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能源战略布局基本完成 电力改革步履仍蹒跚

来源:能源频道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4日

点击数: 971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充足的能源,而在这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对外依赖度较高是我国近年来能源行业的主题,国家层面、有关部门对此采取了各项举措,以期能够提升国内供给能力、丰富进口渠道,避免太过依赖中东地区而影响能源安全。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

 

6月21日,中国、俄罗斯终于签署了高达4000多亿美元的天然气大单,在中国的能源发展史上、在中俄能源合作史上,这一天都会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中俄天然气供销合同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气进口压力,中国将从东部沿海、南亚国家、中东地区、中亚各国、俄罗斯等进口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明显得到增强、多元化进口战略也将逐渐摆脱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加之,管道气比液化气价格便宜许多,中俄双方将在能源领域展开长期稳定的合作。

 

随后,李克强总理的欧洲之行带来了中国和英国石油巨头的超级能源大单。中海油与英国石油(BP)在签署了一份长期对华供应液化天然气(LNG)的协议,协议金额达到200亿美元。此外,壳牌也与中海油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近年来中国能源需求强劲,同时扩大对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进口天然气逐年大幅攀升。中海油以及中石油两家公司主导了中国天然气水陆两线进口:中石油主导了陆地管道进口;在海上,则是中海油称雄。

 

中英能源领域的合作意义重大,不仅拓宽了中国天然气进口渠道、保障了天然气供给能力,还帮助中国顺利完成能源战略基本布局,未来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爆发的可能性会逐渐缩小,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将稳步提升,来自海外市场的燃气进口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中英LNG供应协议的签订将进一步拓宽进口来源,欧洲天然气的进驻将进一步削弱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中英在经贸方面的合作将更上一层楼。而当外部渠道开拓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后,如何提升国内产油产气能力便显得尤为关键,常规燃气勘探开采、非常规燃气的利用、页岩气革命等诸多工作还需石油巨头加大努力。毕竟,燃气在能源行业的地位会大幅攀升,治理雾霾、能源结构调整等重大工程的实施都离不开燃气行业的支持,无论是从短期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来看,还是从长期社会效益来看,燃气行业都将成为最有投资前景、发展最为良好的行业。

 

中国能源战略布局基本完成,但价格形成机制工作也需同步跟进,定价权的争夺将是未来中国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的重点工作,价格倒挂现象急需解决。我国2002年颁布了被业内称为"5号文"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方案,但十余年过去了,电改仍被一些媒体形容为 "雷声大、雨点小"。许多专家认为,外部的环境和条件及"5号文"本身的争议是电改受阻的两大原因。

 

电改遇阻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外部的环境和外部条件。因为当时在拟定"5号文"和"5号文"刚出台的那段时间里,我们对未来的一些外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预期和后面实际发生的有比较大的偏差,我们知道电力体制改革与外部条件和环境是相关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电力体制改革就受到一些影响,有些目标不能按期完成。其次,当时"5号文"对电力体制改革的方案,实际上在整个社会上并没有达到完全的共识,有些问题可能还没有经过深入的论证,本来就有一些争议,这也是一个原因。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中,电力体制改革被重点提及,那么我国电改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模式?专家表示,我国经过十年电力改革的实践,供需双方直接对接的直购电模式是目前比较认可的电改最佳突破口。

 

电力市场模式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模式,在国际上是多种多样的,总结起来大概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把交易,甚至连电力调度,都独立于电网的一种模式;还有一些国家,采用的是不但交易和调度独立出去,另外输电和配电网也是分开的。厂网分开的模式是普遍的模式,但是同时也有一些,交易、调度、数配组合的模式,有的是它们两者分开了,另外两者没分开,或者有一个分开的,另外三个合在一起,也有很多国家是这样的模式。

 

我们国家比较认可的,或者比较趋同一致的观点,还是认为把供需让他们直接见面,就是叫做"双边合约模式",而调度机构还是在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还是放在电网里面,另外输电和配电,普遍认为各自都有自然垄断属性,因此在现阶段也不宜分开。所以中国目前比较认可的最佳突破口还是直购电模式。这个模式现在经过各种观点的反复的研究论证和争论,比较达成一致的就认为这种供需直接见面这种"双边合约模式",还是比较符合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模式,我们也是经过反复论证了各种主客观因素,根据中国国情,也参照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也考虑到市场经济给我们电力工业带来的影响,特别也考虑到整体资源优化配置,还有电力一些非常特殊的物理规律,最后认为直购电模式还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模式。

 

能源战略布局已基本完成,而电力体制改革还在困难中摸索前行。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