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2015年国际能源十大焦点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4日

点击数: 326

本报编辑部策划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12月28日   第 06 版)

 

 

巴黎协定

 

让全球松一口气

 

谁来拯救你,北京的天空?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我没有看到反对意见,《巴黎协定》通过!"12月12日19时26分,法国外交部长、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主席法比尤斯话音未落,巴黎北郊布尔歇会议中心已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这一历史性时刻值得铭记。

 

6年前,哥本哈根错失了良机,坎昆、德班、多哈、华沙、利马也是希望变失望,2015年的巴黎成为了圆梦之地。没有人说,巴黎气候谈判是容易的,但各方合作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以及理性且务实的谈判让这一次真的有了惊喜。

 

《巴黎协定》重申本世纪末实现温控2摄氏度的目标,同时提出努力争取1.5摄氏度的目标;2020年后,各方将以"国家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从2023年开始,每5年盘点一次全球行动总体进展;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谈判过程中功不可没,发出了减排"最强音"。过去一年,先后与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国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6月,向联合国提交"自主贡献"文件,提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碳排相比2005年下降60%至65%等量化目标;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还计划于2016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这份弥足珍贵的协定虽难称得上完美,但也广泛地考虑到了全球利益,为各国合作应对全球问题树立了良好典范。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如何具体落实协定、加强2020年前的行动力,仍是各国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大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巴黎协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张琪)

 

 

全球油价跌至谷底

 

油价崩盘戏码在2015年继续上演。今年伊始,WTI、布伦特双双跌破50美元/桶,创下2009年来新低;2月,WTI低至每桶43.46美元;11月,WTI首破40美元/桶大关。2015年的油价让我们知道: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似乎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触及油价敏感的神经:沙特王位易主,涨;伊朗核谈达成协议,跌;巴黎恐怖袭击,跌;土耳其击落俄战机,涨。

 

如果年初,人们还盼望着油价回归每桶100美元,那么到年中就意识到根本是在做梦。6月欧佩克会议"维持产量不变"的结果让外界彻底绝望,而12月的会议甚至连产量限额都没有敲定。

 

油价为何跌跌不休?往大了说是欧佩克与非欧佩克抢夺市场份额,具体来讲就是美沙石油暗战。沙特希望通过不减产,捍卫市场份额,以打压美国页岩油业。的确,沙特以高昂的经济代价先下一城,美国页岩油钻机数大幅下跌、产量增幅放缓。

 

然而,页岩生产商也不是吃素的,通过调整策略、提高效率、削减成本竟然扛了过来。美国还在年底放"狠招",解除长达40年之久的原油出口禁令,决心与沙特死磕到底。

 

更令市场担忧的是,欧佩克下半年产量屡创新高,7月达到3151万桶/日,9月又增至3157.1万桶/日。俄罗斯也明确表示,到2035年前将继续维持1000万桶/日的产量不变。

 

目前形势已演变成:谁都不减产,谁先减,谁就输了!再加之美国放开原油出口、伊朗制裁解除,光想想都为2016年国际油市捏一把汗!

 

(张琪)

 

 

IEA:新官上任 改革图存

 

2015年对于国际能源署(IEA)而言,算得上是启动革新之年。沉浮国际能源舞台41年的IEA,正试图在日趋多元化的世界能源领域展现全新的面貌。

 

成立于1974年的IEA,原本算是"欧美石油消费国代言人",主要任务是帮助各成员国解决原油供应被中断的问题。即便到了今天,协调成员国石油供应也仍然是IEA工作的重点之一。

 

不过,随着国际能源市场格局的发展变化,IEA昔日的身份及权威地位却双双开始动摇。成员国之一的美国,从石油消费大国摇身一变成了能源生产国,并开始跻身全球石油供应主导力量行列;而诸如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日渐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主力,对市场的影响也是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IEA作为油气组织,迫于全球减排大环境的压力,也不得不开始向低碳化转型。

 

于是,8月,原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走马上任总干事一职后,即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改革的进程。

 

这位被《福布斯》称为"全球能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的土耳其裔新掌门在11月的IEA年度能源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了推动IEA现代化进程、增强包容性的愿景。

 

比罗尔强调,IEA要向新兴经济体敞开大门。就在本次会议前后,墨西哥、泰国、摩洛哥分别表达了加入IEA的意愿;巴西、印度和南非也积极推动相关进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也在本次会议上正式成为IEA联盟国,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

 

IEA开始向着更为包容、覆盖面更广的全球性能源组织迈出步伐。

 

(李慧)

 

 

俄罗斯频使"能源利器"

 

乌克兰危机、西方制裁加码、油价暴跌、卢布贬值、天然气年产创历史新低,2015年,俄罗斯的日子很难过。然而"战斗民族"却逆境逢生,借"能源利器"杀出一条血路。

 

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普京深谙此道,2015年开启"旋风式"访问,走到哪,就把能源卖到哪。与以往只推销石油、天然气不同,今年的重点放在了核电上。2月9日,普京实施国际访问首站埃及,一举拿下了建设埃及首座核电站的大单,并承诺帮助后者"打造全新的核电行业";10天后,普京转战匈牙利,签署双边核能领域人才备忘录;3月,与约旦签署首座核电站建设协议。

 

"能源霸主"的头衔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主动上门。4月,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访俄,签下5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涉及核电、水电以及油气勘探;6月,沙特副王储率团来俄,签署核电合作协议、拟建石油联盟;8月,埃及总统塞西出访莫斯科,敲定核电、LNG两份能源协议。

 

不过,糟心的事也是接二连三。全年延续与乌克兰斗气、断气、谈判的戏码;欧盟对俄时刻保持警惕,指责俄气垄断欧洲市场;美国更是与俄罗斯暗中较劲;更郁闷的是,曾经的盟友土耳其还"背后捅刀","坠机门"使俄土关系降至冰点,"土耳其线"随后被搁置。

 

(张琪)

 

 

煤炭成能源转型"弃儿",全球"弃煤"态势蔓延

 

2015年,煤炭业在国际煤价延续上年回落趋势的不利情势下,被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逼得节节败退,处境岌岌可危。

 

6月,美国公布减排计划,决意降低对煤电的依赖;因全面弃核而一度使燃煤发电量上升的德国,7月初宣布在2021年之前淘汰所有使用褐煤的发电站;以煤炭为基础能源起家的英国也决定放弃煤炭,宣布到2025年关闭所有燃煤电站;新西兰和荷兰分别于8月和11月公布了弃煤决议,并呼吁其他国家效仿;巴黎气候大会上,新晋用煤大户印度也表态将减少燃煤电站的投资。一时间,全球弃煤的态势一发不可收拾。

 

各大金融机构也不看好煤炭。摩根史坦利、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宣布,将停止投资争议性煤矿;富国银行、高盛集团则表示对于新建或扩建燃煤电站计划采取有条件的金援。至11月底,全球超过500家金融机构做出对煤炭业撤资承诺,包括德国安联集团等机构前仆后继地设置煤炭禁令,所释放之信号不言而明。

 

煤炭遭遇前所未有之冷遇,甚至沦为西方国家借喻"不幸"的调侃语:如果想告诉别人你过得不好,那就邮寄一块煤炭给他吧。

 

(肖楠)

 

 

LNG市场逆势大繁荣

 

全球油气产业2015年的日子并没有比煤炭好过多少。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令石油市场一片低迷,然而,同样价格一路下滑的LNG市场却是"同行不同命",隐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早在年初,能源咨询机构道格拉斯-韦斯特伍德(DW)就发布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LNG市场都将处于供需两旺的状态,产业投资总量将比过去5年增加90%以上。其中,尤以非洲、大洋洲、北美、亚洲等地的发展速度最受瞩目。2015年LNG市场的种种表现也印证了DW的预测。不仅北美的加拿大、美国开始角逐LNG出口;日本的电力企业从LNG低廉的价格中大大获益;就连昔日的煤炭消费大国印度,也在2015年成为了亚洲LNG进口的"后起之秀"。

 

受LNG市场繁荣的带动,运输船、液化和再气化终端等设施产业发展也开始提速。DW的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LNG相关产业的总投资将比过去5年增加88%,其中,尤以LNG运输船行业增长最为明显。LNG运输船的建造地从西欧转移到了亚洲,日本和韩国的造船商们甚至开始了一场市场争夺战。

 

与此同时,顾问公司AW能源解决方案预计,随着不同地区LNG价格日趋接近,客户更倾向于选择距离自己较近的供应来源,因此预计2020年,全球LNG市场将被分割为三大区域,分别为包括美国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以及南美和欧洲在内的大西洋盆地市场、包含日本在内的亚太市场以及包括印度在内的中东市场。

 

(李慧)

 

 

全球石化业掀起去产能化大潮

 

2015年的石化行业走得有点缓慢,产能扩充步伐开始减速,全球去产能化大潮上演如火如荼。

 

虽然全球对石化产品的总体需求已经放缓,但是,过去10年,全球石化生产的规划总和早已严重过剩。需求衰退、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下,石化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北美的页岩油气开发助推了世界范围内的油价大战,页岩气革命、原油价格暴跌、乌克兰天然气危机、中国新型煤化工产业革命等重大事件改变了全球石化工业的格局。

 

一方面,新建石化项目停建。包括沙特在内中东地区原本计划在2016年、2018年投产的120万吨乙烯和200万吨乙烯项目已经搁置,而3年后的中远期新增产能计划则无可奉告;欧洲对于石化项目的监管日趋严格,欧洲本土的石化竞争力正逐渐衰落,近3年受各种因素影响而计划关闭的装置已近20套,涉及产能达到千万吨级。

 

另一方面,安全环保、绿色低碳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美国正在进行的第一波以低成本天然气为原料的石化项目的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这些项目预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令美国石化工业保持非常有竞争力的地位。

 

新秩序、新环境正在建立。革命与危机尚未落幕,新的增长引擎未发力前,去产能化仍将是石化行业主旋律。

 

(肖楠)

 

 

补还是不补:可再生

 

能源纠结中前行

 

都说"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发展正日趋成熟",但迄今其仍然没有撼动传统化石燃料的市场地位。因此,像可再生能源这样有前景没"钱途"的产业,仍然离"脱离政府补贴、独立成熟发展"有很长一段距离。

 

今年,美、英在可再生能源"津贴"方面的做法,完全可以显现出该产业的生存现状。12月中下旬,美国政府宣布将太阳能投资税收抵免政策(ITC)延期5年,这直接刺激本土光伏股普涨,海外市场相关板块也明显收涨。

 

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前景依然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光伏等可能受到政策支持的新能源板块有望成为资金避风港。此外,ITC延期将助推美国走在支持新能源的最前沿。

 

英国则选择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先是下调了64%的上网电价补贴,接着宣布现行可再生能源义务法案将于2016年3月31日终止,未来无论屋顶还是地面型太阳能均不再适用。

 

尽管英国反复强调,取消补贴太阳能产业仍将茁壮成长,且坚信这一行业足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发展,但该国绿色事业遭受冲击却是不争的事实。眼下,英太阳能产业减少了576个工作岗位,还有超过1600份工作受到威胁。

 

人类能源消费经历了薪柴、煤炭和石油时代,就在全球朝着绿色低碳时代迈进的当下,"没有补贴行不行"仍是绿色能源不得不深思的重要课题。

 

(王林)

 

 

并购分拆

 

异常活跃

 

在原油价格下跌和大宗商品市场疲软的双重刺激下,以及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2015年全球能源行业并购分拆等重组活动异常活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行业洗牌期间,那些拥有独特潜在优势的企业,无疑成为行业巨头巩固地位的"砝码"。

 

壳牌于4月向英国BG发起的百亿美元收购,堪称近10年来并购市场上罕有的大宗并购案。"大者恒大"的道理让业内对该收购案予以多番揣测,甚至认为无法顺利通过美、欧、中国等多国的监管批准。

 

但事实证明,壳牌和BG"过五关、斩六将",在2016年新年钟声敲响之前,顺利拿下了中国商务部的无条件批准书。在此之前,巴西、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已先后"开绿灯"。

 

除此之外,日本"五强争霸"的炼油市场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排名第二的出兴光产和第五的昭和壳牌于年初打响合并头炮,排名第一的JX控股与第三的东燃通用则赶在年尾前敲定合并协议。显然,来年的日本炼油业有望上演别出心裁的"三国演义"。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油服业的并购案并不如预期想得那么顺利。去年11月宣布合并的全球第二大油服商哈里伯顿与第三大贝克休斯当下陷入了"死胡同",美司法部和欧盟反垄断机构就是不给这张"通行证"。

 

有合必有分。曾信誓旦旦决不"分家"的德国第二大公用事业公司莱茵则在年底步入了意昂的后尘——分拆重组,难逃"一分为二"的结局。

 

(王林)

 

10

 

谁买了

 

ISIS的石油?

 

能源似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能源富集之地,对能源资源,甚至是相关设施的争夺从未停止。如今,甚至在全球反恐的背后,能源也是如影随形。

 

年终岁末,一场关于"到底是谁买了ISIS的石油?"的口水战隔空开打。石油是近年兴起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该组织控制的油田超过10个,日产量在3万至4万桶之间。尽管ISIS的石油设施屡遭打击,但石油走私仍能为其带来每月4500万美元的收入,占到其财政总收入的1/4。按照这一说法,似乎谁买了ISIS的石油,谁无疑就成了恐怖组织的帮凶。

 

于是,在叙利亚打击ISIS力量的俄罗斯战机被土耳其击落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俄罗斯的盟友、叙利亚现任总统阿萨德公开指责土耳其倒卖ISIS生产的石油;美国则跳到台前为土耳其辩解,并声称是阿萨德涉嫌购买ISIS生产的石油。一时间俄罗斯和叙利亚、美国和土耳其,两个对立方在各个场合唇枪舌战,一直没有定论。

 

其实,这并非能源首次与反恐挂钩,当然,也不会是反恐与能源的最后一次暧昧。

 

(李慧)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