山门、东西厢房、屈原铜像、东西碑廊、纪念馆、屈原墓6个部分组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清烈公祠的5倍。整座屈原祠有5个平台,层层递进,暗合“上下求索”。

 

2006年11月,屈原祠重建工程启动。新屈原祠占地面积194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06平方米。其主体建筑采用石木结构,由山门、前殿、大殿、偏殿、屈原墓、享堂等组成,其中屈原墓、名人石刻、山门等均从老屈原祠迁移而来。新屈原祠的装饰、灰塑、彩绘等,都继承了老屈原祠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

 

这次搬迁重建,山门保留了屈原祠原貌,巍峨壮丽,而“低头深思,顶风徒步”的屈原青铜塑像为新设。山门正中“屈原祠”三个大字仍为郭沫若所题。

 

2010年6月16日(农历端午节),新屈原祠对外开放,屈原祠在凤凰山永久定居了。站在凤凰山屈原祠前,游人会感觉到一股浩然正气在心胸荡漾,凛凛英风扑面而来。屈原的爱国主义诗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流芳百世。

 

登顶坛子岭 远眺三峡大坝 (邓立中摄)

 

100.观赏三峡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在哪里?

 

登顶坛子岭,左携三峡大坝,右揽双线五级船闸,极目远眺,烟波浩渺的高峡平湖、修葺一新的屈原祠、拔地而起的秭归新县城、彰显神话色彩的黄牛岩、古老的黄陵庙……尽收眼底。

 

坛子岭位于三峡坝区内,海拔高程262.48米,是三峡坝区范围内的海拔制高点,因其山体形状酷似四川人做泡菜用的坛子倒扣在山顶上而得名。坛子岭景区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三峡坝区最早开发的景区,于1997年正式开始接待中外游客。

 

关于坛子岭,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神牛帮助下打通夔门,推开了200千米水道,川江的百姓感恩不尽,用巨舟载着美酒前来犒劳。行至三斗坪时,却见那神牛腾云而去,在对面的山上化成了巨岩,后被百姓称之为黄牛岩。那大禹也追踪神牛远行。人们深受感动久久不肯离去,令巨舟在江中守候,结果巨舟化成一座小岛--中堡岛。船上的那坛美酒幻化成了流传至今的坛子岭。据说,每逢晴朗天气,微风拂过,峰间江中,酒香醺醺,还真的令人心醉。老百姓为纪念大禹治水,还在黄牛岩下建立了黄陵庙。

 

大江奔流,不舍昼夜。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了根治长江水患,筚路蓝缕,祈福上苍。坛子岭不仅是一个“坛子”,更是一种历史性的象征,它见证着峡江千百年的巨大变迁,也铭刻着沿江人民的千年夙愿。坛子岭,它见证了三峡大坝崛起的过程,也铭刻着几代三峡建设者的大坝之梦。

 

大禹治水的神话,三峡大坝巍峨的雄姿,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坛子岭,它不仅是鸟瞰三峡工程的制高点,更是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史上一个新的起点。它见证着中华民族治水历程和华夏民族文明的悠久历史。

 

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建设者在坛子岭的坛体四面设计了一组大型浮雕,名曰“润生源浮雕群”。浮雕气势磅礴,用艺术与浪漫的手法,浓缩了中华民族千年治水史,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水相斗、相斥到和谐相处的场面。浮雕正面,三个雄壮的男子携手在水流中旋转,形同水轮机涡壳,表现了万物以水为生的强大力量。浮雕背景有传说中帮助大禹治水,后来化为巫山十二峰的的十二位仙女,还有三峡大坝建设和库区移民的场景等。相对应的下游浮雕上有植物、动物、鱼类等,还有东方明珠、上海码头、外滩大楼、巴楚乐舞、大足石刻等等形象,反应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沿江经济发展及旅游业等的促进作用。背面一块浮雕是传说中黄牛助大禹治水合力开峡的景象,峡石和流水向两侧展开,下面有纤夫、船夫、埋葬水难者的白骨塔、漂在水患中的孩童房屋等,场面十分悲壮。

 

阳春三月、晚秋气爽,湖光山色,如梦如痴、如影如幻。远山、细雨、寥廓的江面、一丝丝晨雾……站在坛子岭上,一副绝美的山水画顿生眼前。游者定可体会到“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的美妙心境。

 

炎炎夏日,滔滔洪水在大坝前稍事歇息,就瞬时冲出泄洪孔。夕照下的泄洪景观,煞是壮观。斜阳,经过升腾的泄洪水雾折射后,一道道彩虹,环绕坝前。仙境、神韵,游者瞬时不知所措。

 

大江安澜,千年企盼。站在坛子岭上,您又何曾忆起那惊心动魄的洪灾,裹挟着风雷,一路狂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撕裂着沿江大提,冲毁郁郁葱葱的田园和繁华的城镇……

 

站在坛子岭上,您又哪能忘记严峻的洪灾考验、威胁着新生的共和国政权。“治水如治国”。历史的重任也再次垂青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共和国领袖们责无旁贷、义无返顾地迎接了这一挑战,开启了治理长江的新时代。

 

站在坛子岭上,您或许想起三峡工程论证的漫漫长路,想起大江截流、老泪纵横的建设艰辛,想起荆江河段桀骜不驯的洪水滋养着江汉平原生生不息的人民和沿江的欢歌笑语,想起三峡百万移民的奉献与慷慨,不曾想起“长江黄金水道”、“水上高速公路”……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伟人的夙愿,民族的福祉,是兴建三峡工程的必然。三峡工程,改变了历史,创造了历史。站在坛子岭上,长江洪灾那悲壮的历史渐行渐远,三峡工程崛起于眼前,崛起于大江之上,崛起于世界水利水电工程文明史上。

 

三峡工程,是二十世纪中国人自行设计、建设的最大民生工程,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它是时代的标杆,是时代的音符,它奏响了中华民族崛起最强音。三峡大坝、电站、船闸……从设想、设计、施工和管理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展现了中国人独立自主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峡工程,不仅是造物者的伟大杰作,它所缔造的三峡精神,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大江安澜,江河长青而不懈奋斗。

 

大江奔流,滔滔东去,流过三峡,流过荆江,流向远方,它诉说着历史,也吟颂着未来。

 

三峡大坝,巍巍雄姿,它遥看长江的安澜与巨变,也祝福着民族的兴盛与和谐!

 

美哉,长江,青春常在。

 

壮哉,三峡工程,与天不老!

 

后记

 

如果作一项公众调查:“用一句话概括出你们眼中的三峡工程。”得到的答案可能千差万别:民族工程、强国标志、科技结晶、形象工程、人水矛盾……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中国工程史上,如三峡工程这样集各种评价于一身的,确属少见。

 

当三峡工程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当我们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谈起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向三峡发问,向社会发问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曾经问过自己:“你是否真的了解三峡工程?是否理性、客观地走近它,读懂它?”

 

《百问三峡》正是编写者为使公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三峡工程而作出的努力。其实,在编写出版过程中,本书的参与者也同样经历了一个重新认识三峡、阅读三峡的过程。任何一个人,都不要说他“读懂三峡”了吧,这样一幅恢弘画卷,写满民族沧桑,凝聚历史哲思,是值得我们反复揣摩的……

 

由于三峡工程的复杂深奥、涉及学科领域众多,编写者虽竭尽努力,但难免有疏漏。期待读者教正!

 

在此,深深感谢路甬祥、徐匡迪、周济、白春礼等院士为本书题写书名、题词和作序。

 

深深感谢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参考文献、图片或材料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为本书撰写默默奉献的人们。

 

最后,深深感谢您——亲爱的读者!感谢您的关注,并期待您的批评与指正。

 

  附录:三峡工程大事记

 

1.1919年,孙中山撰写《实业计划》一文,最早提出了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

 

2.1932年10月至1947年5月,国民政府先后为三峡工程做了一些工作,包括考察勘察等。1944年10月,美国坝工专家萨凡奇还提出了著名的 “萨凡奇计划”。

 

3.1958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下发,兴建三峡工程正式提上了新中国的议事日程。

 

4.1979年9月,三斗坪坝址被推荐为三峡枢纽工程大坝坝址。

 

5.1985年至1992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进行开发性移民试点。

 

6.1986年6月至1989年2月,国家有关部门组织412位专家,组成14个专家组对三峡工程可行性进行进一步论证(也称“重新论证”)。

 

7.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同、171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8.1993年1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国务院总理李鹏任主任委员。

 

9.1993年8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10.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三峡大坝坝址举行开工典礼。

 

11.1997年3月,重庆市长寿区至万州区50万伏线路工程奠基,三峡输变电工程从此拉开序幕。

 

12.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截流仪式。

 

13.1999年6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决定成立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定期对三峡枢纽工程施工质量情况进行检查 。

 

14.2001年5月,重庆库区首批221户,1024名移民跨省远迁江苏省如东县。

 

15.2002年12月,100多个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和捐赠项目在重庆签约,并开始执行。

 

16.2003年6月至7月,三峡工程初期蓄水至135米、三峡船闸通航、首批机电发电,建设中的三峡工程初期效益显现。

 

17.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达到坝顶185米设计高程。

 

18.2007年12月,三峡输变电工程全面竣工。

 

19.2008年10月,三峡工程左右岸电站26台机组全部投产运行。三峡工程转入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

 

20.2009年底,完成最后一批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至此搬迁安置移民约130万人。

 

21.2010年10月,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成功蓄至正常蓄水位175米设计高程,开始全面发挥防洪、抗旱、发电、航运、供水与补水、生态环境保护、渔业、旅游等功能。

 

(全书完)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