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煤电去产能将出新“组合拳”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5日

点击数: 439

从“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到“大力化解煤电产能过剩”,2018年煤电去产能进入新阶段,相关政策“组合重拳”也将打出。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的背景下,今年将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煤电机组400万千瓦,而“十三五”末的目标是2000万千瓦。同时,用发电权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市场化办法增加清洁电力供应,这一切将深刻影响我国电力行业格局,兼并重组、寻找新增长点成为众多企业的突围选择。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提高煤电行业效率,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随后相继印发一系列文件,16个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意见》明确,“十三五”期间,全国停建和缓建煤电产能1.5亿千瓦,淘汰落后产能0.2亿千瓦以上,实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4.2亿千瓦、节能改造3.4亿千瓦,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2017年超额完成化解煤电过剩产能目标,成效开始显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煤电投资下降39%,新增煤电装机3855万千瓦、同比减少142万千瓦。同时,2017年全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4209小时、同比提高23小时,终止了自2013年以来连年下降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发电能力过剩、煤价持续高位运行下,煤电行业亏损的局面依然存在。年初四大发电央企《关于当前电煤保供形势严峻的紧急报告》称,高煤价已导致五大发电集团煤电板块亏损402亿元,亏损面达60%左右,不少燃煤火电厂资金链已经断裂,还有部分面临银行停贷、限贷的情况,可能出现无钱买煤的局面。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放空也并行存在。201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6.4%,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弃风率和弃光率分别为12%和6%,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但部分地区清洁能源消纳问题依然严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坦言,离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2018年化解煤电过剩产能力度进一步加码。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随着资源系统转型发展,煤电的未来发展将从单纯保障电量供应,向更好地保障电力供应、提供辅助服务并重转变,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调节作用,从严淘汰落后产能,依法依规淘汰关停不符合要求的30万千瓦及以下煤电机组河南提出2018年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煤炭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100万千瓦。建立淘汰落后产能“清零行动”长效机制,确保应退尽退。山西淘汰煤电机组的目标也是100万千瓦以上。

 

    十九大报告要求以市场化办法增加清洁电力供应,其中包括用发电权交易办法进行补偿。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大幅度提高电力市场化交易比重。华创证券电力和新能源分析师王秀强认为,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的电力市场化交易,本身就是一种优胜劣汰,也是煤电去产能的最有效的方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副主任张琳也表示,在当前严重弃水、弃风、弃光的情况下,加大发电权交易,给予煤电机组适当补偿,通过价格杠杆手段,打破省间壁垒,增加清洁电力供应,是非常必要的。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近日国家发改委已经内部印发了《关于核定区域电网2018-2019年输电价格的通知》,规定了华北、华东、华中、东北、西北区域电网首个监管周期两部制输电价格水平,并要求积极推进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化交易。此外,当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研究和讨论《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考核办法》,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有望在2018年启动。

 

    这一切都将深刻影响我国电力行业格局,火电企业也在纷纷寻求突围。例如,华能集团提出,2018年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狠下功夫。大力化解煤炭、煤电过剩产能,在绿色低碳、金融、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优先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新能源项目。

 

    同时,煤电联营、兼并重组也是一大路径。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总会计师沈莹表示,今年在煤电行业、船舶制造、有色金属、炼化、建材等行业继续加大去产能力度,同时在去产能过程中注重和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技术改造、重组整合紧密地结合起来,要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重组。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