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5日
点击数: 399
巫山位于重庆东部,素有“渝东门户”之称。
境内山川纵横,群众依山而居,长期以来,当地群众沿袭着以柴取暖烧饭的生活习惯,如今,这个习惯变了——
近日,记者在巫山县笃坪乡龙淌村看到,虽然是中午做饭时间,全村却没有一缕炊烟,在洁净的厨房,村民何大碧用电磁炉二十多分钟就做好了全家的午饭。她高兴地说:“过去做饭全靠烧柴,烟熏火燎,现在做饭省心省力,这都是小水电代燃料带给我们的实惠!”
千百年来,柴是山区群众取暖烧饭的主要燃料。农民不断上山砍柴,不但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危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的实施。
2009年,巫山县成为国家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试点县。“十二五”期间,巫山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目前,全县完成小水电代燃料项目投资4512万元,已建成小水电代燃料电站2座,装机容量7100千瓦。
巫山县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区,主要在笃坪、两坪两个乡,涉及龙淌、雪花、仙桥、石龙等行政村,已发展代燃料用户2169户,惠及7985人。
送电磁炉 圆农村群众多年“电炊”梦
时光倒回到2014年。
6月4日下午,笃坪乡龙淌村村委会院坝里,陆陆续续来了300多位村民,大伙儿都顺着通往村委会的那条公路望去,等着县水务局和盛丰能源公司工作人员为他们送电磁炉的大货车到来。
17时许,一辆满载着电磁炉的大货车终于进入大伙儿的视线。货车刚一停稳,几个身手矫捷的山里汉子便在村支书向春月的带领下,将电磁炉从货车上卸下来,旁边围观的村民也排好队等着签字领取电磁炉。
“我做梦都没想到,老都老了却告别了柴火,用上了电磁炉!”龙淌村6社67岁的王祖辉老人用长满老茧的双手颤抖地接过电磁炉。他说,长期以来,当地村民做饭取暖大多以烧柴、烧煤为主。自己从十来岁就上山砍柴,早先一直都用柴火,再后来烧煤做饭,没想到现如今还能学城里人用上电磁炉。
“听说电磁炉用起方便,一插电就能用,火的大小也可以调节。”王祖辉的老伴带着好奇在一旁插话。
“走,回家去试试。”2社的何光满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将电磁炉接上电源,只听“嘀”的一声响,电源指示灯亮了。他将装了水的平底锅放在电磁炉上,不一会儿锅内的水就开了。“真快!以后下地干活,回家立马就能做饭,实在太方便了。
”
笃坪乡龙淌村、雪花村作为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区,县水务局与盛丰能源公司为村民免费送去了价值40多万元的电磁炉和电线,两村共1018户农户免费领取了电磁炉,并享受用电补贴。
多方配套 项目区移民生产生活得改善
巫山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为了支持国家建设,原先和水而居的群众只能搬离家园。离巫山县城只有近半小时车程的两坪乡仙桥村、石龙村成了许民库区移民的新家。
仙桥村支书向兴国告诉记者:“我们村共有农户512户,原来就居住在这里的只有183户,其余全是移民家庭,其中三峡库区移民有257户,占总户数的50.2%,另有72户是从已整体搬迁的原庙堂乡搬来的,所以我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村’。”
面对如此多“背井离乡”的移民,怎样才能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幸福生活,成了巫山历届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
为了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县委县政府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移民人口众多的两坪乡仙桥村、石龙村建设巫山首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区”。
在项目区建设过程中,巫山县整合水务、国土、建设、交通等多种支农惠农资源,大力实施“五改五通”工程,全力改善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其中县水务部门投入资金,修建了两坪乡自来水厂,长期困扰村民的饮水困难得到了彻底解决;县交通部门投入资金,修通了仙桥、石龙两个村19.5公里的乡村公路,并对部分公路进行了硬化,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县建设部门投入资金,在项目区新建了一个移民新村,用于300多名生态移民安置,使移民居有定所;县国土部门投入资金,对项目区内907个厨房、811个猪圈进行了整改,并组织当地村民新建沼气池933个;县电信公司和广播电视台将光缆架设到了项目区,群众家里接通了宽带网络,看上了有线电视;项目业主对农户用电进户线和室内用电线路进行了整改,确保了用电安全。此外,县政府还安排专项资金,对项目区农房进行了风貌改造。通过实施“五改五通”工程,项目区基础设施全部完善,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方式明显转变,促进了农村文明建设,加速了农村小康化进程。
2010年底,仙桥和石龙代燃料项目区正式建成。
建成后的项目区到底怎么样呢?仙桥村主任向世银这样说:“没建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区时,我们仙桥村要路路不通,要水水没有,到处脏乱差。通过改水、改路,每家每户都吃上自来水了,公路也实现了社社畅通。我们现在过的就是城里人的生活!”
政策到位 库区移民得到实惠
2015年5月4日,是五一小长期后的第一天。一大早,众多村民便来到了两坪乡仙桥村村委会。
8时许,盛丰能源公司总经理黎大林便带着公司发展建设部工作人员来到这里。
刚在一口办公桌前坐下,发展建设部主任冯远富便拿起一本名册喊道:“刘广明,你们今年三四月共用电256度,根据你与我们盛丰能源公司所签订的代燃料用户协议,你家三四月200度电为代燃料用电,每度0.2元,补助40元,请你在工作人员处签字并领取代燃料补助。”
在代燃料费用领取处,刘广明将自己的身份证、《小水电代燃料用电协议》和《代燃料用户证书》递给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经过核对后,将电费补助送到了刘广明手中。
“下一个,袁宏兵,……”
刘广明在领取代燃料电费补助后,将他与盛丰能源公司签订的《小水电代燃料用电协议》递给了记者。经过仔细阅读,记者发现《用电协议》明确了企业和代燃料用户的责任和义务。如,企业应积极宣传并严格落实小水电代燃料各项方针政策,按时补助代燃料户代燃料电量电费;代燃料用户要认真贯彻执行小水电代燃料各项政策,减少柴薪(草、煤炭等)消耗量,保护森林植被,促进生态发展,并积极配合甲方做好代燃料用电各项管理工作。
刘广明告诉记者,他原先居住在靠近长江的东坪坝,因三峡工程建设,他不得不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响应号召,来到仙桥村安家。刚搬到仙桥时,因为条件差,他很不适应,不过现在好了,因为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区建设,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他们再也不用砍柴烧煤了。
“现在我们每用一度电,电站都会给我们补助2角钱,电费比城里人便宜多了。更好的是由于现在用电有了保障,我再也不用上山砍柴了,每年可节约劳动力30天,如果这30天我到县城去做小工,按照目前的小工价180元一天计算,我一年光这一项就可增收5400元。”刘广明打开了话闸子,和我们算了这样一笔“帐”。
在宽敞的水泥路上,龙淌村村民何大登正开着他新买的一辆小客车和几个村民前往县城。
“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区真好,不光解决了我们的用电问题,还帮我们硬化了公路,解决了我们全村一千多人的出行问题。”何大登告诉记者,前几年,村民自发修通了一条通往乡场镇的公路,但因为资金和管理原因,公路自修通后就没有真正通车过几回,当地村民形象的表示,公路“天晴尘土飞扬、下雨小河流淌,看着路面宽敞,实则尽是‘鱼塘’”,群众出行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效益初显 还后代一片青山
项目区建成后,为了将小水电代燃料(即以电代柴、以电代煤)落到实处,确保当地环境得到保护,县小水电代燃料领导小组制定了《巫山县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区管理办法》,并组织人员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宣传。《办法》中明确规定,项目区农户不得破坏森林,砍树烧柴,一旦出现继续砍树烧柴,首先取消代燃料用户资格,并由乡政府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农民纷纷放下了砍柴的镰刀斧头,自觉承担起了保护森林资源的义务,项目区走向了“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电护林”的良性发展道路,自觉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据盛丰能源公司董事长卢成军介绍,巫山县通过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保护“四区”面积23.57万亩,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12%,每年可节约木材1.3万立方米,减少毁林3万亩,减少有毒气体排放8300万立方米,因烧柴烧煤引起的火眼病、氟肿病、呼吸系统等疾病大量减少。通过推进“小水电代燃料”,逐步实现了“以水发电、以电护林、以林涵水”的良性循环,全县整个农村用电水平不断提高,电热、电炊等生活用品大量进入农村家庭,有效改善了库区生态环境和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边远落后山区的信息、通讯建设迅速改善,农民的观念和意识逐步更新,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在谈到如何在全县开展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时,县电气化中心主任李明表示,巫山县通过两坪、笃坪两个项目区建设,在小水电代燃料建设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下一步,巫山将进一步加大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规划建设力度,在“十三五”期间,建成白龙、高坪、孔家沟二期、鹤溪等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让更多的山区群众享受强农惠民政策。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